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中世界电影的影像建构考察

2022-02-09 11:03宋佳欣
电影文学 2022年23期
关键词:好莱坞跨文化世界

李 欢 宋佳欣

(1.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2.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一、世界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一)世界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发展

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工具,从出现开始就具备了一种像货币一样能够流通在世界各国的“世界化”特性。电影能够有效沟通东西方艺术文明,同时以影像的形式表达出多样的文化理念。在传播的过程中电影技术不断进步,从声音的加入、色彩的变化到电影拍摄手法的拓展应用,逐步建立了电影发展史的脉络体系。美国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将电影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世界性阶段”(cosmopolitan phase,全球无声电影时期)、“民族国家阶段”(national phase,1928—1945)、“同盟阶段”(federated phase,1945—1968)、“世界电影阶段”(world cinema phase,1968—1989)与“全球电影阶段”(global cinema phase,1989年以来)。[1]早在卢米埃尔兄弟拍摄出世界上第一部电影时,就建立了在整个默片时期流通的“全球拍摄-全球放映”模式,但由于技术的限制电影并没有达到世界级的传播。直到“世界电影阶段”,电影的传播经由电影节为中介打破了当时的冷战分界线,将非西方电影带入西方观众的视野中,电影才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2]

区别于民族国家本土电影的“谱系树”式发展脉络,世界电影的发展是在一次又一次关于电影的跨文化“浪潮”中推进建立了世界范围的电影发展体系。而基本构成正是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形成的两种体系:纵向的与世界背景相呼应的民族国家本土电影发展史和横向的世界电影新浪潮所带来的全球电影变革史。因此,伴随着世界沟通的日益频繁和电影创作与技术的成熟,以美国好莱坞为主导的世界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开始思考“电影如何以本地化的方式来表达全球化”。

在世界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中,有绝对主导地位的美国好莱坞电影,由于先天的国家历史背景,加之资本主义的利润至上思维,促使美国好莱坞电影在发展早期阶段便呈现了“世界电影”的倾向,即“最大限度地减轻让观众认为自己是外国人的感觉,去除盎格鲁·撒克逊和好莱坞的电影,最终制作出一个跨国的模型”,并以此拓展海外市场。[3]从一战结束之后,美国便一直主导着世界电影业,几乎垄断式地将好莱坞电影输出到全球各国。据统计,在1925年好莱坞电影的海外收入平均已占到总收入的一半。好莱坞电影在电影制作上的“世界电影”理念及高品质的声画质量确立了自己的垄断地位。

(二)世界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现状

从票房数据看,据美国电影协会的数据显示,2004年海外市场收入已达到好莱坞全球收入的62.2%。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影响,世界电影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萧条景象。2021年,世界电影市场有了较大幅度的回温,全球票房约为213亿美元,较2020年高出了78%,达到了2019年的50%。其中,本土电影所占的整体票房比重在2021年仍有增长。如在日本,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好莱坞电影占据了票房前十位中的6部,而2021年的前十位中,外国电影仅有位居第八位的《速度与激情9》,其他9部均为日本本土电影。而中国也引进了更多其他国家的电影,并在票房和口碑上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韩国、日本、法国、英国、中国等国家本土电影创作质量持续提高,令好莱坞在全球电影市场中的霸主地位有所削弱。2000年中国电影《卧虎藏龙》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2019年韩国电影《寄生虫》成为21世纪首个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亚洲电影。当然,美国好莱坞电影的主导地位并未改变,其在世界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中仍处于高语境的支配状态,侵袭着世界各国的电影文化与产业。

纵观世界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历程,语言翻译中的差异性、高低语境的不同叙述角度以及传播中的“文化折扣”问题都影响着电影传播的有效程度。如何自然流畅地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讲述自己的故事,已经成为现如今世界电影研究共同关注的问题。在世界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电影的跨文化传播,需要更好应对文化入侵与文化霸权,各国电影产业都尝试更有效地规避文化折扣与语境差异带来的障碍,试图走出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隔膜困境。

二、样本选择与分析方法

(一)样本选择

由于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始终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美国创办于1929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是全世界历史最为悠久、最具权威性和专业性、同时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电影类奖项之一。因此,综合考虑到奥斯卡金像奖评奖中美国的主观意识,本文选取2000年至2022年23届奥斯卡评奖中获得最佳影片与最佳外语片两个奖项的影片为取样范畴,用以上两个奖项分别代表世界电影中的美国电影与其他国家电影,这样就可以展示出21世纪以来更全面、更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影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演变与发展。本文共搜集电影样本46部,其中2020年最佳影片与最佳外语片为同一影片,为保证数据准确,对此影片不进行数据重复分析,所以有效样本数量为45部。

(二)分析方法

本文通过在国内外两个平台的人工数据采集、整理,对影片的类型、所建立的形象、传播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数据的处理与研究。

1.数据的搜集

本文数据的搜集来源于Internet Movie Database(互联网电影数据库,简称IMDb)与豆瓣电影两个平台。这两个平台都收录有历年奥斯卡获奖电影的简介、导演、演员、票房等信息,同时平台用户可以在观影后对作品打分以及撰写评论,分享对于电影的想法或批评。

2.影片“类型”数据的数据搜集

对45部影片样本的上映年份、制片国家、语言、影片类型、影片标签四个分析类目进行数据搜集整理,获得关于影片“类型”的具体选择偏向。其中一部影片“影片标签”通常无法用一个标签进行归纳,所以每部影片样本设置两个标签数据,共获得90个有效数据。

3.影片所建立“形象”的数据搜集

对45部影片样本中主要角色的年龄、性别、国籍、职业、婚姻状况、经济能力、情绪状态、社会环境等进行整理分析,获得关于影片所建立“形象”的具体数据。

4.影片传播的效果的数据搜集

对45部影片样本中的国内外两种评分的分数数据进行搜集,获得关于影片传播效果的具体情况。首先,国外网友对电影的评分主要以IMDb平台为参考,中国网友的评分则以豆瓣电影平台为参考;其次,以IMDb评分与豆瓣评分的分差代表国内外对样本电影的评价差异,分差越大则说明该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效果越差。其中有1个样本在豆瓣电影中不可见,剩余的44部影片为有效样本。

三、基于文本数据分析的影像构建

(一)跨文化传播中世界电影的类型选择偏向

1.以美国为主的好莱坞工业影片

在45部影片中,“美国影片”的数量最多为20部,其次是“英国影片”与“德国影片”各有3部,其他国家影片有19部。其中,奥斯卡最佳影片基本上都为英语影片,最佳外语片使用最多的语言是西班牙语。美国影片主要以好莱坞模式进行制作生产,倾向于以营造大场面的动作片、科幻片、灾难片等“高概念”电影。在样本影片中,更多的是符合好莱坞特点的现代故事,不完全是对于战争史诗级场面的展现,聚焦更有带入性的普通人视角,在观看中完成视觉快感与体验转嫁。剧情极具戏剧性的发展脉络、清晰直白的起承转合情节设置、模版化的人物形象设定,同时给观众以强烈鲜明的视觉效果体验与“白日梦”般的精神享受。例如,1999年的电影《美国丽人》中男主人公的世界一直是灰暗平庸的,在女儿的同学金吉拉出现后画面的色彩变得明亮鲜艳。对于金吉拉的性感美丽,电影用极为亮眼震撼的红色玫瑰进行展现,画面色彩的强烈渲染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与对主人公情绪的代入感。

2.以剧情片为主的关于“人生”与“爱情”的思考

在全部影片样本中,有44部剧情片及一部歌舞片,所叙述的故事大多与“人生”“爱情”相关,而被提及较少的标签分别为“女性”“音乐”“冒险”。世界电影中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同,能够被世界各国同时接受的是影片所带来的情绪与思考,对于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于爱情的剖析是世界共通的话题。讲述印度街头贫穷少年的戏剧性人生命运与爱情追寻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关于法国八旬夫妻共同面对年老时疾病伤痛的《爱》,以及超越物种的爱情奇幻电影《水形物语》等影片都试图勾勒不同角度、不同背景的人生与爱情。同时,世界电影对于女性这一主题的关注较为缺失,关于音乐、冒险主题的影片也并不多,只有《健听女孩》与《角斗士》两部影片。

3.以画面感受为主的历史宏大叙事

通过IMDb和豆瓣电影的评分比较,样本影片中跨文化传播效果最好——分差最小且分值最大的电影为2000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角斗士》。国内外网友对于影片的评价集中于“宏大场景”“震撼”“英雄”“正义追求”等方面,影片讲述的古罗马年代久远,但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的战争史诗作品在解读与感受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文化折扣”产生。评价并不专注于剧情的解读与文化理解,而是更多地感叹画面制作的魅力与原始厮杀的暴力美学。[4]

(二)跨文化传播中世界电影的形象构建

1.个体人物的传奇人生

在影片所建构的人物形象中,首先是个人传记式的突出形象。其中,最多的是“30~40岁”的“男性”形象,整体而言倾向于“保护者”与“反抗者”的正面形象,建立起故事环境中自强不息的男性尊严形象,他们一部分身负矛盾与仇恨,或是社会的歧视,或是特殊环境下的问题;另一部分正在面对着中年危机,或是家庭中的矛盾困境,或是人生中的迷茫失意。他们大部分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但近年来,开始出现以“未能改变”作为结局的男性人物,他们在情感或社会中受到伤害或失败,高大伟岸的传统男性形象开始崩塌。《驾驶我的车》中的家福不得不面对妻子的出轨,《酒精计划》中马丁与三位好友都选择用酒精逃避面对中年危机。而对于“20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的关注较少,儿童形象未能获得“中年男性”的强烈代入感与关注度,2016年的影片《月光男孩》和2021年的影片《健听女孩》表达了对儿童成长的关注,描绘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构建出极具魅力的从弱势儿童成长为自信青年的人物形象。

2.群像生活的符号凝缩

在个人人物形象之外,构建出的是符号化的社会群像形象。2019年的《寄生虫》一举斩获最佳影片与最佳外语片两个奖项,证明其在人物构建上的普世性与共通性。底层小人物的悲欢生活,矛盾突出的贫富对比,社会上流阶层的“寄生虫”们成为类似命运人群的符号凝缩。以寓言式的荒诞生活和高度浓缩的隐喻将韩国社会现实底层的形象投影于镜像电影世界中。个人意志的消弭与无力跨越的阶级在全世界现实社会中似乎都有所对应的人群,成功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完成符号化的人物设定。2018年的最佳外语片《罗马》以及同时被提名的《小偷家族》都是以群像化的人物叙述故事,在国际中都同样获得了极大的认可。在群像人物中,“30~40岁”的男性更多的是承担家庭生活的“支撑者”,他们在父权统治中天生带有领导性与中心性,儿童少年与女性人物围绕在他们身边。“30~40岁”女性是生活中的“体贴者”,不停地忙碌在家庭与家人中,作为情感的寄托展现出“传统女性”贤妻良母的形象。而青少年儿童作为社会的“反叛者”、成人社会的“天真烂漫”形象出现,象征美好与希望。

3.“获得成功的反抗者”

综合影片的全球票房与评分数据,对于“获得成功中的反抗者”的人物形象构建获得了较大成功,关键的是由于他们被赋予的特殊身份造就了所面临的矛盾环境。《角斗士》中的罗马将军决定复仇,《无间行者》中真假警察对正义坚持的挣扎,《美丽心灵》中的天才数学家战胜精神问题,《绿皮书》中看似受人尊重却需要依靠绿皮书生活的黑人钢琴家,《为奴十二年》中所罗门终于重获自由,以及《国王的演讲》中的英国国王最终克服障碍成功演讲。这些人物经历着大众所触及不到的特殊人生困境,大众从他们的战胜弱点中体会人生的激情燃烧,与平凡生活不同的肆意畅快情绪得到释放。

四、世界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发展与演变

(一)现代社会中被重构的“女性”

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女性主义研究的兴盛,在电影领域开始产生性别研究的热潮。“女性”这一形象的建立也在不断演变,从1999年的《美国丽人》中充当着“被观看的女性”人物,是伴随着男性欲望而诞生的“绝对女性化”的形象。2002年,《芝加哥》在保持固化女性性感形象的同时开始走出“他者”凝视,之后的“女拳击手”“母亲”形象刻画不断深入。尤其从2010年开始,“女性”作为电影构建形象的数量明显增加,2000—2010年的20部影片中只有3部影片以女性角色为主人公,而2010年后出现了7部女性形象主导的影片。同时,“去女性化”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多元展现,不再依托于男性角色而成长,成为“大女主”独立存在于影片中。在经济与社会地位方面展现更多的自我意识,打破笼罩在男性主导下的软弱可欺、自怨自艾的悲剧形象。

(二)英雄主义不断深入的“边缘人物”

浓烈的英雄主义是以美国好莱坞影片为主导的世界电影始终存在的突出特点。评分与票房双高的《指环王:王者归来》在IP影响之外,奇幻色彩中的英雄形象展现着大众对于冒险故事中追寻梦想、战胜邪恶的认可。在“英雄”这一身份被赋予给“警察”“士兵”“将军”外,世界电影开始寻找平凡时代中的“边缘化”英雄,没有战争与硝烟的冲突,抛开暴力与武器的反抗。他们有种族歧视中的弱势群体,犹太人与黑人用尽全力的反抗同样深入人心;也有LGBT群体的意识觉醒与权利争取。2004年《撞车》以严肃的犯罪事件讨论种族问题,而到2018年的《绿皮书》则以轻松幽默的喜剧风格,设置黑人与白人的社会身份反转,从另一种角度透过温类温情的力量展现种族问题。同时,从2016年的《月光男孩》开始对同性题材展开讨论,2017年《普通女人》讨论了关于跨性别者在社会中的困难生活。游离于传统大众题材的边缘小众题材,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逐渐走入国际电影舞台。

(三)从“戏剧人生”到“群像临摹”

纵观这23年的世界电影,讲述超越现实生活的戏剧化传奇人生电影作品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时间段内,以《阿甘正传》为代表的传记模式电影在当时世界人民精神状态受到政治、经济等一系列的动荡影响中起到了“情绪按摩”的功能,在30年前基本上垄断了世界电影市场。一方面,传播着美国价值主旋律,安抚战争伤痛、政治丑闻背后的大众;另一方面,也以画面的震撼、战争的热血、正义的追求、成功的激情引导着世界情绪。从2015年前后,纪录式的舒缓情绪进入世界电影,用旁观者不带有主观情绪的镜头对故事仅仅进行存档,减少拍摄之外的戏剧性剪辑。试图摆脱传统的英雄传奇故事,放大整体平凡人的普通生活。同时逐步转向与好莱坞相对的饱和度较低的暗色调,发现“舞台”之下苍白的日常生活。对拥有类似的生活状态与心理,某一群体中存在的千奇百怪又泯然众人的“我们”展开讨论。在每种生活既特殊又正常的问题与困境下,个人情绪归位于群体之中。

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21世纪以来奥斯卡获奖电影的文本分析,重点关注了世界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类型倾向与人物形象,并进一步梳理世界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发展演变。在今天的世界电影市场中,电影跨文化传播不仅是一种艺术作品的传播,带有政治性、公共性的国际选择也影响着世界电影的创作与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跨文化传播是各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各国电影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传递本土文化与价值的同时应在世界电影交流中积累经验,保持国际视野与国际合作,在思考世界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好莱坞跨文化世界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