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字媒介语境下新闻事业的变迁发展

2022-02-09 05:52王曼利
记者摇篮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新闻事业新闻业媒介

□王曼利

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新闻事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新闻生产与传播正在经历从“职业主导范式”向“社会主导范式”变迁的过程。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所论述的,“数字媒介语境下的新闻生产既包含职业新闻从业者,也包括由无数个体、组织乃至机器共同构成的泛新闻生态系统”。新闻生产与传播技术正不断降低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门槛、拓宽新闻事业的边界,新闻实践由一种专业化、职业化的生产模式转变为一种社会化、大众化的共同参与模式。面对媒介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把握数字媒介语境下新闻事业的变化发展与落脚点,是传媒人亟待探索的问题。

一、新闻事业的变迁:从“职业主导范式”到“社会主导范式”

1.从职业性到社会性

新闻现象、新闻实践活动一直以来都是新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新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职业语境,并且是在一种职业主导的范式下开展研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引发的媒介革命如火如荼开展,新闻行业产生了许多新现象、新表征,其最为明显的特征在于新闻生产传播活动从职业性向社会性的转变。

职业新闻活动在19世纪80年代产生,出现时即具有职业二字的烙印。按照社会学家安德鲁·阿伯特的观点来说,职业是一个具有排他性的群体,并按照某种特点的抽象知识体系来指导处理某些具体的特定情况。职业新闻活动是经过专业培养的人才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等技能后,按照新闻报道的流程、步骤与环节进行的活动,在专业从业者和业余群体中有着明显的界限。

在报纸、广播、电视主导的大众传播媒介时代,职业新闻工作者以一种稳定的、专业性的、结构性的、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从事新闻生产活动,报道关切公共利益的事实信息和社会信息,扮演把关人和社会瞭望者的角色。此时的新闻事业呈现高度职业化的特点,新闻事业在职业主导的范式下发展。但正如学者胡泳所论述,大众传播媒介可能只是人类传播上的一个“插入语”,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将人类的传播活动、新闻实践重新带回了社会化的范式之中。

正如库恩曾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论述到“科学不是以积累性、连续性的方式向前发展的,而是以跳跃的、断裂的、革命的方式向前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就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大变革。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类所接收和处理的信息呈指数型飙升。在海量的信息中受众可以根据自身偏好选择接收哪些信息、拒绝哪些信息、对哪些信息进行反馈和传播,这无疑打破了固有的大众传播媒介掌握、“把关”信息的传播格局。同时,随着新媒体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社交媒介平台的不断发展,用户参与新闻生产传播的渠道更为广泛,方式方法更为便捷,如在短视频社交软件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上,非专业用户生产的新闻信息已占据数量上、流量上的显著优势。新闻实践活动正逐步进入“社会主导范式”的媒介生态环境之中。

2.“上升”和“下沉”

随着近年来数字技术不断介入新闻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当代中国新闻学的研究内容不再局限于职业新闻活动,而更聚焦于新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整体关系以及新闻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微观细节联系。新闻实践活动主体的时代性变化带来了新闻事业的演化发展,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杨保军教授所论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正呈现出一种“上升”和“下沉”的变迁态势。

在数字媒介语境下,当代中国新闻事业实践发展主体对象不再局限于新闻领域自身这个“中层”,而是向上扩展与向下延伸:一是更多地从历史视野、时代视角将新闻事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紧密联系,以一种宏观的、世界的、全球的胸襟关照新闻事业本身;二是更加细致、微观地关注新闻事业与个人之间、与具体语境之间的联系,关切各种社会群体、各类社会活动与社会动态关系,以基层的、生活的温度关照新闻事业发展。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事业的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受众、新闻内容四个基本要素的关联方式与具体表现样态都与大众传播媒介时代截然不同。传统新闻媒体需要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化新闻生产中,切实为受众提供有关公众利益、被公众关切的信息,实现新闻的价值与意义。从微观视角来看,盘山县融媒体中心在开展具体新闻实践活动中,吸收和采用新媒体技术,发挥专业新闻人才优势,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将真正有益于受众的新闻信息通过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有效传播,实现了良好的新闻“下沉”效果,在当地已产生较为广泛且正面的影响力。

3.后传统新闻业时代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类的信息交流与精神交往,开启了新闻业的新时代。相较于互联网媒介而言,以往的广播、报纸、电视都被定义为传统新闻业范畴的主导媒介形态。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业要把握现实情况,在中国特色的语境中寻找自身发展与创新的路径,首要任务是深刻认识到“后传统新闻业时代”的表征与隐喻。

与传统新闻业时代对比而言,后传统新闻业时代中人类的新闻生产传播活动本身及其与社会系统、人们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关系都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正如著名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所论述“媒介即讯息”,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融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互联网新闻”“数字新闻”“融合新闻”等新型新闻样态出现,冲击了传统新闻业的专业媒体主导的新闻传播活动,促使新闻业的边界日益消融,建构了泛新闻的生态系统。

当新闻生产传播职业化壁垒被打破,互联网技术塑造了一个由用户主导的数字媒介背景下的全新新闻环境和新闻图景。在以大数据为纽带的信息消费时代,原有的线性、单一、固化的传播形态被新媒介技术所颠覆,新闻生产主体日趋多元化、社会化,万物皆媒、万众皆媒,用户成为主导后传统新闻业的新闻产消者,人人具有新闻生产权、大众传播权。

在盘山县融媒体中心建设与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后传统新闻业时代新闻传播的网络节点化。通过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新闻生产规范的结合,盘山县融媒体中心已与用户之间形成了一个深度互动的沟通模式。以微信公众号发展为例,盘山县融媒体中心作为互联网传播浪潮中的一个节点,其既具有传统新闻业带来的公信力优势,也面对着去中心化传播格局带来的压力。盘山县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正着力通过生产和传播更多有效新闻信息,发挥快速高效的新闻信息专业整合与处理能力,增强自身在互联网洪流中的表现,以获取更多用户的持续关注与公共空间的广泛注意力。

二、新闻事业的时代特点:事实动态流动

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一书中提出,新闻的首要原则就是挖掘事实真相。而在数字媒介背景下,新闻事业不得不与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生态相适应,新闻事实也呈现出一种多维度、多主体的,讨论式的、流动的样态。互联网中的新闻生产失去了中心引导,任务导向是驱动分布式新闻生产的核心力量。参与新闻的多元主体,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进行跟踪报道,各种信息在舆论场进行相互验证,新闻生产连接了尽可能多的传播节点……这些变化驱使新闻业必须重视当下新闻事业的时代特点,推动传统媒体去探索和考察互联网主导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格局中新闻事实的核心生产机制。

传统新闻业由于受到工业生产周期的约束,是一种24小时制的具有阶段性定论的新闻生产模式和真相确定渠道。以报纸为例,当新闻内容排好版发送至印刷厂进行印刷时,新闻内容就已成阶段性定论,广播电视也是这般,因此传统新闻业是具有完成语态的、结论式的报道形式。但是在数字媒介生态中,新闻事实受到互联网本质特点的影响,不断从各个角度被补充相关信息,报道本身呈现出碎片化、实时性、滚动式、进行时的特点。同时,每个互联网用户都可以对公共空间内的新闻事实进行实时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上传他认为与之相关的事实与真相。在官方声明与回应、专业媒体报道、普通用户发表态度的喧嚣与碎片之中,液态的新闻业与动态的新闻事实应运而生。

“液态”这一概念是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所构建的重要理论,近些年被用来解释当下新闻生产的众多流动性、零散化、去规则性等现象与特点。置身于互联网媒介所建构的现代传媒生态体系,新闻生产传播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越来越多的生产主体和元素介入新闻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并发挥重要影响。在媒介环境变化升级中,新闻事业正从传统的线性“表征客观性”向辨证的“过程客观性”变迁。

结合新闻实践经验,我们不难观察到当下的网络公共空间中,传播新闻的各方从自身利益或个体视角出发形成了自身的真相叙述特点与事实解释框架,在众说纷纭的海量信息中,大众对于新闻事实的关注不得不放弃对于新闻事实定论的追求,而更聚焦于新闻生产过程的真实。在此现实背景下,盘山县融媒体中心对于新闻生产传播的探索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在选题与生产中对于新闻事实本身的价值进行长效判定,即结合新闻事实发展动态去判断新闻为什么被报道,什么样的新闻应该被报道;二是,不仅将目光局限在新闻生产与传播的专业过程中,更着力挖掘新闻信息与社会、经济、文化、个人等因素之间的时代联系,扩大新闻的受众群体。

三、新闻事业变迁影响:新闻场域中的他律

在新闻事业动态发展中,数字化技术无疑以一种“元技术”的角色参与传统新闻业的资源配置与解构重构,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共识,即新闻事业要承担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因此,当下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要在继承传统新闻业理论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建构新的认知模式:一是要在互联网中重建或提升传统新闻业的公信力;二是要构建互联网生态中的新闻生产与传播规范;三是要创造新闻事业的新功能,为公共视野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材料。

在这种深刻的结构化变革中,新闻事业也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和现实困境。一方面,社会化新闻生产与传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非专业的问题,碎片化、情绪化、富有个人主观色彩的新闻信息会加剧公共空间内新闻的破碎与凌乱,使得还原新闻真相的难度加剧;另一方面互联网媒介冲击了传统新闻业的议程设置功能,公众情感意见形成的社会舆情,不仅会左右专业记者的采访与报道,更会影响新闻事件本身的发展与走向。

以反转新闻为例,新闻媒体在报道时的议程设置与框架报道都会对受众的新闻认知、态度、情感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持续的,具有周期性的。但随着新闻信息的不断补充和新闻事件因果的快速反转,受众对于新闻的关注度与情感反馈难以及时跟进,极易产生舆情事件。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数字时代的新闻用户对于新闻事件的情感反应是由个体的“反思性情感”连接,这种“反思性情感是用户所持的一种审慎、长效的情感逻辑,会影响用户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引起他们对一般性情感规范的感知和行为调节”,一旦产生就很难改变。

因此,数字媒介新闻生态呼唤一种新闻场域中的“他律”。在新闻的职业化生产与社会化生产融合中,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技术融合中,新闻事业需要一种公开化、透明化的力量来监督新闻生产与传播的规范化。一些学者提出“人工核查—广众参与—人工智能”的构想,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技术与职业记者的合作,实现新闻生产传播的公开透明、合规合理。

四、结语

总体而言,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所主导的新型传播格局中,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实践正在突破传统的新闻职业主导范式向社会主导范式变迁。在变迁过程中,新闻事业的职业壁垒被数字媒介所打破,一个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驱动的新闻生态系统已经建构。在万物皆媒的背景之下,新闻事业的边界不断消融,新闻事业与时代社会、与个人生活的关系都更为紧密。从宏观视角来看,新闻工作者都应做好党的宣传员工作,在新闻生产与传播工作中树立和呈现可亲可敬可爱的国家形象;从微观视角来说,新闻工作者应深入群众,增强新闻的互动性、扩展新闻的服务功能,使新闻事业地方化、群众化,在基层工作中奠定好中国新闻事业的基石。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新闻业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互联网为新闻业带来了什么?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从IPSO看英国新闻业的自律与他律
新疆新闻事业发展概述(1911年-1978年)
论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