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流民图》与现代写实主义之间的联系

2022-02-09 06:16褚琪
书画世界 2022年11期
关键词:流民蒋先生阿Q

文_褚琪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内容提要:蒋兆和先生穷苦出身,又陷入时代和生活的困境,却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于绘画事业,并借绘画将自己与时代相系的情感展示于世人。蒋先生大多数艺术作品都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为表现对象,尤其是其作品《流民图》,不仅通过最真实的画面向众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反抗的力量,更是在绘画技法上推进了水墨人物画的发展,为中国写实主义绘画树立了标杆。

陈丹青先生在文章《永垂不朽〈流民图〉》中表达了自己对蒋兆和先生著作《流民图》的喜爱之情,并将其与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相较,认为其在某种程度上更甚于后者[1]。读完陈先生此文,笔者深受感动。这不仅是因为蒋兆和先生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更多的是因为在当代有陈丹青这样的评论家、艺术家对如此崇高的艺术作品予以正名、肯定。此心情与陈丹青先生在文中表达对刘曦林先生的谢意有共通之处。除此,我还对陈丹青先生所说“中国人向来受不了绝望之作,中国人大抵讨厌在艺术中,在一切言说中,撞见无所遮掩的真实”印象深刻。蒋兆和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所作的艺术作品,无不反映出中国当下悲惨的现状,以最现实的笔法表达战争生活带给中国底层普通民众的伤痛。

一、“笔墨当随时代”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长河中,绘画技法、绘画形式以及绘画思想多次出现重大转折。绘画艺术的发展必定与当下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清代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绘画理念,这一理念也与述蒋兆和先生的艺术思想完全契合。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政治动荡的时期。蒋兆和在这一时期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基础理念开创了独特的中国水墨人物肖像画,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以形写神”“骨法用笔”,又将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感、透视感加入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技法,以此探索出一种“不摹古人、不学时尚、面向生活、融汇中西”的艺术教学方针。这点与其恩师徐悲鸿先生对待传统绘画的态度一致,即“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两位虽然不是教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但国外留学归来的徐悲鸿先生给蒋先生带来的思想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两位伟大的艺术创作者,在艺术理念上一拍即合,互相欣赏。二者都怀有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希望以西画来改造中国绘画,浇灌出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

1925年,蒋先生创作了第一幅油画作品《黄包车夫的家庭》。此作正是受“五卅”惨案中侵略者的残酷暴行刺激而作,由此开启了他反抗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以及同情贫苦大众的艺术创作。1927年,蒋兆和经朋友介绍认识了留法归国的徐悲鸿。在徐悲鸿的鼓励下,蒋先生开始更加专心地投入对现实主义创作的观察和研究。蒋兆和喜爱读鲁迅先生的书籍,鲁迅作品对其艺术创作的影响很大。蒋兆和与鲁迅对现实主义的批判理念是一致的,两位都在以自己擅长的方式与时代做抗争。刘曦林对蒋兆和所绘《阿Q像》的评价极高,认为《阿Q像》是最接近鲁迅先生笔下阿Q形象的画作。蒋兆和在阅读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后对阿Q形象深记于心,但一直未有头绪,最终灵感来源是偶然得见的一位底层人物,这唤起了他心中的阿Q形象。在《阿Q像》创作结束后,蒋先生一直想与鲁迅先生共同探讨,但因鲁迅先生的逝世,最终成为他的遗憾。除鲁迅先生作品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外,蒋先生还多次描绘“诗圣”杜甫形象,以此来表达他与杜甫忧国忧民的共同思想,借其形象表达自己的忧苦情绪。[2]

像“诗圣”杜甫、作家鲁迅、画家蒋兆和等都是与自己所处时代不幸的国家命运做抗争的人物。虽然时代背景和职业不同,他们却有着高度的精神契合。除此之外,西方画家珂勒惠支、伦勃朗、库尔贝、德拉克洛瓦、列宾、苏里科夫等人的艺术作品都对蒋兆和的艺术创作有着较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蒋兆和先生的家庭背景为其后期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苦难的生活经历将他与劳动人民紧密联系了起来。其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在那个时代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试图唤醒被压迫的群众。

1941年《流民图》(图1、图2)开始创作,1943年完成,1998年被正式捐献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珍藏[3]。蒋兆和先生历经2 0世纪中国全部的大事件,其中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改造、“文革”、改革开放等。他不仅给后人留下丰硕的艺术成果,而且激发了后辈对历史以及现实生活的反思。

图1 蒋兆和 流民图(残存部分)200cm×1202cm1943 中国美术馆藏

图2 蒋兆和 流民图(局部)

二、《流民图》中的现实主义水墨人物表现

在绘画创作中,蒋兆和先生一直主张以现实主义手法记录生活。他不自觉地站在底层群众的立场,走入生活,到街上去,看到什么画什么,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从现实跃于画稿之上。

自《流民图》创作完成,这幅作品四处漂泊,最后只剩一部分画作存世。通过现存的部分画作上的印记,我们仿佛能看到蒋先生为守护作品所经历的艰难生活。现存《流民图》画面斑驳,污渍、印记仿佛已与画面中的人物相融,共同成就了这一幅伟大作品。画中人物体型与真实人物相近。原作尺寸纵2米、宽26米。蒋先生在绘制过程中将人物形象分开描绘,每次只进行单个或两个人物的绘制。

在《流民图》的创作过程中,蒋先生曾多次向徐悲鸿先生学习请教。蒋先生将西方绘画技法与传统的中国水墨技法相结合,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现代水墨表现技法[4]。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理念也在《流民图》中得到较高的体现。蒋兆和在表现真实的人物时,将其眼神、肢体中传达出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使观赏者产生强烈共鸣。画面中的人物全部是蒋先生在现实生活中亲眼所见,或在当下直接描绘,或将诸多形象的细节铭记于心后邀请模特进行写生。在此画创作中,蒋先生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及姿态,人物之间的形态、表情无一重复。人物形象错置于画面中,在平面视角中体现出前后空间感,增强了故事性。

通过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人物肖像及其心理动态,首先要基于现实生活,通过现代科学知识与技能,将传统人物画技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造性地发挥现代人物画的写实能力。蒋先生进行水墨画《流民图》创作,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绘画过程中可修改率较低,考验画家对人物形象、动作等的表现能力[5]。蒋兆和从现实出发,将西方素描、油画、光影等技法运用于人物面部的刻画,将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画技法巧妙糅合,促进了中国画的转型。

三、蒋兆和先生的艺术影响

1927年,蒋兆和先生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为图案系教员;1930年至1932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素描教授;1937年任京华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1947年受聘于国立北平艺专;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在其从教的几十年间,蒋兆和先生创立了一套独特的现代水墨人物画的教学体系,影响了众多艺术创作者。其中包括当代画家周思聪。其对蒋兆和先生极其尊重,自看过蒋先生的作品《流民图》后便为其中的人道主义情怀感动不已。周思聪为蒋兆和先生多次绘制肖像,蒋先生不仅耐心地为其做模特,还对其艺术创作进行指导。也正是在蒋先生的指导下,周思聪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教学过程中,蒋先生多次提及顾恺之的“传神论”。顾恺之在“以形写神”的基础上,还提出了画家要有“迁想妙得”的思想。1964年,蒋兆和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课堂上说:“形和神的关系要统一起来。形不正确,神的基本精神状态就出不来;形正确了,基本精神状态才可能表达正确。”(姜成楠记录、整理)

结语

蒋兆和的《流民图》中没有狰狞夸张的面部表情以及夸张的肢体动作,悲伤的基调笼罩着整幅画面,人物表情惊恐呆滞,内心悲伤却发不出一声怒吼来反抗。除《流民图》外,蒋先生还运用水墨人物画技法表现了众多反映时代的作品,例如《轰炸之后》《流浪的小子》《朱门酒肉臭》《卖小吃的老人》等。蒋先生没有直接描绘纷乱的战场、弥漫的硝烟,他只通过表现底层群众的肖像,即可让观者进入画面所讲述的历史背景,与画家以及画面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蒋兆和先生的这些艺术作品,时刻为后代敲响警钟,也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促进了中国画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流民蒋先生阿Q
东晋士族与流民研究文献综述
在“蒋维崧先生塑像落成式暨纪念蒋维崧先生诞辰九十六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缅怀蒋维崧先生
阿Q和老A
铁器、流民、粮食农业经济学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离婚又复婚,财产怎么分
西晋流民问题浅探
阿Q故事新编
蒋介石的幕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