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下的学校美育课程建设

2022-02-13 11:42杨红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引领课程建设

杨红

摘  要: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为全校师生的未来发展奠基,促进学校内每一个人的发展。学校文化只有融入学校的课程中,才能焕发生命力,衍生出学校的特色课程,濡化成学校的一个个行走的文化符号。凤鸣山小学理清学校一画文化、凤鸣文化,自上而下,顶层设计美育课程,为师生的凤鸣人生助力。

關键词:文化引领;课程建设;美育课程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思想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

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只有融入学校的课程中,才是生根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学校的课程只有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质,承载学校文化使命,才是真正的带有校本特色的课程。只有通过课程并融入课程的学校文化,才能濡化学校的一个个行走的文化符号。凤鸣山小学以凤为名,以凤明志,形成了“一画凤鸣人生”的办学理念,明确了“一笔一画,成就大美”的教育使命,确立了“培养大美少年,奠基凤鸣人生”的育人目标,凤小人有了办“全面发展,富有艺术特色的大美学校”的美好愿景,构建了全科美育课程,助力师生发展。

一、一画凤鸣——廓清全科美育课程构建的灵魂

植根文化背景的课程,必须理清文化由来及其特点,探究学校育人目标,思索要“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以此作为学校全科美育课程架构的逻辑点和上位依据。

“一画”始自伏羲“一画开天”,是指用乾卦的第一画开启了对天的描绘。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石涛依据这一思想,提出了“一画”绘画理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一方面强调“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即简单的“一画”却是开天辟地的根本,一是精神,是精髓;一方面强调“一画之法,乃自我立”,对于绘画而言,最为重要的“一画”乃是自我的本性,只有立定了自我本性,让个性才情出自天然,发挥出自我的真性灵、真性情,“一画”才能够开天辟地,才能够描绘出富有生命灵性的境界。

对于教育而言,“一画”就是强调学生自我才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让学生成为他/她自己,在于焕发出学生自身的真性情、真性灵,在于实现生命的自由与充实。

“凤鸣”出自《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以此来表现人尽其用,政教和谐,天下太平。这里的凤凰既是吉祥之兆 ,又是人才的象征,“凤鸣山”即贤人居处。我校建校凤鸣山边七十余载,多年来以凤凰精神为我校办学之灵魂,从传统凰文化中汲取滋养,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为培养学子“凤鸣人生”提供了丰富的蕴涵。

全科美育课程,植根于一画凤鸣,根据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新要求,以大美育思想为指导,努力做好艺术育人、学科育人、生活育人,着力提高凤鸣学子的关键能力与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指向人格成长的德行美、指向社会发展的责任美、指向智力发展的智慧美、指向身心发育的健康美、指向美学精神的艺术美,指向劳动生成的创造美,挖掘学生潜能,不断养成终身学习的意志和能力,为学子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顶层设计——厘清全科美育课程构建的系统逻辑

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厘清办学理念、校训、育人目标等课程顶层设计提醒的内部逻辑关系极其重要。第一得明确做什么样的教育,完成什么样的教育使命;第二要弄清楚学校办学理念,用什么思想办学;第三是明确育人目标;第四是构建课程体系。四个层级自上而下成为“决定”和“落实”下一级的前提和评估标准,自下而上成为“支撑”和“达成”上一级的基础以及评估达成度所需考察的内容。

凤鸣山小学在近八十年的办学历史中,基于自身的教育追求和教育特色,提出“一笔一画,成就大美”的教育使命,遵循“一画凤鸣人生”的办学理念,为实现“大美少年,凤鸣人生”的育人目标,构建全科美育课程体系。

凤鸣山小学的全科美育课程以大美育思想为指导,以打造一画大美学校、培养大美少年、奠基凤鸣人生为目标,以唯美课程、融美课程、生活美学课程为主体,融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的多元的成长机会。

三、整合贯通——构建全科美育课程体系的关键

学校课程统一在育人目标下,让课程目标真正落地,而非浮于学校顶层设计,就需要基于核心素养培育,整合贯通,才能让课程落到实处。现有的学校课程逻辑起点是基于分学科的知识和内容,课程实施者的教师也是基于学科背景与专业发展现状开展分科教学。因此,落实课程实施,就需要超越学科,以人的能力为逻辑起点,重构课程,创新课程体系,才能真正落实课程育人目标。

全科美育课程,通过整合、贯通,按照“融美课程、唯美课程、生活美学课程”三大门类,建设好学校的课程体系,着力开设好相应的拓展型课程,让学生有健康体魄,有审美情趣,有创新意识,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得到整体提升。

从纵向上,对接课程体系各个环节,从目标的达成到内容的选择与处理,再到教学的实施,学习的评价,核心素养是最核心的参照。从横向上,建立学科之间的新联系,解决学科间知识交叉重复、学习低效的问题。

以“一美·童心”美之大美课程为例。该课程的诞生,源于学校成为首批美术课程创新基地,这是对学校二十余年美术特色工作的肯定,也是一项新的挑战。为充分发挥美术创新基地学校的辐射作用,为更多的学校提供经验借鉴和实践操作,学校以美育统整学校工作,以美育人,实现从术到育的转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凤小学子。为此,学校积极开发和实践“美之大美”课程。

“美之大美”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视觉艺术的学习,增强课程综合性,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格调、审美理想的提升。这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基于学生精神成长的需求,打造的学校特色课程。该课程以项目组形式推进,以学生知识能力训练为核心,寻找各学科融合点,确定主题,统整融合多个学科,开展一系列的主题化探究。教师在各年级融美课程主题课群中,把握美育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选择、获取、运用,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品质,形成知识链、知识群。

四、多样路径——提升全科美育课程实施的成效

(一)科学构建课程时间,体现课时灵动性

课时构建,是一种结构重组,会引发课程功能与效率的优化。为最大效度发挥全科美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学校对课时安排进行了科学构建。开展了“80+40+30+10”的“长短课”探索。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配以不同的课时,体现了课时的灵动性。有40分钟的基础课时,如语文、数学、书法等。有10分钟的小课时,如韵美晨诵、雏凤课堂等。有30分钟的体育课时,有80分钟的大课时,如扇面画、少儿中国画、啦啦操、舞台剧等。如80分钟的“自然笔记营”课,以“探索大自然奥秘”为选题方向,以实践活动为学习形式,以过程性评价为保证的探究式课程,具有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再如90分钟的社团课程,学校挖掘校内外课程自资源,涉及脸谱、剪纸、戏剧、楹联、线描等多个课程,挖掘爱好、培养兴趣。10分钟“韵美晨诵”课程,短短的10分钟,孩子们获取灵感、汲取养分,陶冶情操,品味经典、传承文化。

(二)学科内课程内容整合,深化课程校本化

全科美育课程,优化各学科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对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积极引导孩子们开展学科探索和实践活动。以融美课程为例,从素养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语文、道德与法治等人文学科的以文化人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数学、科学等自然学科的理性创造的美育价值,形成美好思想、美美球类、美之英语、美之科学等11门课程。

如“数学文化”课程,通过“玩动”模式,在魔方、七巧板、数独等探索中,探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规律,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实现了孔子所说的“玩索而有得”。美术课程“四大名著走进美术课堂”开展项目式主题学习,融入京剧脸谱、水墨人物、唯美剪纸、创新泥塑等美术学科特质,注重体验过程和文化传承,不但提高了孩子们的审美水平,动手能力,而且加深了孩子们对四大名著中人物及背后中华文化的理解。

(三)打破学科界限,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2017年底,学校开始了“一画·童心”课程的“1+N”的课程体系探索。“1”指美术,“N”指各个学科。紧紧围绕“自然美、健康美、科学美、人文美”四美融合,打造学校美育融合课程。美育融合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习得,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情趣和创新实践素养;通过创意表达,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多学科融合,成就全面发展的凤小学子。进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跨越式内涵发展,发挥基地的辐射作用,为沙区美术课程提供范式。

学校一二三年级主要围绕“自然美、健康美”(可侧重于其中一项),融合美术、语文、数学、科学、体育、音乐等多个学科。四五六年级围绕“科学美、人文美”(可侧重于其中一项),融合美术、科学、品德、语文、数学、音乐等多个学科。以美术为主,各年级找准切入点,融合四个以上学科内容,设计实施方案和教学设计,最后在各年级实验班进行教学实施与总结反思。

以“重庆的桥”的主题化项目式学习为例。科学、数学、英语、美术、语文等学科轮番上阵,把学科融合之美、渗透之美呈现得淋漓尽致。“重庆的桥”先从科学课展开,在探索辨析中,孩子们认识桥的结构、类型、材料,了解桥的历史演变,渗透进科学学科的严谨美、构思美;接着,数学课对各种类型桥的结构进行图形解构,让学生体验到桥的对称美、结构美;美术课,则以制作明信片的形式,让学生将观察到的重庆桥,注入自己的丰富想象,化作笔下千姿百态的作品,在相互鉴赏中,感悟艺术之美;体育课,老师带领学生玩“桥”的游戏,认识体育的运动美、力量美、灵动美;思想品德学科,则围绕关于桥的传说、故事,指导学生理解学科中的故事美、意境美、品质美;语文课,则让主题学习进入了高潮,通过词语归纳、仿写诗歌、创作美文,书写对重庆桥的爱,培养了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四)多元化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

学校课程的整体构建,在以素养为导向、确保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培养的基础上,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多样化发展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更适合的课程。多种类、多层次才能有选择,可选择才能更适合。多元可选择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杠杆,以课程结构变革改变教育的供给方式,提升教育品质。

全科美育课程,以不同种类、可选择的校本课程为主实施,辅以国家课程学科内部的多元板块、多种层次,并行实施,通过选课走班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和自主选择的权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多元、个性化发展。

学校在充分調研的基础上,开设选修课程,统一安排在每周四下午,课时80分钟。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和师资配备,选修课快乐课堂设置校级和班级两个层次,既保证学校的整体发展,特色发展,又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潜能,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七大特色课程下设小作家团、草木染、足球社、魔方进阶、书法、合唱、舌尖技艺等五十余门。全校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界限,自愿、自主报名,发挥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教师自身特长,编写近十本校本教材,如手工、扇面画、厨艺、科技等,因其学生对象的不同,由浅入深,从入门的基本技法,到技巧的训练,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教学内容体系。编写的校本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清楚明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

(五)“选择+补充+拓展”,着力完善国家课程内部学习结构

多元可选择,不仅体现在学校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中,更需要体现在学校课程占比最大的国家课程中。全科美育课程,通过变革学科课程的内部学习结构,增加选择、补充与拓展,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发展。

以国家课程语文、数学、美术学科的结构变革为例,全科美育课程体系中的语文、数学、美术必修课程,以承担传统学科课程的功能为主,精选、压缩学习内容,通过高效课堂完成原有的教学任务,由此留出的课时分配给文学、书法、数学文化、扇面画、自然笔记等课程。此类课程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细化学生学习目标,选取贴近学生的学习素材,活用学校、社区等资源,必修和选修双向并行,实现了国家课程语文、数学、美术学科内容的补充夯实和拓展延伸,提升了全科美育课程的宽度与厚度。

以文学等必修课为例,激发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厚文化底蕴,做中华文化的主动传承者,推动学校办学特色向纵深发展。文学课程配有完备的读本。低年级注重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习热情,引发探究欲望。中年级偏向故事,以诗歌中的典故,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写作故事等等,带领学生走进文学,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高年级以意象为主,了解常见的文学意象的深刻内涵。整套教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感受文学的丰富内涵。

(六)因时因需把握教育契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以人为本是学校课程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课程建设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从时间坐标轴纵向设计教育路径,让课程随着儿童的成长而生长,为不同阶段的学生量身定制课程,把握每一个关键时刻的教育契机,为学生创造最及时的成长脚手架。

以全科美育课程之德育课程为例,从“美好习惯”“美好相遇”“美好教室”“美好校园”四个维度,围绕“爱国之美”“责任之美”“心理之美”“环保之美”为核心内容,塑造学生人格美。如以“责任之美”开展的“责任与担当”课程,通过开发《责任小故事》《少先队干部岗位责任制》《班级岗位责任制》等系列内容读本,提高学生对责任的认知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不同的学段,有着不同的目标,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低段要求做力所能及的事,树立自我管理的意识。中段则明确自主管理的责任,具备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高段需要明确社会小公民的责任,树立社区志愿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感。层层递进,螺旋上升,为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品德养成,扎实基石。

再以“一画·童心”美术课程为例,基于儿童审美特点,在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上打破美术学科年段壁垒,基于学生视角,以课标为基准,以多样主题为线索,以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为目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课程整合与内容重组。通过分层教学,分类实施,连堂排课,分享评价等措施,在拓展学生知识技能的让学生懂得欣赏美、创造美,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又如针对一年级学生,学校以“了解校园、交好同伴、明晰自己”为目标,设置了由“告别幼儿园”“小学校园半日游”“同伴互动”和“展示自我”四大板块构成的“我上小学了”新生课程。新生课程体现了从过去到未来的时间动态变化,从幼儿园走向小学的空间扩大延展,旨在实现学生能从懵懂到探究的螺旋式上升,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合作、探究中,熟悉校园,了解校园文化,认识自己新身份,懂得如何与人交往。

(七)活动课程化,让学校课程走向真实生活

学校课程包括学科课程,也包括活动课程、实践课程,还包括与这些显性课程相对的隐性课程。活动、环境、文化等皆可为课程,这些元素的课程化建构更有利于提升其育人功能的实效。

全科美育课程之生活美课程,依据大美育和生命美学思想,强调潜在课程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通过校园生活和校园内环境的创造,引进优势资源,以“美好习惯”“美好相遇”“美好教室”“美好校园”为主题形成系列课程,以美感人,以景育人,链接课内课外,将学生的学习外延从教室、从校园扩展至家庭、社区,丰富到自然世界、社会生活。该课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活动范畴,孕育着凤小学子的幼小心灵,陶冶着凤小学子的审美素养。

生活美课程以活动为载体,以文化为纽带,以学生的实践体验为主,链接课内课外资源,将学生的学习外延从教室、从校园扩展至家庭、社区,丰富到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以改变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推动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并肩发展。

学校利用校园内现有的植物、昆虫,开设“自然笔记营”课程,让孩子们接触自然、科学观察、感受生命,教师和孩子参与其中,创生内容,丰富课程,如语文的二十四节气、美术课的植物写生和草木染、数学课的树叶测量、音乐课的创编《树之歌》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真实经历了“一片树叶到一幅画作的华丽转身”,在感知、理解、探索、创造的过程中深化学习,发展核心素养。

(八)开放共建,让学校课程走向动态创新

教育时间空间的打开与贯通,教育资源的拓展与联结,让教育的张力前所未有地得以延展。整合人力资源、拓展课程资源,让我们的课程不断找到新的增长点,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源。

全科美育课程,让教室成为起点,让世界成为学材,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以及其他关注教育的个体都参与到教育发展中来,合作形成课程创新的共同体和教育发展的共同体。开放、民主、共享、共建的理念为学校课程注入活力,帮助学校课程动态生长,也让学校成为社区发展的纽带与中心、文化辐射的孵化器与能源基地。学校的家校共育课程,引进、整合家长、社区、社会团体等多个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让课程生命得到延展,使学校与社区融为教育发展的共同体,创造出更优质的育人路径与育人环境。

以全科美育课程之“四进”课程为例。“四进”拓展性课程立足校外,开展实践活动:走进军营开展军旅生活体验课程;走进场馆开展知识文化体验课程;走进自然开展探秘自然课程;走进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四进”课程催生了全科美育课程新的生长点,建立了多元、开放、活泼、丰富的课程文化,在活动中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培养了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为者常成——彰显全科美育课程的品牌效应

在全科美育课程的整体构建与实施中,“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教育”这是提升教育品质最应坚守的信念,从教育的原点出发,以孩子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教师作为课程的主体,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做课程的开发者、做学习的促进者、做教学的研究者,在课程的建设中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超越。

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学校先后评为“全国学校美育实践基地”“人文与审美素养教育先进单位”、重庆市“少儿美术特色示范学校”“书法实验学校”“梦想课堂自然教育示范学校”“新时代美育突出贡献奖”等,学校也成为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实践基地。课程成果辐射到京、鲁、云、贵、川、广、新、蒙等地区50多所小学。“全科美育”课程成果被《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和中国教育网、光明总网、中国美育网、华龙网、重慶电视台等16家媒体相继报道,获得专家、领导、社会认可。

“让课程成为儿童快乐学习的理由,让课程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的不懈追求。学校课程建设没有终点,我们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我们相信只要把课程做活了,学校就会充满生机,就会续写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汪旦旦)

参考文献:

[1]秦伟. 学校文化引领下的校本课程建设实践[J]. 江苏教育研究,2017(10):30-33.

[2]夏素荣. 论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整合的必要性[J].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06):116-118.

[3]李介.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26):18-20.

[4]杨珏. 小学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5]程辉. 整合取向的小学美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文化引领课程建设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基于文化引领的资源整合探讨
电视节目主持人提升人文关怀与发挥文化引领的路径讨论
基于文化引领的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业务创新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