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竹

2022-02-11 22:22范学清
小品文选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眉山竹笋东坡

范学清

竹是植物界公认的四君子之一,有傲骨的文人雅士,大都喜欢竹。

早在魏晋时期,就有著名的“竹林七贤”。他们远离朝堂,隐居山野,匿身于茂林修竹,崇尚自然,追求一种与世无争的自由生活。“书圣”王羲之每到一处,若是发现没有竹子,简直睡不着觉,必亲手种上方才罢休。

对竹的喜爱,大文豪苏东坡也不例外。年轻时候他的理想就是“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他不光种竹,写竹,诗词歌赋样样都来,毫不吝惜地赞美竹:“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纵如此,他仍嫌不过瘾,还经常撸起袖子纵横才情挥毫泼墨。他与擅长画竹的表兄文与可,研讨探究出“胸有成竹”的绘画法度,共同开创了以枯木怪石瘦竹为特点的湖州画派。

竹是有节的,尤其是在厄运突如其来时。因“乌台诗案”被人诬陷,他在井壁牢狱中看到天窗外摇曳的竹影,便陡然获得一种力量加持,提笔写下“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侥幸不死被贬黄州后,他仍不改初衷,又写道:“不俗又不瘦,竹筍加猪肉。”在这里,他把一张嘴吃出了新境界,并从此在吃货的道路上再也刹不住车。他在东坡遍植翠竹,而东坡的竹子,也成就了东坡居士“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转身。

苏东坡曾在《远景楼记》这篇文章里,对自己的故乡眉州有一个精准的描述:“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这说明眉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风淳朴家族意识很强的地方。他特别指出,如果当政的地方官能够秉公执法造福一方,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这里的老百姓就会感念不尽铭记在心。“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像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

眉山人对这位千年不遇的旷世奇才,引以为豪壮的东坡老乡,最长情最深沉的纪念和怀想方式,除了修葺如旧的三苏祠,纱毂行古街道,更加巍峨壮观的远景楼,保持原貌的可龙里苏家墓地,以及新修的四大城市主题公园之外,千百年来,一直保持原生状态的,就是四季葱茏遍布眉山乡野的竹子。

登高远望,丘坡田湾之间,家家户户无不安居于幽篁环抱之中,蓝天白云之下;但凡有竹的地方必有人家,凡有人家的地方必有清风徐摇的竹。房前屋后,竹绕家围,炊烟袅袅飘过竹梢,是这里最美的乡村即景。

眉山人把东坡老乡的竹居观念,深深根植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竹,其实不光具有观赏性,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也很大。尤其是在过去,盖房子需要它,制作生产器具需要它,牵牛的绳子需要它,编竹席竹扇也需要它,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眉山青神,苏东坡求学和唤鱼联姻的地方,精美的竹编工艺品更是被发扬光大,现在已经出口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非常有名气,价值堪与金丝媲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一年都要举办“青神竹编工艺节”,各种文艺表演活动热闹非凡,为东坡故里增色不少。

这里竹子虽多,但并非就不珍视。我记得小时候,小伙伴玩闹时要是不小心踩断了一根路边冒出来的竹笋,被穿长衫的白胡子飘飘的远房幺公看见,是要用他的长烟杆敲头的,以示惩戒。要吃竹笋,必须等到处暑之后,新生的笋子不能上林,方才能挖笋食用。

这是我父亲告诉我的,我疑心会唱川剧《苏东坡写扇》的父亲其实也很喜欢“食竹”。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秋天家里收稻谷,除了别的菜,他总要再挖几根竹笋,剥去笋箨后洗净切片,再摘几片桑叶一起煮几分钟,他说这样可以去除竹笋的涩味;然后捞出来沥干,再切几个泡红椒,和肉片一起炒,我就往灶火门里不停地添柴,一道清新酸辣的“笋子炒肉”就上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喝酒吃肉其乐融融享受丰收的喜悦,两大钵钵“笋子炒肉”肯定是最先见底的。

独木不成林,竹子更是以一片一片地丛生,来彼此获得延续和支撑,就像亲密无间的一家人。亲情,在苏东坡眼中,毫无疑问就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他的母亲程夫人,从小就给了他无比温暖的慈爱,教导他和弟弟苏辙读《后汉书》,以范滂为榜样,做一个正直清廉的人,像竹子一样经得起风吹雨打,不管打霜下雪,保持本色不变。父亲苏洵更是以身作则,“二十七,始发愤”,给兄弟俩树立了学习的楷模,并且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带着兄弟俩翻越八百里秦岭,北上东京汴梁参加科考,才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一门三父子”的传奇。而弟弟苏辙,不仅和他从小诗文唱和,风雨对床;在他身陷“乌台诗案”时,不惜冒死上奏,甘愿削除自己的官职保护哥哥。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里有一个细节说,苏轼从北方定州被贬三千多里外的惠州时,因路途遥远经济困难一家老小无法同往,弟弟苏辙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仍然倾尽全力东拼西凑七千缗钱,帮助哥哥渡过难关。这样的兄弟情谊,这样的兄弟情分,怎不让人唏嘘。在今天的三苏祠,不仅有猗猗青竹,木槿藤萝,我们还可以看到二棵高大挺立日日相对的银杏树,它们也是最好的见证。每年十月末,绿叶成金,满地飘落,哪还能分得出彼此!

对于土地的热爱,中国文人普遍抱有一种近乎宿命的归属感,仿佛最后的一块伊甸园。耕读渔樵,几千来一直都是士大夫们抵御世俗侵袭的传统法宝。苏东坡最推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视之为自己的前世今生,而他最喜欢做的除了播麦插秧,栽花植树,另外的事情就是种竹子。不光在黄州种,在之前做过太守的密州、颍州、杭州,湖州,也大力倡导种竹。即便是后来以年近花甲之身被贬岭南,他也把这闻之色变的瘴厉之地视为第二故乡,在惠州西湖孤山上筑室造屋,并种下了大量竹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他感受到了岭南早早来临的春天。

六如亭后的朝云墓旁,有一片幽深的修竹长廊,摇曳在南风海天之下,犹如一个不沦尘心的多情男子,痴痴陪伴着口念谒语而逝的玉女香魂。“人间至味是清欢”,从此他宁愿孤独终老也不再另续。这份深情,应该并不逊色于他写给原配夫人王弗的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仿佛松涛之声与竹的飒飒而动,已经合二为一,日夜回响在千年岁月的潮起潮落之中。

选自“中华书局”

猜你喜欢
眉山竹笋东坡
早春欣见海棠绽
从蜀刻本知见目录看宋代眉山刻书特点
涂白
定风波
竹笋
书写眉山的几种方式(组章选三)
竹笋
云在青山月在天
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