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精准助农模式研究

2022-02-11 07:51
农业与技术 2022年23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精准农民

杨 牧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支撑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内生力量,在产业带动、人才训育、技术积累、社会服务、生产转化、生态重构、组织建设等方面全面振兴乡村的优势愈加凸显[1]。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目前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职业院校实施、各类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的局面,我国通过各类职教活动开展精准助农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助农新模式,助力服务“三农”,本文进行了以下探讨。

1 精准助农的内涵

对于精准助农内涵的理解,可以从精准扶贫的内涵去解读,精准扶贫是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2]。精准助农与精准扶贫的联系在于前者可以理解为后者的下一个阶段,同时关键在于保证农民不再返贫;区别在于,精准扶贫是“扶上马”更多表现了一种推力,精准助农则是“送一程”,更多体现了农村农民的主体地位,其他各方力量起辅助作用。精准助农,精在于助农模式少而精,准在于对不同地区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并采用适合的模式,任务是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 职业教育精准助农模式

职业教育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助力产业为核心,以帮扶经营为手段,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以打造文化为发展的助农模式。

2.1 助力产业助农

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是增加农户收入变“输血”为“造血”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程,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3]。产业助农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开发过程[4]。在脱贫攻坚战期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如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通过继续发展产业助农仍然是重头戏。可以发展产业的农村地区通常有一定基础的生态环境,具有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基础,或特殊资源如农村旅游业。但也存在市场信息闭塞、销售渠道不足、货运成本过高、农产品成本高售价低利润少的特点。职业院校应把现代管理理论、科学技术和专业人员积极带进农村,帮助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职业教育的属性使得其与各种产业紧密相关,有着对产业发展深刻的见解,职业院校在调查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产业发展规划,把资金、技术和人才引入本地,帮助其打造特色产业,成规模集中生产标准化产品,打造乡村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

职业教育产业助农要把农民以各种形式加入有产业规模的经营主体中,与企业合作、加入农业合作社或是成立家庭农场。有规模才有竞争力,有竞争力才能促进产业发展。企业、农户和合作社三者结合组建新型产业主体,形式上可以参照股份公司具体分成,也可以是签订购销合同,前者密切结合风险共担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后者更加稳健但都有产业发展收益。

职业教育产业助农要求工作结合当地情况,接地气谋长远发展。产业的发展是从萌芽到成长,最后成熟,这是一个造血助农的过程,职业院校应以产业为出发点,整合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因情择方、因财施策,使农民改变守着地自己发展或者小规模抱团的思维,更加主动加入大型合作经营主体实现产业整体发展。

2.2 帮扶经营助农

经营助农是指利用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分析、选择、设计经营模式,实现经营目标,推助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时代的特点促使职业教育通常利用电子商务技术从经营上助农,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电子商务所需要的硬件设施不足,整体筹划发展缺乏,电商人才不足,农民使用网络能力欠缺对网络市场的把握较差,需要整合产业推出标准化产品。职业院校可以利用网上培训和线下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先对一些易于接受电子商务知识的返乡大学生、服务乡镇的专职人员、农业合作社的领导进行集中培训,再由他们去指导愿意通过电子商务创业的农民,拓宽销售渠道,增收创收。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近年来手机对电子商务的巨大影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网络基础硬件设施的要求越来越低,仅需要一部手机和信号好的网络基站,就可以完成之前无法想象的网上交易,这使得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线上成交额每年高速增长,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加了农民收入。另外,近年火热的直播助农为乡村发展带来新动力,成为农村电商的新模式。其能有效解决农产品上行难题,拉近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距离,成为农业产业兴旺的助推手[5]。但电子商务所需要的硬件设施不足,整体筹划发展缺乏,电商人才不足,农民使用网络能力欠缺对网络市场的把握较差,需要整合产业推出标准化产品,这些因素依然存在,不利于农民利用电商就业创业达到更高水平。职业院校对于这个问题采用2种模式共同助农。从学校挑选一些爱农村爱农民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素养的学生帮助农民搭建网上营销平台,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较大帮助,也有利于农民销售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直接对农村培养电商人才,培训对象文化知识水平有差异,有较高水平的返乡大学生和村官,也有小学文化的农民,在指导不同对象的课程上要有所区别,前者可以采用网络授课为主,后者应该线下一对一帮扶并用接地气的表达去阐述,建立新型销售模式,及时跟踪反馈。

2.3 培养人才助农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发展的人才瓶颈凸显。职业院校在农村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具有明显优势[6]。人才助农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将扶助地区、职业院校与企业结合起来,需要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职业院校根据产业需求,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有目的地进行特定技能培训。职业院校应该选择一些双师型教师,对特定的扶助对象进行有效、对口和职业化的培养,综合考量各种因素,选择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职业课程和教学方式。关键点在于综合提高扶助对象的竞争力,职业院校需要针对本地的特点对扶助对象采用适用性帮助。

职业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助农可以从发展智力智慧入手。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充足,并且具有大量的人才培养经验,也有着服务社会和对接企业的责任与使命,提供了一批又一批的实用型人才。所以,以职业教育的资源为根基,与政府、企业和行业进行深度交流,大力发展产教融合,培养出可以直接对口就业的人才,这是职业院校最有效也最常见的教育帮扶模式。

教育扶助的模式与一般意义上的培训有一定的差别,这要求其不仅把关注点放在培训本身,同时把扶助对象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前景作为培训的理念。对于扶助学生来说,有一门可以傍身的技能远比学习广而不精的知识有实际作用,配备合适的教师,挑选适合的课程,进行精准的职业技能培训,着重开发个人的一技之长,扶助学生掌握一门应用型技能,并以此技能为基础实现画圈式扩散,寻求未来更高层次的职业发展。

2.4 打造文化助农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7]。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具有地域属性或者民族特色的文化都根植于每个人的骨子里。

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8]。文化助农是指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一些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农民素质营造文化氛围。通过发展文化建设精准助农比较适用于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相对欠发达和知识素养较低的地区。这些扶助地区之所以需要扶助,不仅是因为当地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和存在其他客观原因,还与农民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思想固化、观念陈旧有着重要联系。这些地区通常整体文化氛围较弱,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存在短板。从宏观上,职业院校应该以文化基础建设作为发展重点,寻找本地文化示范带头人大力宣传,使公共文化服务贴合地区和民族特色,增强生活气息;发挥职业院校的教育功能,从文化方面助农就要帮助农民改变因循守旧的思维,用新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念去除落后的、愚昧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用文化去充实助农的内涵,才可以切实提高其文化修养和思维观念。

在职业教育文化助农的工作中,资金与精力二者要有效结合。要对农村文化基础建设投入,以基础设施为重点建设文化活动设施,巩固文化阵地;职业教育要培养乡村文化人才,从源头上解决文化造血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具体而言就是要提供多样文化活动展现的平台,根据当地特色和农民实际需求,有规划地组织高水平文化团体入村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精神生活。

3 对职业教育精准助农模式的反思

3.1 产业助农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产业助农模式主要存在2方面问题:内生动力不足,体现在农民被动的受帮助和职业院校完成任务交作业的消极心态[9];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完整的产业链,缺乏竞争力。在上一个扶贫阶段,各地区的产业发展基本全面铺开,但是产业的层次较低并且邻近的乡村常出现同质化问题。

对于产业助农存在的问题,要树立正确的助农和受助的观念,发展内生动力是关键,被动接受扶助无异于坐吃山空,当地政府要强化宣传使农民群众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同时职业院校助农要建立权责明确的工作机制,当前要扶助该地区未来也要回头看,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助农工作才是有效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职业教育发挥自身作用帮助农民考察产业调研市场,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优化供给,做好整个产业链的规划,对有特色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强竞争力,力争达到3大产业间的融合可持续发展。

3.2 经营助农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经营助农模式主要存在2方面问题:产品专业化程度不足;营销模式老旧。

对于经营助农存在的问题,生产的产品要形成品牌化和标准化,农产品通常以地区为前缀闻名,为了达到市场上突出和区别的作用,就要建立独特的品牌,同时从种收、加工整理、包装上市制定一套严格的标准,做到产品有特色流程有标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再者是创新销售渠道,这里特指的是网络销售渠道,通过网络销售产品早已不是简单的放在平台上标注产品的属性,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需要的是去包装去引流,讲述产品的故事从而吸引到忠实的顾客。

3.3 人才助农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人才助农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校企平台搭建难度大,体现在职业院校和企业不同主体之间合作存在一定障碍;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与返乡就业不匹配,体现在城市与农村在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差异性;培训的学生不愿返乡就业,选择留在城市发展,这就违背了人才助农的初衷。

对于人才助农存在的问题,职业院校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企业的目标是获取更多经济利润,二者目标不同,从表面看,人才助农没有将人才留在企业,这会导致企业积极性不强,建立有效的校企平台存在障碍。这就要求改变传统观念,助农也是助企业本身,创造了远高于经济利益的社会效益;同时有利于创造企业新的增长点。院校可以对非农专业进行改造,利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灵活性的优势,将一些与农村发展联系较为紧密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整,使得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强。对涉农专业进行升级,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较快的特点,及时对知识技能进行更新升级[10]。职业院校分析学生回扶助地区就业的可行性,与学生签订一定期限的服务协议,从源头上保障人才助农且人才留农。

3.4 文化助农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文化助农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推广难度较大,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不同,一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不能复制;农民自身意识问题,农村有知识有思想的年轻人大多数进城打工,现存的农民对于提高农村整体文化水平的意识不足。

对于文化助农存在的问题,文化助农不仅体现在通过文化挖掘产业或者生产特色产品助农,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职业院校要着眼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培育农村的文化氛围,打造有区域和民族的特色文化,无论是吸引旅游业还是生产产品都会顺理成章。另外,提高农民文化教育水平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的助农水平,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接受新思想。

4 结语

职业教育精准助农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为核心,围绕创新经营模式、培养应用人才和打造特色文化一系列工作,针对不同模式下可能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提出应对策略,真正地帮助农民增收、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农业繁荣。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精准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精准的打铁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精准扶贫二首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