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社交方式的改变及影响*

2022-02-09 03:40李佳穗秦温钰覃韦宇森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8期
关键词:村寨社交交流

李佳穗 卢 晓 秦温钰 覃韦宇森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5)

一、农村社区传统社交方式

农村社区是指居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地域性共同体或区域性社会。迄今为止,农村社区一直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共同体,对全世界数十亿人口的生活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在我国南方,农村社区主要指以村、屯为基本生活生产交往的单位。

农村社区传统的交往多数是面对面进行的,以联络感情为主要目的,带有非正式的特点。这种非正式主要体现在交流地点和内容上。在地点上,有随机性,通常没有固定的场所,谈话随着交往双方的偶遇而发生,田间地头、场坝巷尾都可以是交往的空间。方式上,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内容,一般都是在闲聊中进行,有关的协议协商,也主要是口头约定。农村社区传统社交方式的非正式性,交往更有人情味。

(一)基于亲缘关系的人际交往

郭于华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中提出“亲缘关系”的概念,认为亲缘关系包括由生育带来的血亲群体和由婚配带来的姻亲群体,以亲缘为人际关系的纽带,有很大的覆盖范围。在我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生活中,亲缘关系具有重大的影响力,由其带来的认识度和信任度是农村居民开展社会交往的重要依据。农村社区成员流动性较低且相互熟识和信任,联系十分密切,日常生活中高频度的来往,使得人情成为农村社区社会交往中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在农村社区社会社交中,人情因素高于经济社会规则,对社会交往起到决定性作用,是村民们联络感情、维系社会交际网络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农村生活中,发达的交际网络以及在长期的人情往来中养成的良好口碑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或家庭在村庄中的地位。红白喜事、节庆聚会和串门探亲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社交活动,为村民的见面、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场合与机会,是一种重要的精神交流的公共空间。由其带来的人情往来伴随着能满足经济上互助需要的潜在社会功能,能够沟通感情,令村民之间关系更加紧密,也为日后在生产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合作提供了人脉基础,为实现经济上更大的互惠互利创造有利条件。

大部分农村社区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村落中居民构成相对简单,通常是有亲缘关系的同姓宗族聚居。在重要的传统节日,宗族内部通常会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和家族聚餐。这类活动的举办时长大多数都在一到三天。在活动期间,亲戚们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外出务工的农村居民回乡,为农村社区的常住居民带来了外界的新鲜事物和信息,内容涵盖方方面面,信息量庞大且复杂。

(二)基于地缘的圩日的村际交往

基于血缘关系的交往主要发生在村内,但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除村内交往之外,村际之间的圩市交往、节日聚会也非常频繁,是人们交往的重要平台,也是村际之间联络感情的重要机会。

在我国部分地区,一些农村社区还保留着“赶圩”的习惯。在南方汉语方言中,“圩”指“集市”,一些规模较大的圩发展成为村和镇,“圩”在部分地区成为地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如广西、云南、湖南、广东等地。这些地区的农村把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日期称为“圩日”,人们到集市上交易或办事,称作赴圩或赶集。圩日通常由周围地区约定而成,一般是三日或五日为一圩。邻近的村寨间有意识地令各自的圩期不重复,在增加买卖双方交易机会的同时,也使村际之间的交往保持相对稳定的频率。

除了以经济交往为主的圩日外,一些地区还保留有以娱乐交往为主的歌圩。歌圩是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娱乐活动,它的举办往往与春播秋收、节日聚会有关,在少数民族同胞的文化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好的山歌不只在歌圩上演唱,还会口口相传,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大型歌圩跨越村际,为不同村寨的青年男女认识和交往提供了相对开放的空间。单身男女通过对歌来传达自己的求偶信息,情侣则以歌表白、以歌传情。因此,歌圩不仅是村际之间联络感情的重要机会,还承载着男女青年相亲传情的作用,是乡村青年男女恋爱的重要平台。

庙会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也是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它的产生和演变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历史地理、物质条件和民俗传统有所差异,村寨之间的庙会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每个村寨都有自己重视的庙会和擅长的节目,这类节目有很强的娱乐性,配合特色美食和特产,在娱乐的同时也提供了贸易的平台,能够吸引其他村寨的居民,为村际间的交往提供了前提,是一个集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的重要村际社交场所。

二、疫情下农村社区社交方式的改变

(一)家族聚会转变为家族群聊

家族聚会是农村社区传统社交中最普遍的形式,是信息交流和维系情感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频繁,家庭成员间空间距离变大,家族聚会的成本提高,次数随之减少,交往方式转变为家族微信群内群聊。来往频率下降,交流机会减少,导致交流的深度降低,情感交往变浅。线上社交平台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交空间,但加大了代际鸿沟,年轻人难以融入家族交往。就连村内的广场活动也转为线上“云健身”,各种运动项目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在网络上传播,为各年龄段群体健身运动提供了学习模板。村内群体娱乐转变为个体与线上主播互动,但主播多是陌生人。由主播作为中心点成立健身社交圈,圈内多是对某一项运动感兴趣的陌生人。网络社交圈子的形成,拓展了村民的社交范围,开阔了村民的视野。

(二)圩市买卖转为线上购物

贸易往来是农村社区传统社交方式之一,人们通过圩市买卖进行信息交流。商贩和顾客之间随着购买习惯的形成,产生了相对稳定的社交关系。但传统的贸易往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精力。线上贸易凭借其效率高、收集信息迅速等优势逐渐成为主要的贸易方式。通过线上购物平台以团购的方式,收集居民的购买信息,对物品进行统一采购和配送。在这个过程中,买卖双方没有直接接触,除了少数关键环节的从业者外,大部分人进入到网络贸易社交的方式,形成了线上线下混合社交的新局面。但在传统的圩市中,村民通过售卖自己的家庭产品来赚取购买其他产品的经费,卖家和买家的角色可以随时调换,买和卖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而在网络购物平台,村民无法实现卖和买的灵活转换,家庭生产的剩余产品难以外销,农民收入减少。

(三)节日村际聚会转为线上文化展演

传统的娱乐活动通常需要大量的参与者和特定的场合和工具,由于场所和环境的变化,这些活动尤其是节日村际聚会受到限制,从线下参与转为线上直播。原来的村际聚会活动规模大大缩小,交往已经不是主要目的,展演成为主要方式,其目的也不再局限于村际交往,而成为地方文化的全球传播。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通过互联网了解村寨的传统文化,村民和外界之间有了新的社交方式。并且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还有大量的图片、视频以及讲解,大大降低了获取和理解信息的难度,在便于传播的同时,也为村寨文化留下了较为全面的记录,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基层管理演变为以“线上通知”为主

近年来,工信部大力推进宽带下乡、信息下乡,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4G网络覆盖,越来越多的优质资源通过网络传到农村。一些原有的社交方式转变为线上社交。村委会日常工作的布置与展开落实过程中的交流,更多地转为线上模式。利用常用的社交App,如QQ、微信等,在线上与村委会成员、村民们交流信息。或是利用村委会广播,让村民足不出户也能知晓最新的政策。相较于传统的挨家挨户走访登记,线上统计、收集信息更为方便快捷,对于提高效率、完善基层服务便民工作有重大意义。

三、乡村社交方式变化带来的影响

(一)拓宽视野,城乡融合加速

乡村社交方式的改变,拓展了村民的人际交往和视野,城乡融合加速。社交网络平台打破了交往的时空限制,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便捷、广阔的平台,基本上满足了农村居民人际交往需求。同时,社交网络平台能够根据定位和爱好推送新朋友,对于每个阶段的人群拓展新的人际关系和视野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帮助。

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让用户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更改身份信息,使其摆脱世俗对于其年龄的固有印象,主动地展示自我,积极参与社会互动。网络社交平台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各种学科的前沿信息爆炸性更新,给予了青少年儿童更多的选择,视野不再受到地域、家庭情况、文化的限制。在拓展人际交往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先进、开放的思想理念。社交平台能维系和扩展个体的社会联系,补偿其缺失的社会互动,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它不仅有助于维系原有的人际关系,并从中获得情感支持和社会认同,还有助于建立新的社会链接,进而扩展信息来源和人际交往。在这一过程中,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中老年群体中传播,逐渐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城乡之间的差距开始缩小。

社交方式的改变拓宽了村政管理方式,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加快城乡融合。网络社交平台拓宽了农村社区居民获取信息的途径,成为沟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使群众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表达欲望被激活,从而调动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达到政府与村民双向合力建设美好乡村的目的。同时,互联网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新渠道,文化和见识所造成的信息垄断消失,新的观念冲击辈分权威。农村大学生村官由于受过高等教育,逐步掌握话语权,开始对家乡和长辈进行文化和科技上的反哺。他们将互联网与实地相结合,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农村社区中的问题,运用科技的手段为农村和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推动了农村的新发展,为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在经济发展上缩小了城乡差距。

(二)情感交流减少,文化传承不力

社交网络平台的隐匿性与开放性,满足了很多人对于理想的自由社交的需求。但社交网络大大减少了现实交往的时间,使交往技能逐渐退化,进一步加剧现实人际交往的缺失。线上交往的交流频率低、深度浅,易引发矛盾。线上交流并不稳定,受外界影响较大,会出现信息延迟和中断的情况,交流双方不能够及时得到对方的回复,从而降低了交流欲。不同于线下社交的非正式,线上网络社交带有一定的正式性。线上交往时,交往对象和内容都是有目的、有选择性的,交流的过程比较简短。因此失去了传统社交面对面交流时深度了解、拉近距离、增进情感的功能。当面对面的寒暄转化为文字和简短的语音,交流双方无法根据对方的表情和语言肢体来辅助判断,不利于情感的交流,容易产生误会,引发矛盾。导致农村地区人际关系的疏远和淡漠,尤其是代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越来越微弱,家庭成员离散化现象突出,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削弱。

线上社交平台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减少了农村居民对于自己村寨本土文化的关注度。这种文化是村寨居民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村寨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村寨的历史文化。家庭、家族和村寨是村寨文化传播的载体,通过口头传承、展示和表演来实现传承。但是随着社交方式的改变,传统仪式简化,村际间的节日聚会减少,村寨传统民俗文化的表演机会也减少。流行文化的冲击使青年一代的审美取向改变,造成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减少,文化传承难以为继。

结语

线上社交平台打破了亲缘与地域的局限性,压缩了时间,跨越了空间。农村居民的社会交往不再局限于熟人和周遭世界,蔓延至共同世界同陌生人进行社交活动。它推动了农村社区传统社交方式的变迁,农村居民通过线上社交平台发生了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网,扩大了交际圈,不但开阔了视野,还促使城乡融合加速。线上社交平台的普及在给农村社区居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降低了交往的深度,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交流减少,文化传承受到阻碍。

猜你喜欢
村寨社交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社交距离
无蚊村寨丁屋岭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村寨——海坪彝寨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