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如何凝聚“主流优势”

2022-02-09 05:52冯思佳
记者摇篮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党报

□冯思佳

一、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面临新课题

当前,数字技术不断迭代,媒体融合不断深入。如何主动适应信息化趋势,强化互联网思维,推进评论融合发展,是党报评论的新课题。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潮中,党报评论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求新求变,放大声音,稳住主场,才能在全媒体舆论场中构筑新时代的“主流叙述”。

1.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党报的责任,而评论在众多文体中最能直接体现党报的价值观,最能给出准确的价值判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正确的内涵解析。实践证明,党报评论能广泛影响社会大众,增强民众社会责任感,还能大大提升主流媒体的公众形象和权威性,在全媒体时代多元化的思想潮流中,给读者提供更清晰更正确的价值观,这都体现出党报评论的职责使命。

例如,党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相关内容的理论阐释较为常见,理论阐释是党报的强项,但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党媒满足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照搬照抄,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阐释,还有的请几位专家教授代为“发声”,实际上弱化了话语权,成为别人的“传声筒”。

2.塑造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

想要在激烈复杂的主流媒体竞争中取胜,新闻报道的内容就必须独具特色,有创新有突破。评论作为媒体之间观点之争、思想之争的撒手锏,决定着媒体信息发布的主导权,能利用评论掌握舆论格局的话语权是党报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近年来,作为地方党报的《闽南日报》在“芝山时评”栏目通过话题提炼、创新形式等方式,陆续推出《唯有干能得助》《提个醒,底线思维不能丢》《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等评论,刊发后不仅在纸媒读者中影响广泛,更通过融合手段上传到全媒体平台,也成为客户端等的“王牌内容”,让主流内容被更多用户“读到”“看到”“听到”,成为主流内容的“放大器”,牢牢掌控住主流媒体话语权,塑造了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

3.站在思想制高点剖析事物本质

在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空前激烈,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斗争的最前线,党报想要抢占有利“阵地”,就要敢于发声,善于与错误思潮进行斗争。在大是大非和关键原则问题上,党报评论要充分展现绝对主张,举稳党的旗帜,占据意识形态斗争的制高点,并以此为基础剖析事物的本质,从而赢得话语权,牢牢把握舆论导向。

占领制高点,党报评论既靠思想观点,也靠文本表达。党报应坚持思想立报,创新评论题材、样式、表达方式等,着力打造评论言论高地,推动政论、策论、时论齐头并进,以“颜值”“言值”“研值”的高度统一,提升党报评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4.以“同频共振”凝聚民心

引领舆论很重要也最不容易,打动心灵最难得。党报评论想要唱响主旋律,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首先要做到凝聚民心,与群众达成广泛共识。因此,党报评论要摒弃咄咄逼人,把握受众的需求特点和变化,让评论更符合传播规律、契合国情、满足受众需求,进而实现“同频共振”,广泛凝聚共识,夯实基层阵地。

2022年7月3日,一位母亲带着4岁的女儿在福建漳州东山岛海边游玩,不料遭遇大风天气,海浪翻涌,玩耍的女孩不小心被海浪冲走。同是来海边度假的三位素不相识的“勇士“听到呼救后,纷纷参与施救,以“接力”救援的方式在汹涌的海浪中救下女孩。事后,他们的救援事迹经《闽南日报》社会新闻版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报社抢抓时机,随后刊发评论《城市文明,是孕育英雄的土壤》,文章紧紧抓住最令群众动容的“接力”救援,指出漳州“英雄联盟”救人义举源自他们自身的美好品格,看似个人的自然选择,实则是一个社会、一方地域日积月累的精神涵养深入每个人心中的必然结果。评论既表达了群众对身边的“英雄”的赞许,也揭示了城市与市民群众同命运共呼吸的紧密关系,让人读来倍感亲切,在纸媒和新媒体端影响广泛。

“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民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既要用好“老办法”,也要掌握“新方式”。党报评论可通过新媒体互动、大数据分析等广察民情、广纳民意、广聚民智,以实际行动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与群众的同频共振中寻找舆论引导的“最大公约数”。

二、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如何凝聚起“主流优势”

全媒体时代,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要顺应新趋势、赢得新受众,党报评论必须在理念、表达、呈现方式、传播形态、生产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创新,开拓评论的新形态。同时,党报评论也要把握好“守正”与“创新”、“存量”与“增量”、“共鸣”与“共识”的关系,写好全媒体时代的“大评论”、凝聚起主流媒体的“主流优势”。

1.内容观点要守正创新

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党报评论必须高质量发展,强化内容观点的“供给侧”改革,新媒体传播与党报要保持高度一致的鲜明立场。要“快”,第一时间对中央及省市重大决策等开展“新媒体式”解读;要“准”,守护好党报准确、权威的“金字招牌”,精准研判舆情,为受众提供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要“精”,精心策划选题,提升思想高度和评析深度,透析事件本质,找准问题症结,思考解决对策。

在重大议题舆论引导中,党报评论要“一锤定音”。在环境嘈杂、众声喧哗的环境中,努力做到激扬浊清,迅速打造出一个“C位主场”。2022年3月,漳州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闽南日报》第一时间刊发《这是对漳州干部的一场大考》《严峻时刻请拿出爱我漳州的担当》等一系列评论,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确立了主流观点的“主心骨”。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光荣传统,舆论监督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党报利用评论开展舆论监督也很常见。但监督类评论应把握好时机和尺度,评论员也需要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理顺头绪,掌控好情绪,以事实为依据,分析问题本质,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桑骂槐、冷嘲热讽,将问题复杂化。应该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人民群众解决难题为目标,掌握好评论的“度”。

2.传播方式要应势而动

在媒介融合发展中,党报评论必须在传统单一模式基础上进行升级,利用新媒体技术,在文、图、音、视中呈现,实现多渠道、全媒体、广覆盖,形成传播合力,放大党报评论引导效应。在推进党报评论融合的过程中,党报评论应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以最适合的传播渠道推广精彩的内容、再以精彩的内容不断拓宽传播渠道,一方面积极推进报纸评论融合传播,让纸媒评论在新媒体端“大放异彩”;一方面发力新媒体评论的生产创作,让新媒体评论话题“反哺”纸媒,形成二者相互滋养、相互“触发”的党报评论传播新格局。

党报评论文章要及时整合并提炼,在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微信、直播、短视频等进行全渠道发布,打造同声共气、强势发声的传播态势。鼓励原创性评论,借助新媒体特点,将主流声音演绎成多形态、多声部的“和弦”。同时,原创评论生产要主动适应新媒体“体质”,在保障思想力度的同时力求简短。另外要缩短制作周期,做到认知在前、谬见在后,滚动式跟进,层层深入,有力引导舆论走向。

例如,2022年2月,年后上班第一天,《闽南日报》头版刊发评论《不再是“过了十五才算正式上班”——从“不相互串门拜年”说起》,文章指出,相互串门拜年,一来一往,半天时间就溜走了;你来我往,几天时间就过去了,实乃效率之大敌。鼓励党员干部“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要从年味中“淡”下来,从寒暄中“静”下来,把干事创业精气神提起来。文章见诸报端后反响热烈,编辑将文章标题稍加改动,以《市委书记张国旺:今天起,部门间不再相互串门拜年了!》为题,推发到闽南日报社新媒体平台,迅速获得5万+的阅读量。此外,纸媒评论《说到做到,新官要理旧账》《用好“暗访”利器》等文章在新媒体平台刊发后都取得不错的成绩。与此同时,新媒体端源源不断的互动与反馈信息也给报纸评论员的选题和构思提供了大量的“源头活水”。

3.语言表达要层次丰富

老式党报评论普遍存在内容空洞、套话过多等诸多问题,有些报纸上的评论员文章冗长乏味、“体态臃肿”,而且言之无物,论之无道,针对性和可读性欠缺。在“内容为王”、观点制胜的当下,能否把“道理”讲得精彩,直接决定了评论的引导力与影响力。

“文以载道”,党报评论不是“为批判而批判”,其立场必须是建设性的,必须以理性、建设性为出发点,为推动现实问题解决提出真知灼见。同时,党报评论要做到表达有创新,文风更鲜活,以诚恳对话、平等交流的方式交换意见、析事明理,以共通的情感激发共鸣,做到“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

例如,2022年3月17日《闽南日报》发表评论《别把基层调研当“春游”》,评论指出,少数单位存在着不实的工作作风,具体表现为下基层看似很积极,可一遇到基层说问题、求帮助,要么信誓旦旦乱拍胸脯,要么束手无策耍起“太极”。如果调研像“春游”一样走过场,岂不是“久旱逢甘霖,只来了一滴”。评论通篇语言诙谐,文风鲜活,无不迸发出时评的语言魅力,尽显评论员文字功底。又如2022年5月3日,漳州“创城”期间刊发的评论《少些“青菜”事多些“水奎”人》,以闽南语谐音入题,“青菜”是闽南语随便之意,“水奎”是闽南语做事漂亮的意思,评论指出,当前创城进入“背水一战”的关键阶段,希望大家行动起来,改变一些“青菜”的习惯,做一个“水奎”的漳州人。文章文笔流畅、有趣而接地气,刊发后被读者广为传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为推动漳州创城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近些年,在新闻评论里添加三句半、说唱、漫画等跨界元素的作品,深受不少群众喜爱,尤其是在新媒体评论中。新鲜的元素能够消解党报评论的严肃与刻板,为传统评论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这些灵活多变的形式,只要形式得当,观点清晰,就能进一步提升读者体验,增强评论的感染力。

4.锤炼评论“特种兵”

回望历史,各种流行媒介都是各领风骚没几年,就逐渐销声匿迹。在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不俗表现的,永远是主流媒体。究其原因就是主流媒体的评论团队具有多年的写作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写党报评论不但需要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强大的思考辨析能力,还必须练就大道至简、举重若轻的表达,善于把政治话语、专业术语转化为群众语言、生活化语言。

党报评论员必须深入研究和熟练运用分众化对象化话语体系,运用全员传播的广泛的观点资源,找准思维共通处、感情共鸣处、利害交汇处,找准矛盾切入点,联系实际阐释理论、围绕关切解读政策、针对问题释疑解惑,让党报评论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另外,党报需重视对评论人才的培养,让评论员“回炉锻造”,加强对新领域、新知识、新技能的专业学习,增强理论功底和专业水平。同时突出培养的精准性和差异化,加强多岗位锻炼,强化与各专业领域的沟通联络,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党报评论员队伍。

5.构建党报评论智库

当下,党报评论要逐步摆脱党报评论员“单打独斗”的局面,探索建立党报评论的专家智库,打造一支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专家咨询团队,帮助党报评论拓展视野宽度、思想高度、理论深度,让党报评论的旗帜和导向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党报声音在舆论场上更权威。同时,应尽快设立现代传播效果的量化标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对自身定位特色、对受众需求和兴趣以及影响力缺乏及时而精准的分析,发表的评论哪些人看了、有什么反馈意见、如何交流互动、效果如何,都难以进行统计和量化分析。对受众需求变化反应滞后,直接影响新闻评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可以通过网络和全媒体进行定向的精准传播和及时准确的互动反馈,进一步统计、量化新闻评论效果。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网络空间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党报评论应尽最大努力守好这个新空间,为党报引导舆论作出更大贡献。应该相信“众声喧哗的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主流媒体手握的是‘金话筒’”,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仍拥有独特地位和广泛影响力。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党报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而党报评论的地位更是不可取代。在宣传思想战线进入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党报评论要遵从发展大势,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守正创新中让主流声音更加响亮。

猜你喜欢
党报
党报深度报道如何“深”入人心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对党报做好社会新闻报道的思考
党报媒体融合未来的变与不变
党报记者要善于思考大问题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议提升地市党报竞争能力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