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科专业视域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四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2-02-09 03:40史东丽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8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

徐 莹 史东丽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这一重要论述引领下,高校出现课程思政改革热潮。为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的,改革成功与否、效果如何就在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否相得益彰,相互助推。

从目前高校专业设置来看,电子信息类、制造类、土建类、生化与药品类、材料与能源类等工科专业,已超过高校在校生的40%,工科专业学生数量庞大。但另一方面,不少高校工科老师认为,高校的工科课程目标定位就是培养能满足企业岗位技能技术水平需要的人才,岗位适应性、动手能力是第一位的,因此在高校工科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甚至教师认为,工科专业缺乏思政教育的土壤。所以,研究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

要找到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高效路径。这些路径包括准确定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协同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推进课程建设的协同、课程思政元素开发的协同、课程授课教师的协同以及课程管理模式的协同。

一、准确定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协同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相互促进、相互发展。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在这里明确了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主渠道地位。思政课程是核心,要引领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补充,是对思政课程育人效果的拓展。思政课程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更接地气;专业课程要挖掘思政元素,发挥育人功能。

(一)“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

第一,引领政治方向。由教务处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导,组织不同层面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题培训和研讨,引导其他课程教师充分认识思政教育的关键性作用,更加认同“大思政”格局,确保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引领师资培养。思政课教师可以发挥政治和理论优势,参与课程思政混编教师团队,更多地与其他课程教师沟通和交流,更多地发挥自身在提高教师政治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三,引领教学过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学习思政课程教学团队做法,进行集体备课、集体研讨,将最合适的思政元素、以最恰当的方式融入课程内容。同时系统总结课程思政集中备课和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成果,整理编写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推动各门课程更有质量。

(二)“课程思政”拓展“思政课程”

第一,拓展育人渠道。课程思政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从“单课程”教学向“全课程”育人的转变,延伸拓展到高校各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全部课程,有效拓宽思政课育人渠道。[2]第二,拓展师资力量。新时代高校的育人格局一直在扩大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十大育人体系”;2017年2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就是全员育人的一种直接体现,全体教师都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责,不仅要在课程中育人,还要在如何更好地实现育人效果方面下功夫。第三,拓展教育载体。课程思政使育人工作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而是可以全过程实施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既可以在各类课程中开展,也可以在学生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新媒体等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学生专业高度结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二、推进课程改革的协同: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实现价值引领的统一

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在课程改革方面的协同体现在两类课程的改革有共同的目标和方向,但同时要以不同课程特点为出发点,尊重差异,改革有不同侧重。

(一)思政课程改革要注重提升课程吸引力

思政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学分系统中占比不低,但是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的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如今的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快,接触的价值更为多元,思政课程如果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就很难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新中国成立73年以来,思政课程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高校都对提升思政课程吸引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授课式教学与实景浸润式体验相结合,加之中央对思政课程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整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高校对思政课程不够重视、思政课程自身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已经得到缓解,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思政课程持续的改革一要让教学内容优起来,与学生实际更加贴切,把高大上变为接地气、更走心;二要让课堂活起来,让纯理论性的知识讲解借助交流讨论、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方式入脑入心;三要让思政教师专起来,更加沉下心加强马克思主要理论的研究和教学改革探索,用专业度提升学生的认可度和崇敬感。

(二)课程思政改革要注重发挥课程育人“隐形功能”

高校学生更加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更得到学生的认可。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要像盐和水的关系,溶入其中,使其更有滋味,咸淡要得当。一是思政元素挖掘要得当,要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按照不同学科挖掘不同侧重的思政元素;二是课程融入要恰当,太过生硬容易让专业课变成思政课,蜻蜓点水又起不到效果,这种尺度的拿捏要靠团队研讨和教学实践才能变得越来越精准;三是各门课本身的质量要提高,这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只要是质量高的课自然会熏陶学生求真向善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价值影响,敷衍了事的课则会腐蚀学生正确的价值体系。

三、推进课程思政内容的协同:以思政课程讲授的内容挖掘为重点,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要与思政课程内容同向

不同的课程所侧重的思政元素不同,但是必须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程大纲的内容,保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发出同样的声音。第一,课程思政元素的运用就要以思政课程内容为基础。新时代高校的思政课程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教材、课堂、学生头脑,帮助当代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2]第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要结合社会热点。教师要结合课程所归属和服务的专业,将课程思政元素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如关注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科学技术发展,挖掘其中的科学家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

(二)共同建设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库

课程思政教师可以在思政教师的指导下,以专业为单位,编写课程思政素材库,深挖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为讲好课程思政提供鲜活的案例,保障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思政元素资源库可以动静结合,既包括静态的教学文本、案例、模板、标准,也包括动态的动画、视频、示范课程微课等;可以常规和专题结合,既包括常见的课程思政元素,也包括常用常新的专题学习,如四史学习、党的精神谱系等。同时,还要建立资源库运行和保障的机制,确保同专业课程共建、共享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库。

四、推进授课主体的协同:以师资建设为关键,构建协同育人“教师共同体”

(一)提高其他课程教师思想政治素养

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在老师。作为专业课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明确自身定位,勇敢承担“课程思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光荣职责。一支思想政治素养高的专业教师队伍会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师资保障。一方面,要增强教师的政治意识,通过政治学习、专家讲座等形式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通过集体备课、一对一辅导、校际交流等形式养成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增强对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论的学习和实践,根据课程特点,找到适合学生的课程思政内容,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思政课教师更多地了解专业

思政课程要上得更接地气,让学生更具亲近感,就必须有“专业味”。思政课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更加主动地了解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让选用的案例尽量和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让思政课更具烟火气。

(三)要构建推进课程育人的教师共同体

只有目标一致、用力方向一致,才能同向协同,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在学校推动下,基于立德树人共同目标组建旨在通过协同配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成效及教师个人有成长的教师共同体,发挥1+1>2的效果。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在教师共同体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为其他课程教师提供持久有力的指导。并通过自身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为其他课程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教师共同体要形成协同机制,如建立集体备课、定期交流、教学能力竞赛等制度,思政教师之间、同类专业教师之间、校际教师之间也要更多交流借鉴,在思想碰撞中提升能力。

五、推进管理模式的协同:以工作机制为保障,建立常态化齐抓共管的大思政工作机制

(一)构建领导体制,形成工作氛围

高校要建立健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领导体系和领导机制,要优化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注重资源开发,搭建协同平台,将两者协同育人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大纲中、授课过程中。要将以个体行为为主的课程育人活动转变成以群体为主的课程育人活动。第一,高校要组建最高规格的领导小组推进协同育人工作,将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更加注重让全体教职工形成共同的育人目标和价值追求;第二,高校要建章立制,让各个部门加强对话,深化育人共识;第三,高校要有健全的内部管理机制,将协同育人的成效最大化。

(二)加大推进力度,确保管理效果

一是加大投入,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课程改革、示范课程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的倾斜和经费的大力支持;二是要增加对师资的培训力度,为思政教师、其他课程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提升提供培训的机会和平台,尽可能地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

(三)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建设标准

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标准是指在课程协同育人过程中要有一套可参考、可执行、可评估的标准。具体体现在,第一,在课程上,思政课程以及课程思政建成什么样要有标准;第二,在师资上,教师的行为规范要有标准;第三,各个部门合作与分工要有标准。标准的建立可以防止协同育人的随意性,这样才能使各项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由于共同的建设和发展背景,高校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方面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面临一些共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育人成效。本文提出建立的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四协同”育人机制可以被推广到相关工科类专业。与此同时,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素养、建立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准、建立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推进课程思政元素的开发、推进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体建设等具体做法也可以推广到高校各专业。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