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文乡傩系列人物画创作的艺术价值探究

2022-02-09 06:16文笃志
书画世界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中村客家人赣南

文_文笃志

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与设计学院

内容提要:陈一文,江西赣州宁都客家人,擅长中国画、版画和瓷画创作。他的乡傩系列人物画创作是中国水墨人物画艺术语言再创造的典范案例,是传统文人画的艺术精神和中村傩舞文化融合的成功案例,是中国人物画创作史上的审美典范。其乡傩系列中国人物画创作促进了中村傩舞文化精神的传承,开启了中村傩舞视觉元素与视觉艺术形式多元融合的思路,提升了客家题材人物画创作的文化影响力。

陈一文(1945— ),江西赣州宁都客家人。擅长中国画、版画和瓷画创作。陈一文自1987年以来一直从事中国画创作,其作品得到了学界的充分认可,尤其是他的乡傩系列人物画作品,在表现题材上坚持表现傩舞,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与众不同,具有一定的水准和高度,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

一、陈一文乡傩系列人物画创作的独创性

(一)陈一文乡傩系列人物画创作是中国水墨人物画艺术语言再创造的典范案例。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水墨人物画创新发展永恒的主题。陈一文从赣南客家现实生活出发,关注赣南地方文化,尤其是宁都中村傩舞,创作了大量的乡傩系列人物画,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笔墨语言。

陈一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新求变,准确把握了传统与创新之路,开拓了一条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创新之路。在笔墨语言的探索上,陈一文创造性地将形式构成的表现手法与传统笔墨审美意蕴融为一体,创造出极具个性化的笔墨语言,使他的创作体现了独特的墨韵,作品气息清新明朗。在乡傩系列人物画创作中,他既保留了水墨的晕染韵味,又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色彩审美。其作品中的色彩具有很强的中村傩舞趣味,画面中常常出现红、黄、蓝、翠绿等高纯度的色块,与墨块之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对比。大块的色墨对比与现代形式构成的结合,使乡傩系列人物画作品呈现出原始而又粗犷的魅力。其作品中笔墨的趣味性和画面的抒情性,犹如一股清风,带给人们清新愉悦的审美享受。

在乡傩系列人物画创作中,他将形式构成原理运用到画面构图和形象创造中,在传统文人画笔墨语言基础上对傩舞人物形象进行解构与意象重组。意象造型是画家将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相融合形成艺术形象的创作方式,陈一文秉承意象性的创作思想,对傩舞人物形象进行概括转化,立“心中之象”为“意象造型”。画面人物形象的意象造型,墨色运用上的点线面构成处理,以线造型、平面设色,使画面呈现出独特韵味的意象美。

(二)陈一文乡傩系列人物画创作是传统文人画的艺术精神和中村傩舞文化融合的成功案例。对自我真实情感的表达与抒发,表达画家最真实的自我是文人画的根本所在。客家人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经历在画家陈一文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印迹,光怪陆离的傩舞姿态是他的乡傩系列人物画创作的源泉。他继承文人画的艺术精神,关注中村傩舞文化资源,将傩舞原生态的视觉符号运用到乡傩系列人物画创作中,成功实现了传统文人画的艺术精神和中村傩舞文化资源的融合。

在乡傩系列人物画的创作中,他融入了中村傩舞的形态元素、色彩元素、纹样元素,使画面具有独特的美感。如色彩搭配采用了黑、白、绿搭配,黑、白、红搭配,绿中配红等对比色块的搭配方式。又如画面中的主角都是戴着面具的傩舞人物形象,有的还是跳着“踏罡”步伐等傩舞经典动作的姿态。中村傩舞面具、服饰道具、人物角色、动作形态等构成了中村傩舞文化符号系统,陈一文将中村傩舞文化符号系统通过简化抽取出原生态的视觉符号,并融入了他的创作。他的乡傩系列人物画作品作为傩舞文化图像,对应的是中村傩舞文化精神,是以有形的画面形象对无形的中村傩舞文化精神进行的解读。画家通过对具体的物象进行形象抽取、简化和提炼,以简练的点、线、色块构成画面,形成纯粹的绘画语言,表达纯粹的艺术精神和审美体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魅力。他作品画面中的点、线、面和色彩等绘画构成因素不仅是单纯的象征符号,更是他内心精神世界的主观表现。

(三)陈一文乡傩系列人物画创作在人物画创作领域具有一种原创和独创的意义,是中国人物画创作史上的审美典范。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每个画家都在用独特的眼光去观看世界,坚持创作方法的独创性是非常重要的。在新的文化语境下,要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感悟,就需要探索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乡傩系列中国人物画创作中,陈一文以超乎寻常的执着坚守着艺术的独创性,他以傩舞为表现题材,探索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造型语言,在不经意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艺术探索之路。他的乡傩系列人物画作品实现了传统文人画的艺术精神与中村傩舞视觉元素的融合和发展,为人物画审美增添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样式,这在人物画创作领域具有一种原创和独创的意义。

二、陈一文乡傩系列人物画创作促进了赣南中村傩舞文化精神的传承

(一)陈一文乡傩系列人物画创作为人们认识、了解赣南中村傩舞戏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中村傩舞文化承载着中村人祈福求安的精神信仰,隐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中村傩舞文化也是我们认识和了解远古时期傩文化的“活化石”,是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有利于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画家陈一文把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与直观的傩舞视觉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傩舞人物形象的原始性与水墨人物画的清雅韵味结合起来,将散发着原始“泥土气”的傩舞人物形象融入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中,把古朴、粗犷、原始的傩舞人物形象转化为一种优美的图式,把朴素的傩舞人物形象转换为表现赣南客家原生态文化精神的画面,采用绘画创作的形式对中村傩舞戏文化精神进行了新的解读、诠释和转化。

图1 陈一文 乡傩·和合124cm×125cm2007

图2 陈一文 乡傩·开山124cm×125cm2007

陈一文在乡傩系列人物画创作中,直面生活,关注生活,表现了客家人欢愉的生活,直观地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风貌和精神追求。其作品呈现出率真朴实的一面,表达出返璞归真的精神文化追求,反映出一种勤俭质朴、自然和善的本性。画家对厚土的情感追寻和对厚土情结的怀念,是其乡傩系列作品乡情诗化的魅力所在。中村傩舞是赣南客家文化精神的象征符号,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中村傩舞文化是赣南客家先民应生存发展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又是依靠客家人一代代的传承而延续发展的。陈一文将中村傩舞视觉符号融入乡傩人物画创作中,既是对中村傩舞文化形式的传承,又是对中村傩舞文化内涵和精神的传承。

陈一文傩舞题材的人物画创作实践,为人们认识、了解有着深厚文化渊源的赣南宁都中村傩舞戏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为中村傩舞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采用绘画创作的形式传播中村傩舞文化,通过对乡傩人物画作品的欣赏,让更多的人了解宁都、了解宁都中村傩舞文化,领悟原生态的傩舞文化精神。

(二)陈一文乡傩系列人物画创作开启了中村傩舞视觉元素与视觉艺术形式多元融合的思路。中村傩舞反映着客家人的俗世生活,是客家人生活的文化。中村傩舞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浓郁的客家特色,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今天的客家人已逐步远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原生态的中村傩舞在时代的变迁中正面临消失的局面。为了使中村傩舞文化精神和视觉审美符号在美术创作中实现创造性转化,陈一文将中村傩舞文化中原生态视觉元素通过艺术再创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发其生命力。陈一文在创作中融入富有民族审美特色和具有民俗审美情趣的中村傩舞形式元素,增强了作品的视觉感染力,也实现了中村傩舞文化的多元化传承。

陈一文的这种创作思路也为中村傩舞视觉元素与多种视觉艺术形式的融合拓展了途径。例如,中村傩舞视觉元素与版画创作、油画创作的融合等,从而使中村傩舞文化精神和视觉审美符号在美术创作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实现传承方式多元化。

三、陈一文乡傩系列人物画创作提升了客家题材人物画创作的文化影响力

赣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吸引了众多江西本土画家的关注,以赣南客家人物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的江西画家除了陈一文,还有张启峰、赖华赞等[1],以陈一文的客家系列人物画和乡傩系列人物画最有特色。他的客家系列人物画表现了赣南客家人独特的性格特征,表现了客家人勤劳俭朴的精神品质。他的乡傩系列人物画从赣南地域性出发,将傩舞人物形象中的视觉元素融入人物画创作中,通过对傩舞人物形象的把握和意象造型,将主观情感与傩舞人物形象中的视觉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通过中国水墨画的形式,创作出赣南客家题材的水墨人物画作品,再现了客家风采,展现了客家人的精神品质。他在熟练运用传统笔墨语言的同时,又很好地结合了现代绘画的特点,探索出湿笔淡墨渲染、干笔重墨皴擦、干枯线条勾勒人物形象的笔墨技法。他在客家系列人物画创作中探索、积淀的成果和经验是乡傩人物画创作创新发展的基础。他的乡傩系列中国人物画创作的绘画形式、形象塑造和绘画语言都是独创的。他对中村傩舞人物形象的关注与表现,给赣南客家题材人物画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提升了客家题材人物画创作的文化影响力,同时为江西人物画创作提供了实践经验,对江西人物画创作的发展和创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

陈一文乡傩系列中国人物画创作无论是绘画形式、形象塑造,还是绘画语言都是独有的,这些都源于他独特的生存体验和富有个性的艺术思想。他对原生态傩舞人物形象的表现,绘画形式语言的独特性创造,提升了其作品的审美品质,使乡傩系列人物画作品成为中国人物画创作史上的审美典范。他将傩舞原生态的视觉符号融入乡傩系列人物画创作中,这种创作思路促进了赣南中村傩舞文化精神的传承,开启了赣南中村傩舞视觉元素与视觉艺术形式多元融合的思路。他以中村傩舞人物形象开展的艺术创作,提升了赣南客家题材人物画创作的文化影响力。

猜你喜欢
中村客家人赣南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来,做个小侦探疏忽的罪证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
永远的歌谣(赣南采茶歌舞剧)
毛泽东在中村插牌分田
只要“怀才”,就不会“不遇”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