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分析视角下可供性在产品创新设计流程中的运用

2022-02-09 09:52陈倩如赵嫣然
工业设计 2022年1期
关键词:行为分析运用流程

陈倩如 赵嫣然

关键词:行为分析;可供性;产品创新设计;流程;运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交互设计、服务设计、体验设计等新兴设计先后出现,用户体验、用户使用评价指标成为了影响消费者购买、培养忠实用户的重要因素。用户行为与产品之间关系的协调能够有效地降低出错率,在提高使用效率的同时提升用户体验。生态学领域心理学家詹姆斯· 吉布森提出“可供性”(affordance)一词,这一概念对设计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指的是生物行为与环境信息的和谐[1]。后来,唐纳德· 诺曼将“可供性”一词引入设计领域,使得这一理论在设计各领域开始被广泛地研究和应用[2]。“可供性”一词在生态学领域与生物的行为意图有关,其在设计学术领域上的运用体现在用户体验、物与功能的映射上。从行为分析的视角下探讨产品创新设计的流程,能够产生更多的设计可能性;建立行为意图、产品、使用语境的联系,能进一步协调人—物—环境关系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3]。从行为分析的视角下研究用户的行为共性,着重探讨在可供性产生机制基础上逆向发散引起用户行为共性的信息,以及产品信息表达的方式,从而明确行为分析视角下可供性在产品创新设计流程中的运用。

1 行为分析概述

行为分析是一种通过观察用户对产品的使用,收集数据并对用户使用感受进行分析的方法,主要可以采取观察、访谈、焦点小组和可用性测试等方式[4]。对用户的行为分析从宏观上可以分为对显性行为和隐性行为的分析,行为主体对象的划分可以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5]。唐纳德· 诺曼将用户和产品之间的交互行为分为认知行为和使用行为,认知行为主要表现在视觉和语言上,使用行为则主要表现在肢体操作上[6]。行为分析的研究与应用从在交互设计领域开始,随着用户体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甚至有学者提出设计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人的行为为本的观点[7]。在产品设计领域,针对用户行为提出的设计研究和设计理念也愈加丰富,日本著名设计师深泽直人在对可供性了解的基础上,针对人的无意识行为提出无意识设计。文章主要运用观察法,对群体的使用行为进行研究。

2 可供性概述

可供性是直接知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动物与环境之间发生关联的一种可能性,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7]。自然环境会提供给所处环境里的生物很多信息,有些信息对于动物来说是有价值的并且与环境相协调的,会触发动物某些本能行为来改造环境[8]。可供性被唐纳德· 诺曼引入设计领域,他认为对于用户来说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为其提供良好的概念模型,使事物具有可见性,能更好地接收事物所发散的信息,让产品便于用户使用[9]。梅尔与弗德二人提出了“提供+ 某某行为”的可供性的表达方式,例如“水杯提供喝水的行为”;还提出了结构矩阵(ASM)用于可供性分析[10]。国内周升铭针对可供性理论与物—场分析理论,整合提出了物—场可供性模型,并开发了改进产品原理方案的设计系统[11]。许晓峰将可供性的理论运用在服務设计的评价环节,构建了服务设计中的可供性评价体系,从可供性要素、程度和关系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12]。

3 行为分析视角下的可供性在产品创新设计流程中的运用意义

以往学者们较少从可供性触发机制的角度去探索产品创新的具体方法和设计流程,在产品创新这一方向上,通过分析用户行为运用可供性理论进行产品设计创新的研究也相对匮乏。文章在行为分析的视角下从可供性的产生机制出发,逆向探讨可供性在产品创新设计流程中的运用,这一流程能够进一步协调人—物—环境关系,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增强产品的使用感。可供性是动物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发生关联的可能性,将其产生机制逆向运用在产品创新设计流程中,从分析用户行为到联想可能触发这类行为的信息,结合运用到产品的设计上,可以带来更多产品创新的机会和可能性,并提供一种新的产品创新思路。

4 行为分析视角下可供性在产品创新设计流程中的运用方法

4.1 行为分析

首先运用观察法,从不同用户对现有某个产品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进行观察和数据收集,记录其行为细节,对多名用户的观察结果进行整合,筛选出相似语境下用户行为相似度最高的几个行为共性。人的无意识行为里存在很多先天的普遍性行为,在相同环境背景下遇到某些情况时,大多数人会下意识地对其做出相同的反应,以类似的方式完成这件事,此时就能捕捉到无意识的行为共性。因此,筛选行为共性便可以知道大多数人无意识情况下是如何使用该产品的,大多数人的隐性需求是什么。这一流程中的行为分析就是为了获取用户的行为共性,具体步骤如图2 所示。以对现有雨伞的创新为例,首先确定雨伞创新后针对的首要目标用户、次要目标用户,再从目标用户中去确定观察对象;记录观察到的不同对象在不同语境下的行为。如:用户A、语境A(当没下雨时,手中提着重物),观察到目标用户此时会习惯性地把东西挂在长柄伞手柄的外弯处。用户A、语境B(下雨时,手中提着重物),观察到目标用户此时会习惯性地把东西挂在长柄伞手柄的内弯处。用户A、语境C(到达某地点后,需要收起雨伞),观察到目标用户此时会习惯性地朝空地甩雨伞上残留的雨水。将观察到的不同目标用户,在不同用伞语境下的习惯性行为、动作进行收集记录,最后筛选出相同或相似语境下频率最高的用户习惯性行为,做为不同情景下使用雨伞的典型性行为共性。

4.2 信息发散

在筛选出不同情景下典型性的行为共性后,提炼该行为共性描述的关键词,对所提炼出来的关键词进行思维发散,通过关键词能联想到何种信息,通过何种信息又可以联想到关键词。以上文提到的“雨伞”为例,“下雨时手里拿着重物,观察到目标用户此时会习惯性地把东西挂在长柄伞手柄的内弯处”为观察到出现频率次数最高的典型性行为共性之一,进行关键词提炼。提炼出关键词:悬挂物品、伞柄内弯。再通过以上得到的两个关键词进行思维发散和信息联想,什么信息传递给用户,会让用户做出与所提炼的关键词有关的行为,可以联想到:挂钩、铁钉、凸起、凹下、平面等。

获得到关键词后进行联想,产生想法A、想法B、想法C……再剔除保留有效想法的这个步骤,这是一个从收拢—发散—收拢的过程。想法词需要有筛选的标准,以确保所选想法词在后续设计过程中可以得到运用,并且能够有效传播产品信息。具备信息传播的有效性是这一产品创新设计流程中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筛选想法词的标准是在想法词群里所选择的词语,在经过排序加工后组合连接起来,能否构成一句话或联想出一个画面,这个画面在符号传播学里被称为“共同基础”[13]。因为在设计师与用户之间存在着的对符号文本的编码和解码能力,这种构建文本和解读文本的能力为“能力元语言”,因此设计师能够通过产品向用户传播产品信息,用户也能接收到设计师要传达的信息[14]。在想法发散阶段,符号、语言组合成的文本完整表达能够形成“共同基础”,可以使得想法向产品转化后,产品能够更好地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对行为共性所提供的关键词进行思维发散,对事物环境等所能提供给用户的有用且相关的信息做整合,提出更多产品创新的机会,步骤如图3 所示。

从现有雨伞相关的创新设计中去探讨从行为共性—提炼关键词—想法发散这一思路的可行性。以图4 中广美张剑生活工作室作品“小鱼雨伞套”为例,作者将玻璃、溪流、鱼的想法结合在一起应用到设计中,这一设计带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觉。笔者尝试用上文提到的设计思路,经过前期对用户的观察,进行行为分析后获得的语境为用户提供了透明伞套时,对应的行为共性为:用户会习惯性地将雨伞套在伞套中,摇晃伞面雨水。从这一行为共性中提炼得出关键词:透明、伞套、摇晃、积累、水等,进一步可以联想到:玻璃、水晶、浇花、出水、注射器、塑料袋、玻璃缸、摇篮、车、地震、溪流、鱼等。

从联想的物和环境里剔除如地震、车等无关或无效的信息,深入有效的关联想法,比如可以选取玻璃、溪流、鱼的关联想法作为产品的设计灵感,通过这些词进行对的组合添加,可以形成“伞套里的鱼游动起来和玻璃缸、溪流里游的鱼一样”充满了画面感的短句。将短句与相关联的“行为共性――服务员提供了透明伞套时,用户会习惯性地将雨伞套在伞套中,摇晃伞面的雨水”进行比对,检查组合成的短句是否偏离了相关联的行为共性。如果比对后,发现结果偏离,则重新选择想法词,并重复上述步骤;如果比对后,结果未偏离,则继续后续的设计。

4.3 信息到产品

关键词联想到的信息运用到产品设计中还需要经过转化并与构成产品的内因相结合。转化可以分为直观转化、感知转化、实用功能转化、情感转化四种类型。构成产品的内因则是指物的物理、型力和管理,包括产品的形态、结构、色彩、质感、工程技术等方面[15],如图5 所示。

直观转化是指将关键词联想到的信息直接与构成产品的内因结合,进行下一步设计,比如深泽直人设计的“凹槽傘”是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下雨天人们在公交站等车时,会习惯性地把手上提的物品悬挂在雨伞的把手上”,这是人们根据环境条件而下意识做出有利于自身的行为。人们自身不会过于留意这样的行为,但观察者能通过对这些特定语境下用户行为的剖析而获得新的设计机会。“凹槽伞”这一设计方案的呈现可以通过对信息的直接转化与产品内因结合后得到,其直接对“凹陷”的信息与伞把的形态结合,在伞把形态上做减法,形成凹陷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会使用户接受到这一信息,用户会本能地往凹陷处悬挂重物。

感知转化指的是将关键词联想到的信息以五感(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感受联系的方式与产品内因结合进行设计。比如,可将关键词联想到的信息如:平滑、醇厚与产品的内因即形态、材质、色彩相联系,把平滑、醇厚的信息通过形态、色彩、材质转化出来,让用户能感知到这一信息。也可将关键词联想到的信息如:花苞、云朵与产品的内因形态相结合,将花苞形态特征在产品造型中进行运用,用户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到产品发散出的相关信息。

功能转化,指的是将关键词联想到的信息转化为产品功能的一部分,比如佐藤大设计的《giftote-bag》(第二次生命礼品包装)通过对用户行为的观察可发现在“人们收礼物后”这一语境下的行为共性――“大部分人会将礼物包装拆卸后丢弃”,由此筛选关键词并通过关键词联想到“袋子”,“袋子”这一信息经过功能转化与内因结合运用在产品上,通过改变丝带的位置用来调节袋子手柄的长度,使用户在收到礼物后可以把它变成简易的手提袋,实现关键词到产品功能的转化。

情感转化指的是将关键词联想到的信息与情绪相关的词语进行二次转化,得到具象的表达,直至可以落实到产品内因上为止,比如存钱罐的再设计,以意大利 A' DESIGN AWARD 设计奖获奖作品《最后的甜蜜――存钱袋设计》为例,通过关键词联想到“奖励”“喜悦”等抽象词汇,无法通过情感转化具体落实到产品上,则再次将其转化为“糖果”等具象词汇,与产品内在因素结合进行设计,最终得到以牛皮纸为材质,类似糖果包装的立体三角存钱罐设计。

5 结语

文章对行为分析视角下可供性在产品创新设计流程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在可供性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逆向的产品创新设计流程。可供性形成机制是由环境向人提供信息,人通过本能反应,选择当前情况下有利于自身的信息,做出一系列的行为反应。这一产品创新设计流程实际上是通过对个体行为的分析,进行对群体行为共性的筛选,通过思维发散得到引起用户行为共性的信息,使信息向产品转化而得到产品创新方案。行为分析视角下可供性在产品创新设计流程中的运用可以获得更多设计可能和方向,也可以提高设计师开发新产品的效率,更可以捕捉用户真实的行为和感受,从而在行为共性的基础上进行下一步设计,让产品的受众范围更加广泛,降低未来产品创新所面临的风险挑战。

猜你喜欢
行为分析运用流程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罪犯行为分析方法
物理教师课堂教学板书与媒体呈现行为的分析与策略
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分析及若干研究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