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红色主题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

2022-02-10 06:56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美术学院艺术院校校园文化

杜 姣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 杭州 041000)

文化是时代的课题,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要吹响号角,既有赖于艺术家的共同努力,更有赖于一代代文艺新人的茁壮成长,培养时代文艺新人离不开高等艺术院校的培育理念。新时代用红色艺术资源打造高等艺术院校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发挥好红色文化精神力量,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是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有之意。以中国美术学院红色主题校园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为例,探究红色艺术资源在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路径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于新时代发挥好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责任和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亮底色的建设

文化是时代的课题,也是意识形态选择的结果,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亮底色。艺术院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人才、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品、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场所,发挥好艺术院校校园文化育人的“三维”价值导向,打造出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牢记“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1.文化是时代发展的课题,也是意识形态选择的结果

意识形态制约影响着物质生产的目的、动力、方法等各个方面,它作为既定的文化评判体系,对文化概念范畴内的各种具体的文化形式,如文艺等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指导选择和评价。任何形式和内容的文化都是意识形态内核的体现,因此任何形式的文化都是有基本价值导向的。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建设,文而化之的本质核心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教育作为文化再生的一种方式,通过对客体进行文化的输入,是一定社会历史形态之下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与个人对社会能动的选择和调适相统一的“内化”过程[1]。

新时代多元文化发展态势下,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与新旧文化思潮的更替过程中呈现不同的价值目标。不同的主体在文化价值理念上产出不同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文化激荡的大潮之下,统筹国家发展与人民需要的文化建设必然要求。

2.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持高校社会主义鲜亮底色

新时代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亮底色的建设要求高校在文化育人方面努力提升高校师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宣传,坚持教师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的中坚力量,理论自信、理论自觉,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对高校的引领。贯彻“大思政”概念,建立各个二级学院及校级领导层面沟通协作常态机制,切实制定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划,将思政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工作任务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将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切实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持高校社会主义鲜亮底色。

3.以理论自觉、道路自信、信仰坚定筑牢高校社会主义鲜亮底色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必然的存在,是校园人的一种内在信仰,以理论自觉、道路自信、信仰坚定为高校校园文化进行价值导向定位,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论述,“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2]。

(1)理论自觉突出高校文化特质

大学的根基是建立在学科(专业)基础之上的,是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学术共同体,以学术为基础是实现大学育人使命与责任的重要依托。高校的学术与科学精神是实现其育人使命的科学依据,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并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从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掌握形成个人对于学科(专业)的研究态度和科学思维方式。学术与理性品格的凝练及崇尚学术的学术态度养成是校园文化的精髓,也是大学所倡导的理性品格。育人为本是大学的独特本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自觉也是高校永恒的核心价值。

(2)道路自信构建高校“中国特色”

在新时期,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高校的校园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思想体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坚持文化自信,在坚守中国传统精神文脉的前提下,加强大学的人文底蕴,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相反,缺乏文化信心的人,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影响下,“唯西方论”造成了国家的虚无主义,从而失去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中国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历史的必由之路,面向未来,坚持我们的民族精神,坚定地树立自己的文化信心,坚持“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发展之路。

(3)信仰坚定助力高校凝心聚力

自媒体时代之下网络的使用随意性、盲目性逐步增强,40.2%的学生表示“每次刷网时间远远地超过我的计划预期,网络自控力在断崖式下降,很困惑”[3]。校园人在自媒体时代实现了需求满足、自我的价值体现及表达。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的碎片和浅表化使得文化育人失范,文化育人的主体失衡,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理念被输出传播,娱乐化的文化观念价值输出,海量信息冲击着校园“学习者”的眼球和神经。碎片化信息时代之下是对于高校以文育人、情感认知和意识共同参与协作文化再生的过程。信息迅猛发展传播下多元文化价值观泛滥,信仰坚定成为最稀缺和最珍贵的资源。重构个体与个性时代,坚定信仰培养,在速度与激情中接受自媒体时代之下的文字价值观的冲击。

二、红色艺术资源在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的考量

艺术通过美的感染力既反映出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又通过具体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标准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和价值选择判断。社会主义的文艺从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下人民大众的文艺,社会主义的艺术必然是符合国家主体阶层和意识形态需要的。社会主义的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与共同性为前提,共同肩负起哺育思想的责任。

1.用好红色艺术资源,落实红色文化德育教育

实践证明,红色艺术资源在校园文化德育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作用,红色文艺资源作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承载,通过再现中华民族历史,搭建育人大平台,发挥它对于传承艺术道德,激发师生爱国主义情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院校以优秀的文艺作品铸造灵魂、弘扬精神、凝聚力量。以红色题材美术作品为例,从经典美术作品中忆峥嵘岁月、溯初心使命,将历史留下的丰富生动鲜活的视觉形象、精神印记,为人民塑像、为时代立碑,彰显激荡人心的坚定信仰。艺术院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地,校园文化是艺术院校长期历史积淀下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过程,形成校园人共同遵循的最高价值目标。

2.创新红色艺术资源,营造美育校园生态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独特的文化特征构成校园人的行为选择标准体系的亚文化,体现着校园内在深层次精神理念,并对校园人进行理想、信仰、意识、情感及行为的养成教育。高校是社会文化碰撞的创新地,校园是学生潜心学习和快乐生活的地方,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发挥优秀校园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亮底色的题中之意和必然要求。新时代科技与文化高度融合,以AI算法、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牵动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兴技术为红色艺术资源的创新开发提供广阔的思路和全新的图景。新时代艺术院校利用好数字化技术,运用数字化技术为校园文化赋能,打造健康校园红色文化新生态,助力校园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3.打造红色主题育人品牌,形成全员育人格局

红色艺术资源在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新时代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亮底色的建设离不开红色艺术资源,打造红色主题育人品牌,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形成校园育人、学术育人、实践育人、生活育人的全员育人格局。以校园为家,注重校园红色主题环境建设,构筑红色精神家园;教学严谨、多元互动、注重创新的学术教育中将红色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以实践为砺,通过实践课将学生与社会、国家、时代紧密结合;关注学生生活,全员育人。中国美术学院从建校之初便承载“美育代宗教”的厚望,将艺术与中华民族紧密结合起来。中国美术学院一直高度重视红色主题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红色文化软实力,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红色主题育人品牌,打造全员育人格局。

三、全面开启新时代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新征程

全面开启新时代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新征程,育人为本、科学为根、守正创新、匠心筑梦,培养出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引领者、文化精品的创作者、文化传统的传承者、文化教育的执行者和文化安全的捍卫者,是新时代对于艺术院校的强烈呼唤。以中国美术学院的红色主题校园文化建设为例,总结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艺术院校特点的红色文化育人之路,为艺术院校红色主题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添砖加瓦,探索如何更有效地践行红色文化力量,承担艺术院校的使命和责任。

1.坚持育人为本,坚定政治站位

新时代艺术院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文艺方向,培养德育双馨的艺术人才,加快打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地,深化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必然要求理论立魂,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政治站位,发挥好红色文化在育人育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血与泪的民族危亡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振兴,挽救了危亡中的中华民族。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体现民族精神和情怀,新时代我们需要红色文化的精神滋养,以红色文化养心育德,凝聚国家力量和社会共识。甲午海战中“幡然而改者”的具体表现就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现代性质的大学诞生[4]。高校作为实现育人育德的重要平台,全面开启新时代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新征程必然要求艺术院校坚定不移地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中国美术学院在持续建设世界一流特色美术院校的进程中,以担当文化强省建设主力军为己任,在“立德树人”历史使命下将育人目标落实落地,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强调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坚持立德树人,弘扬社会美育,凝练学院精神,将精神文明建设熔铸于人才培养和文化育人之中。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文化品牌着力打造以红色爱国主义文艺作品为切入点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振奋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自2005年起中国美术学院红色主题教育“时代画卷”,历代师生凭借着出色的专业实力,将爱国主义情感与红色艺术资源有效结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作出丰富的红色主题艺术作品,再现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英雄人物,传递对祖国、人民的无限忠诚和满腔热情,歌颂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2019年献礼国庆70周年,2021年献礼建党百年,出版《时代画卷中国梦:中国美术学院师生主题性美术作品集》,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中国美术学院红色主题美术作品发挥艺术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借助红色主题经典作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2.突出专业特色,提升学科对话

校园作为学术共同体,以学术为基础是实现大学育人使命与责任的重要依托。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以科学为根的校园学术文化建设,突出艺术院校的专业特色,实现思想政治理论与艺术学在交际中的学科对话。在专业特色明显的艺术院校中,艺术学科的发展除了来自滋生的内在发展逻辑之外,其教学的学术环境、教学的方式手段、校园的图书资料及研究设备、学术制度文化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时代下校园内多元文化涌入,对于学术精神和学术价值的冲击不可否认。坚持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亮底色需要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校园学术文化建设。基于科学精神,培养理性的品格、批判的精神、兼容并包的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都是保持高校鲜亮底色最有力的教育力量。

中国美术学院将文艺思想观融入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之中,融时代性、开放性、独特性于一体,坚持艺术传承育人无痕。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在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学科特色学术文化基础之上,以营造“品学同、艺通理、古今通、中外通”的育人环境,以求真、创新、多元学风校风建设为目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建设以体现新时代特征和中华美学精神传统为根脉、以红色文化民族精神为依托的校园文化。在此基础上打造具体的红色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将学科专业性与红色主题有机结合。

2021年4月,为迎接建党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美术学院基础部设计分部在专业通识基础图像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围绕数字100的“建党百年”主题设计创作。红色主题创作既是对“图像主题的理解与表达”课程单元的内涵思考和价值引领的践行,也是对课程思政育人思维和理念的响应和有机结合。在“建党百年”图像主题设计课程中,如何把红色基因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当代青年学生认识党史、国史,思考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部“建党百年”专题图像课程,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作用,使学科专业课程与思政育人育魂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使红色主题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专业教学的鲜明特色,形成对校园人心灵的孕育。这既是艺术教育和文化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艺术校园红色底色的关键。

3.深化开放包容,多元协同创新

求真求实的校园文化要求校园文化既是知识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也是服务社会和知行合一的求实。加强高校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多元协同创新,汇聚各方面创新资源,吸引和培养高精尖的人才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艺术院校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艺术科技创新融合,深化开放包容,多元协同创新。

(1)求真:多元创新融合,艺术谱写初心,科技传承使命

艺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必然离不开要求面向现代化,为国家经济社会服务,与时俱进。多元开放创新的校园文化构建需要培养兼容并包、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将学术的高度与校园文化的广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科技创新多元融合校园教学环境。课程建设方面勇于在教学思路、模式、方法上进行创新,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多元教学架构和多元开放学习平台。校园制度文化方面融合学科,裹住开放多元平台,重视制度参与度,有力保障兼容并包、求实创新的校园文化。

(2)求实:深挖红色艺术资源,跨界思维孵化红色文创爆款

深挖红色文化,用跨界思维孵化红色文创爆款。任何一个高校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于社会之外的,任何一个学生毕业后也不能是脱离社会就业孤立的个体,这就要求校园文化求实,服务社会和知行合一。艺术院校还承担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职责,致力于推动艺术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参与国家、社会的项目。校企文化产业孵化是艺术院校快速发展和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服务求资源互补,以贡献助力长远发展。

主动将红色主题艺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获得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建设特色艺术院校是艺术院校服务经济建设大局的现实需求,在校企文化产业孵化中将红色艺术成果与企业产业化结合,源源不断地产出原创性的红色艺术成果,校园文化凝聚力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校企文化产业孵化是艺术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丰富实践性教学内容,建立人才培养平台,开展课程共建,多途径实现产学育人目的。同时激活传统文化,让博物馆不断推陈出新,让浙江“红色旅游”更别致时尚。

四、结语

中国美术学院在持续建设世界一流特色美术院校的进程中,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校园意识形态文化建设。校党委层面认真谋划,各相关部门和二级学院通力合作,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努力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打造出具有美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以校史为镜、以名师为敬、以校园为家、以实践为砺、以文化为舟、以榜样为引,落实“立德树人、德育双馨”的教育目标,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教化作用,守好高校意识形态鲜亮底色建设主阵地、主渠道。

基于红色艺术资源视域下,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增强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亮底色的任务要求。以中国美术学院红色主题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为例,革故鼎新,薪火相传,以德润心,以文化人,兼容并包,协同创新。对于高校而言,文化与育人密不可分,将艺术院校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结合起来,既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要求,又是在文化传承中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院校校园文化
中国美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艺术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效果——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常见问题与学习对策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