从“九层妖塔”到2018血渭一号墓

2022-02-08 06:50李想
百科知识 2022年22期
关键词:墓群吐谷浑吐蕃

李想

说起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那就不得不提另一处与吐谷浑息息相关的遗址—青海都兰热水墓群。

此“热水”非彼“热水”

听到这个名字,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奇怪,为什么这处遗址叫热水墓群,和咱们平时喝的“热水”有关系么?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它俩八竿子打不到一起,没有一丁点关系。遗址名称中的热水是一处地名,指的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考古遗址的命名原则为“小地名原则”,遗址在哪里发现,就以当地的小地名来命名,如半坡遗址中的“半坡”,指的就是陕西西安的半坡村。

早在20世纪80年代,都兰热水墓群就已经走入考古工作者的视野。从1982年8月开始到1985年11月,经过四年的考古勘探发掘,这里出土了数百件珍贵的文物,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当数血渭一号墓。不过可惜的是,由于墓葬被盗严重,这座墓中并未出现与墓主人身份直接相关的遗物。学者们只能根据墓葬的形制结构、附属遗迹及整个墓葬群的布局,对墓主人身份进行猜测:有的人将其比定为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邦国的遗存,属于吐蕃文化的一个区域类型;有的人认为墓主人是吐谷浑邦国的国王;有的人认为这座墓的主人是吐蕃派驻吐谷浑地区的高级军政长官;有的人则相对比较谨慎,认为这座墓是吐蕃贵族墓葬。多年来,以血渭一号墓为中心的热水墓群的墓主身份和族属,一直是学界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

尽管学界内对热水墓群和血渭一号墓讨论得热火朝天,但当时普通民众对它们却知之甚少,或者从来没听说过,但要提到前些年火爆全网络的“九层妖塔”,大多数人可能并不陌生,它就是以都兰热水墓群的血渭一号墓为原型而虚构的。让人浮想联翩的“血渭”二字,其實并不是什么血池,也与祭祀无关。血渭一号墓的得名,是因为这座墓葬位于热水乡的血渭草原,背靠血渭山,所以将其命名为“血渭”。

令人痛心的“转折点”

“九层妖塔”的巨大名气,为都兰热水墓群和血渭一号墓带来了极大的关注度。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巨大的名气也引来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觊觎。

2017年11月,一群盗墓贼将邪恶之手伸向了血渭一号墓东侧的一处平台。经过精密的筹划,他们打开墓葬盗走了众多文物。被盗文物在交易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通过追踪盗墓贼留下的蛛丝马迹,公安部门迅速锁定盗墓分子。2018年7月23日,随着最后一名盗墓在逃人员被缉捕归案,警方先后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6名,震惊全国的“3·15热水墓群被盗案”宣告破获。公安部门一共缴获涉案文物646件,经国家文物管理部门专家鉴定,一级文物有14组16件,二级文物有49组77件,三级文物有132件,一般文物有421件,文物数量之多、品质之精、级别之高,令人震惊。

案件侦破后,热水墓群被盗墓葬的抢救性发掘被提上日程。因被盗而展开的考古发掘在国内并不少见,然而这是考古工作者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尽管萦绕在热水墓群周围的疑团重重,但他们宁愿这个难题一直存在,也不愿看到墓葬被破坏。既然事实已经如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墓葬、收集残留的历史信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联合考古队,对热水墓群被盗墓葬展开考古发掘工作。这样的配置堪称“中国考古界的天花板”。考古工作者希望以此为契机找寻到关键的线索,从而破解学界争论多年的难题。

这会是揭开热水墓群神秘面纱的“转折点”吗?

带来惊喜的印章

正当联合考古队准备大展身手时,一个问题出现在他们面前。由于热水墓群多是抢救性发掘,缺乏系统的整理,很多材料缺失且编号混乱,如公开资料中被称为热水血渭一号墓的就有30余处。为避免与之前已发掘的墓葬弄混,考古队将被盗墓葬命名为“2018血渭一号墓”。这个小插曲似乎也在预示这次发掘任务既不轻松也不简单,联合考古队不仅要把被盗墓葬的信息弄清楚,还要对热水墓群展开全面的梳理。

在考古工作者认真细致的清理下,2018血渭一号墓逐渐露出真容。整座墓葬坐西朝东,为木石结构多室墓,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为陵园,平面呈方形,由茔墙、祭祀建筑及封土和回廊组成。地下部分由墓道、殉马坑、照墙、甬道、墓门、殉牲坑、墓室等组成。墓室由主室和四个侧室构成,“五墓室”正好契合文献记载中的“五神殿”:“其(松赞干布)陵内建有神殿五座……建四方形陵墓始于此”“在陵内建神殿五座,其外封(土)如山”。由此可知,这座墓葬的墓主人身份级别不低。至于墓主人究竟是谁,还需要更多的遗物来证明。

尽管墓葬被盗严重,但还是出土了众多珍贵而精美的文物,如鼻钮形印章、嵌绿松石金象、贴金骑射人物银饰片、镂空方形大角鹿金牌饰、金胡瓶等。其中,最令人兴奋的当属那枚鼻钮形印章。一般来说,印章是墓主人身份最好的凭证,发现印章就等于知道了墓主人的身份,可以解决墓主的族属问题,这将成为学界重要的发现。

然而,这枚印章出土时锈蚀严重,凭借肉眼根本无法辨识上面的文字,仅能看到主纹是一峰骆驼,骆驼纹外有藏文。采用什么方法可以释读上面的文字呢?考古工作者想到可以利用X射线做探伤。不过,最终的效果并不好,上面的文字依然无法辨识。最终的谜团就在眼前,但只能眼巴巴地望着,那滋味别提有多难受了。就在联合考古队一筹莫展之际,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北京传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自主研发的450KV工业CT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台机器不仅能对印面进行高精度断层成像,而且还可以对印章整体进行快速三维成像。

不久,这枚印章的印面图像被传回考古工地,骆驼周边的文字的确是藏文。经过藏语学家释读,印文可以译为“外甥阿柴王之印”。阿柴,是吐蕃人对吐谷浑的称呼。663年,吐蕃大举进攻吐谷浑,吐谷浑可汗携亲信逃入凉州,吐谷浑灭国。留在青海的吐谷浑被纳入吐蕃的统治,为了巩固统治,亲吐蕃的吐谷浑王族与吐蕃王室建立了联姻关系,形成了特殊的“甥舅关系”,《新唐书·吐蕃传》中就有“吐谷浑与吐蕃本甥舅国”的记载。通过印章可以确定,这座墓葬的主人是吐谷浑王,热水墓群的族属是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邦国。

别看这枚锈蚀严重的印章不怎么起眼,它可是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吐蕃印章中唯一的方形印章实物,弥足珍贵。不仅如此,它还解决了困扰几代考古人的难题,热水墓群发现40余年,族属问题因它终于得以明确。

阿柴王莫贺吐浑可汗

印章上的文字,让大家知道墓主人是归顺吐蕃的某位吐谷浑王,但究竟是哪一位,僅通过印文的内容并无法得知。如果放在以前,这个问题还真有些棘手。不过,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多种检测手段得以在考古实践中运用,推测墓主人的身份不再是天方夜谭。

科技考古工作者对墓葬中树木年轮测年的结果为744±35年,正是吐谷浑被吐蕃统治时期。尽管被征服的吐谷浑文献资料零碎且不系统,但是20世纪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了一些与吐谷浑相关的用藏文书写的文书,成为研究吐谷浑历史的重要资料。其中,与吐谷浑相关的藏文写本有《吐谷浑(阿柴)纪年残卷》和《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吐谷浑(阿柴)纪年残卷》是纪念性质的文书,是附属于吐蕃政权的吐谷浑王的一部大事纪年。而《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是著名藏学家王尧、陈践合作编著的吐蕃史珍贵文献,作者在译注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藏汉文历史文献,对赞普、小邦家臣世系、历代朝臣和征战、会盟、颁赏、联姻等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考释,是研究吐蕃历史的最重要文献。

结合这两个重要的文献,可以推断出当时是吐蕃赞普赤德祖赞统治时期,以外甥自称的吐谷浑王非莫贺吐浑可汗莫属。对墓主骨头进行检测,骨龄约为55~60岁。按《吐谷浑(阿柴)纪年残卷》中的记载,689年,赞蒙墀邦嫁给吐谷浑王;690年,莫贺吐浑可汗出生;到744年,莫贺吐浑可汗的年龄也就55岁左右,与墓葬中人骨年龄正好相符。此外,《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的《大事纪年》记载,莫贺吐浑可汗曾经率众十万寇临洮、攻打计巴堡城等,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铠甲也与记载相吻合。综上所述,可以确认墓主人应该就是莫贺吐浑可汗。墓主人身份的破解,为了解整个热水墓群的布局和墓主族属,以及吐蕃灭了吐谷浑后,归顺吐蕃这一支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线索。

考古学是一门遗憾的学问,考古无法百分之百地还原过去,但是考古工作者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可能真实地为我们展现逝去的历史。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仍在持续考古发掘中,我们期待考古工作者带来更多的惊喜。

猜你喜欢
墓群吐谷浑吐蕃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江苏金坛薛埠井头村土墩墓群D7发掘简报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吐蕃相论恐热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鲜为人知的古代丝路 青藏高原丝绸之路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二)
英藏敦煌藏文IOL Tib J 897号吐谷浑纳粮文书研究
吐谷浑史研究综述
江苏新沂高庄汉代土墩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