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新时代研究生家国情怀教育体系研究

2022-02-09 05:11王陶冶孙铭泽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家国情怀

□ 文/王陶冶 马 骏 孙铭泽

新时代研究生家国情怀教育体系的构建意义

1.构建新时代研究生家国情怀教育体系是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要求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其中,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始终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实现,迫切需要一大批心怀“国之大者”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只有把以家国情怀培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贯穿于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才能真正立足更高站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构建新时代研究生家国情怀教育体系是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必然结果

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初心使命,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方向目标。构建新时代家国情怀教育体系,能够进一步把全员育人落在实处,凝聚“全员育人”合力;能够进一步发挥“全方位育人”优势,优化“全过程育人”体系,发挥好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导向,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1]。

3.构建新时代研究生家国情怀教育体系是破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当前现实问题的关键所在

研究生党建和思政工作的新要求,促使高校关注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全员育人自觉性不足[2]。在“三全育人”视角下,以辅导员为主要力量开展思政队伍建设,已经不能解决“全员育人”的实际问题,有必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的合力,打造全员育人共同体。第二,全方位育人协调性不够。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较为单一,未能提高思政队伍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实现思政育人的价值。第三,全过程育人契合度不高。传统的研究生思政教育中,“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耦合性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效应,育人质量和成效不明显。

新时代研究生家国情怀教育体系的构建重点

1.深刻把握新时代教育方向,以政治性和思想性为重点

研究生家国情怀教育体系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足时代使命,把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深刻内涵。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维度而言,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和积极传播者。从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坐标而言,要立足大历史观,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八十多年的斗争史、五百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史、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汲取智慧,注重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3]。

2.深刻把握研究生教育特点,以针对性和有效性为重点

研究生家国情怀教育体系,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基础教育、本科教育等阶段的家国情怀教育方式,要结合研究生学业生活的实际发展状态。研究生阶段是学生深化价值观念、筑牢价值取向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奠定学术基础、孕育创新成果的重要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繁荣发展,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透过一部厚重的新中国科技史,引导学生领会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自觉践行、弘扬科学家精神,把实现人生价值与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

3.深刻把握大思政教育规律,以系统性和创新性为重点

构建研究生家国情怀体系要坚持系统观念,要以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为重点,将研究生思政教育与现实结合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生动资源和典型案例融入体系中。家国情怀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零星敲击”,而是要全面发力,多方联动,要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贯穿始终。构建家国情怀教育体系要凝聚“全员育人”合力,充分调动教师、管理人员、社会等多元力量;要发挥“全方位育人”优势,“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推进,线上与线下形成互动;优化“全过程育人”体系,在学生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开展主题教育。同时,构建家国情怀教育体系要紧密切合家国情怀教育体系的思想主导性与网络信息化传播规律,创新工作手段、工作方法、工作载体,不断增强“大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粘合力,讲好青年关心事、传递青年心中情。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系列活动,引导“强国一代”肩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奋进征程中书写人生华章。

新时代研究生家国情怀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

1.凝聚“全员育人”合力,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家国情怀教育队伍

北京化工大学通过点、线、面的多角度立体式带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展现的中国行动、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有机融入研究生家国情怀培育中,让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拥有更为立体、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一是导师育人实现“点”领航。针对研究生导师负责制的培养特点,学校从制度约束、硬件支持、软件保障等层面,充分调动导师参与研究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热情和动力,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学校连续多年评选研究生“立德树人”德育导师,表彰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朋辈育人实现“线”贯穿。学校在传统的研究生党支部、团支部及班级设置基础上,创新性地设置跨年级、跨班级的纵向单元,以政治硬、业务强的学科带头人为主要负责人,便于来自相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朋辈高效、及时地指导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思想阵地建设。三是组织育人实现“面”覆盖。充分发挥党员骨干班、博士生讲师团等的组织育人功能,多角度全覆盖引导广大研究生开展大讨论学习。围绕中国成就与世界局势,及时更新讨论主题,向广大研究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讲明、讲深、讲透,进而激发其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2.突出“全方位育人”优势,构建基于家国情怀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新模式

深入挖掘优秀典型,构筑身边榜样教育“形成圈”。充分挖掘身边的榜样故事,聚焦校园内所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将管理服务人员、一线教师及优秀学子等的典型事迹,以自述、他述的方式全面呈现出来,在故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构筑家国故事教育“传播圈”。学校坚持“身心发展与学术研究并肩、学术理想与家国情怀并重”的理念,构建以院士讲坛、环球青年英才论坛暨中外研究生交流论坛、足迹讲坛、诚信讲坛为核心的高品质论坛讲坛体系,共开展学术报告2,000余场,引领研究生参与10万余人次,推动形成引导研究生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建功立业的家国情怀教育“传播圈”。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构筑思想引领教育“延伸圈”。以研究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制作生动的微视频、歌曲等形式贯通历史与当代,使研究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感受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民族基因。

3.优化“全过程育人”体系,强化协同教育、创新培养模式、延伸教育课堂,实施家国情怀培育体系建设攻坚行动

家国情怀教育的核心是筑牢思想根基,家国情怀教育的重点是涵养鸿鹄志向,家国情怀教育的途径是壮大主流声音,家国情怀教育的目标是落实报国行动,这些都凝结在家国情怀的教育理念之中。学校凭借在线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线上授课、线下拓展等教育教学活动,经过不断实践探索,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建立起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

创新培养模式,更新教育方法,拓宽家国情怀教育途径。学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充分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向学生讲好家国情怀立德课、立志课、立行课。学校生命学院将其在病毒学及生物安全领域科技攻关事迹为讲课内容,使学生树立专注基础研究的“顶天”科研志向;化工学院围绕“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第一线上”展开课堂大讨论,重点以学院科研团队得到中央批示肯定的可重复利用口罩技术,使学生树立聚焦国家重点需求的“立地”科研志向;机电学院依托学院3D打印技术在疫情阻击战中的作用,召开线上学习研讨,使研究生树立大国创造的工匠志向。

延伸教学课堂、打造拓展课堂、搭建家国情怀教育平台。学校通过每年选树一批研究生“立德树人”德育导师开展德育导师大讲堂的方式,将家国情怀教育与德育大课堂有机结合,至今已有26名研究生导师获得该荣誉称号。德育大课堂采用以研究生微宣讲为主,大师讲堂、理论研修、红色走读为辅的“微宣讲+”教学方式,激发研究生带头读经典、啃原著、用原理、敢发声、作贡献的热情。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三全育人”背景下加强研究生家国情怀培育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北京化工大学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创优行动计划为行动指南,持续发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优势作用,系统构建了新时代研究生家国情怀教育体系。未来,学校将继续立足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深刻把握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趋势,让新时代研究生家国情怀培育体系建设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家国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略谈“家国情怀”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