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储安平《英国采风录》

2022-02-12 22:36陈晓兰
新阅读 2022年2期
关键词:英国人草地公园

陈晓兰

《中国文学课》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大学名师精讲100部文学经典。比起其他耳熟能详的作家,储安平可能我们比较陌生,其实他在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间有很大的影响。

储安平出生于1909年,江苏宜兴人,祖上是宜兴的望族。1928年,储安平考入上海光华大学。这所大学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取消,院系合并到其他大学,也可以说,现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就是上海光华大学。

关于储安平在大学读的专业有三种说法:一种说他读的是政治系,因为他一生对于政治都非常地关注;一种说他读的是新闻系,因为他大学毕业后就在《中央日报》副刊做编辑,20世纪40年代还创办了《观察》杂志,新中国成立后还做过《光明日报》的总编;还有一种说他读的是英国文学系,因为他的英文非常好,对于英国也很有研究,在大学时就翻译过英文著作,大学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不管他学的是什么专业,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没有什么狭隘的专业意识。储安平写过散文、小说、政论文章、通讯报道。

1936年,储安平随中国奥运代表团赴欧洲报道德国奥运会,奥运会结束后他前往英国自费留学,在爱丁堡大学攻读历史学。从他的《英国采风录》,我们可以对他在爱丁堡的生活状况有一点了解。

他写道,自己在爱丁堡时,“虽不敢自谓中国最穷苦的留学生,但至少可以列入第一等的穷留学生名单中”。他自己烧饭、洗衣,每月食宿零用仅四英镑,后来他从爱丁堡大学退学,转到伦敦大学。他大约在1938年回国,因此,在英国为期两年。20世纪40年代,他曾经在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重庆中央政治学校教过书,1946年应聘为复旦大学教授。

关于《英国采风录》这部书,储安平在1945年4月(他当时还在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书)为这本书写的序言中说,这本书写作于“从长沙失守、桂林沦陷这几个月近乎逃难的生活之中”(1944年6月长沙失守,11月桂林沦陷)。在这几个月中,他及数以百计的同事,“大都将整天的精力花费在日常的饮食琐事之上,心情因局势的动荡极不安定。然而在那种混乱、困顿、几乎无所依归的生活中,有时就不能不做一点较为正常的工作,以维持一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的纪律。”这样断断续续写了十章,后来结集为《英国采风录》,由商务印书馆于1946年2月在重庆出版,1947年7月又在上海出第二版,1948年底由上海观察社出第三版。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

这部时断时续写于离乱时期的书,所描绘的遥远的英国社会的美好景观,与中国的战乱、动荡不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储安平说,这本书讲述的是: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所知道的英国,他叙述英国的事,情不自禁地就要与自己的国家做比较。他常常思考的就是这样的两个问题:第一,中英两国人的性格、做人做事的精神有何不同?第二,英国是一个强国,中国是一个弱国,一强一弱的道理究竟何在?在《英国采风录》中,储安平从英国的历史源流、文化传统、政治制度、气候,英国人的气质、性格、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所以说,《英国采风录》不同于一般的游记,它不只是描绘英国美丽的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而且还深入研究风景背后的政治制度、历史传统和英国的国民性。

他认为,英国人所具有的天赋特质中最重要的是其组织能力和自治能力。这在他们的谚语中可见一斑:

一个英国人:一个呆子。两个英国人:一场足球。三个英国人:一个不列颠帝国。

他说,在这个简单的谚语中,体现了英国人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英国人天生具有一种服务社会的观念和热情。他们是最务实的民族,是一个行动的民族,注重实践、注重行动的结果,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在英国最为发达。

英国在实际的改革上,向来不追求空洞的理论,他们的政治原理也避免空想而注重实际。政治家策划大事,很少发表空洞、虚浮的言论,而是密切关注现实,做出切合实际的决策和意见。一般官吏,也总是集中于职责分内的工作,很少参加华而不实的会议,发表大而无当的演说。人民对于一个官员或一个机关的期望是他实际的工作而非动人的辞令或辉煌的典礼。政府各部门也总是默默地埋头工作,一般社会及人民日常生活,也是实实在在,务实重行。

储安平认为,在中国,这种务实的精神和性格在农民身上有很好的体现。中国的农民也非常的务实重行,脚踏实地,实事求是,重信讲义,心地纯良。

储安平特别关注英国的乡村,《英国采风录》以大量篇幅描绘英国的自然风光和普通人的乡村生活。他认为,爱好自然,爱好乡村生活,是英国人的一大特点。在英国,“除了乡村以外,没有什么地方能够使他们满足”。乡村被英国人看作“唯一能使人享受自然生活的地方”。在工业化、城市化如火如荼的18、19世纪,英国的贵族、地主、乡绅的生活,依然大部分消磨于乡村,他们厌恶都市的喧嚣,嫌城市的空气太脏,他们有句话:“一个家庭离开伦敦五十里者,可历一百年之久;离开伦敦一百里者,可历两百年之久。”

中国人也爱好自然,爱好乡村,但是,中国人论及自然生活或者自然美,立刻就会联想到“山水名胜”,要享受自然生活或自然之美,就必须出游。

英国的情形却相反,除了英国西部的威尔士和北部的苏格兰外,在英国的心脏英格兰,很少有名山大川所造成的雄伟奇险之地,英国的自然之美,就是一种普通的风景,就是一种平淡无奇的美。英国的乡村像公园,也可以说,整个英国也像一个大公园,而英国的公园又最具乡村风味。因此,可以说在当时,世界上这个最先进、最现代化的国家同时又最具乡村特色。

储安平在《英国采风录》中对于英国自然生活中最习见的草地和树木予以特别的关注,描繪整个国土被绿草覆盖、苍天大树随处可见的风光,探求形成这种国家地理景观的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

英国潮湿的气候有益于树木的生长,更重要的是,树木受到英国人的珍视,英国人不砍伐、不糟蹋树木。最富有进取精神的英国人同时也具有保守的天性,他们尊重和保护一切古老的东西,随处可见的千年古树就是一大明证。

储安平认为:“苍天大树足以抚摸一个人的心灵而养其浩然之气,使他的品格和胸怀因受大树的感召而日渐超脱。”他追溯英国人爱草、种草的传统和土地制度:古代英国人的土地耕种采用三年耕种一年休耕的制度,即把耕地分为甲、乙、丙三份,如甲地种大麦,乙地则种小麦,丙地则种青草以作牧场,如此三年一轮,使土地休养生息,保护了土地的滋长力。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时至今日,英国城市近郊依然可以看到绵延不断的草地,这是英国人的公有财产,人人可去,人人可看。除了这些占全国耕地面积1/3的草地外,英国的城市、乡村,公共建筑、私家宅院的空地,也都被大大小小的草地覆盖。而英国人的草地,也不是杂草丛生或荒芜零乱的荒野,而是经过合理规划、有专人照料,整齐有序、葱郁光润。

英国的公园也以树木和草地为主体。他比较了英国的公园和中国的传统园林。他认为,中国旧式园林的拥有者钟情于假山、盆景、水池、亭台,讲究的是曲径通幽,现代时期的公园建设依然受到中国传统园林观念的影响,空地和草地较少。因为,中国的公园是供人“游”的,而英国的公园是供人“憩”的,是一个休息的地方。人们在工作疲乏之余,或心神困顿之时,在树木森然、平坦、空旷的草地中,漫步片刻,心胸顿觉开阔。英国人重视个人隐私,他们在公园散步时也喜欢一个人独步,沉默无言,视线与心灵沉浸在自然的境界之中,英国公园的开阔平坦恰好适合独行者的漫步与沉思。

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乡村生活又如何呢?

四通八达的交通把乡村和城市连接了起来,从城市到乡村一两个小时即可到达。在乡村,见不到泥泞坎坷的道路。通信便利,乡村无消息闭塞、文化落后之苦。自來水、煤气、卫生、教育、无线电已普及到乡村,英国的乡下人可以随时听到BBC的广播,在早餐的桌子上可以读到伦敦当天的报纸,知道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里发生的大事小事。牛奶、牛油、火腿、干酪、茶叶、巧克力到处都可以买到。现代化的物质设备为乡村生活提供的一切便利,使得乡村与城市并无本质的差别,而乡村除了城市所拥有的一切物质便利外,还提供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睡眠,宁静、和平的心性。

爱好自然,常常被视为英国民族性的一般特征。

丹麦学者勃兰兑斯在论及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说:在19世纪最初几十年的英国诗歌里,体现了这个国家的精神生活中那股强大、深刻、内涵丰富的潮流,这些潮流都可以归结到一种本源,即生气勃勃的自然主义。他说:“这个时期的英国诗人全部都是大自然的观察者、爱好者和崇拜者。英国的诗之女神从远古以来就是乡间别墅和农庄的常客。伟大的诗人把诗歌献给乡村,描绘了一幅幅山川湖泊和乡村居民的图画,以最敏锐的感受能力,以最细腻的笔触描绘大自然所提供的灿烂的色彩、歌声、水果的香甜和花的芬芳。”正如德国作家歌德所说的,“自然给人以最好的教育,因为它可以使任何人感到幸福”。

猜你喜欢
英国人草地公园
在公园里玩
Laughing song
英国人的度假历史
开车去公园
草地
这个英国人在长城捡垃圾22年
一见如故
谈天气
一片草地的述说
英国人的姓氏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