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下决定供应链敏捷力的关键要素研究

2022-02-13 12:09欧阳芳施国洪
企业经济 2022年1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供应供应链

□欧阳芳 苏 华 施国洪

一、引言

突发事件通常引起城市之间、社区之间和村庄之间出现各种交通堵塞或隔断,人流、物流、商流和资金流等出现停滞或混乱,导致市场需求剧烈波动、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交货周期延长等,原来正常运行的供应链系统被迫中断或失效,进而引发经济和社会秩序的紊乱,并对产业链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安全发展,多次强调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积极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并作出相应部署。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面对市场的高度动荡,供应链敏捷力(agility)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在遭遇外部冲击时仍能维持或迅速恢复正常运营(Qrunfleh,等,2013)。提升供应链敏捷力有助于降低供应链中断的风险,提高供应链绩效水平。在突发事件下供应链多个要素可能同时发生突变,因此系统地探究供应链敏捷力及其关键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供应链敏捷力的理论内涵

国内外学者将敏捷力视为供应链响应外部动态变化的推进器。对供应链敏捷力的探索,经历了从研究单个企业的敏捷性到研究整体供应链敏捷力的过程。目前对供应链敏捷力的内涵探讨主要有三个维度:

(一)基于资源特征的定义

部分学者认为,供应链敏捷力的本质属性是通过对供应链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高效快速反应。为应对环境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动荡性,供应链上下游各成员一起快速协同调整以应对或适应外界市场变化的能力(Kleindorfer等,2005)。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及时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产品与服务,在速度、弹性、创新、积极、质量、生产力等竞争力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或重新配置,能够提升供应链敏捷力(Christopher,2000)。面对未知挑战时,供应链敏捷力能够识别商业环境威胁,凭借足够的快速应变,把不确定性转为可控机遇(LEE,2004)。早期对供应链敏捷力的研究主要基于资源特征角度,也因此奠定了供应链敏捷力的基本内涵。

(二)基于流程或行为的定义

部分学者认为,从流程优化和行为精简的角度有益于开展对供应链敏捷力的功能研究。他们将其定义为一种能够涵盖采购供应、生产制造、物流配送、信息系统、财务系统以及思维方式的全业务能力(Tomlin,2006)。对供应链敏捷力研究主要源于弹性制造、精益生产和供应链主体之间关系(Bennardes等,2009)。对其评价则从供应能力、供应链反应速度、信息技术整合、动态能力等视角进行(孙新波等,2019)。供应链敏捷力涉及采购、制造和物流3个关键流程(Constantin等,2013)。该视角从流程或行为的角度,通过采用必要的技术方法实现并定义敏捷性,较大地丰富了供应链敏捷力的理论内涵。

(三)基于目标或结果的定义

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上升到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部分学者开始以目标或结果为导向研究供应链敏捷力,认为供应链敏捷力是快速应对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能力,其本质是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在不断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达到敏捷制造和精益质量的结合(Fayezi等,2016)。敏捷力能够应对供应链中断的风险,能够推动以时间为基础的竞争,并进行快速的周期创新(王海军等,2018)。有学者通过对汽车供应链的案例研究,验证了敏捷性是保持供应链正常运作最重要的元素,其次才是可视性、协作性及风险管控(Aslam等,2018)。追求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或结果是开展供应链敏捷力研究的主要动因。

供应链敏捷力能够驱使企业进行高度灵活的流程再造,应对客户需求的变化,避免供应链中断。但已有研究大多关注敏捷力驱动的目标或结果,缺乏过程机理层面的研究。而且,虽然学术界对供应链敏捷力进行了深入探索,并从不同流程和行为角度探讨了提升敏捷力的技术方法,但对企业个体运营优化与供应链敏捷力系统提升二者之间的认知仍存在偏差。另外,虽然有学者发现供应链敏捷力有助于企业快速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但多数研究是在正常有序的经济社会环境中进行,对敏捷力的内在属性与影响要素缺乏情境性嵌入研究。而在突发事件下,市场的动荡可能达到峰值,能够放大供应链的薄弱点,对供应链敏捷力提出巨大考验,是开展研究的较好机会。因此,本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复工复产的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系统地探究供应链敏捷力的关键要素与影响机理,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能为突发事件下的供应链管理提供指导。

三、理论与假设

根据上述供应链敏捷力的三个维度的内涵界定和理论溯源,从资源特征维度提出协调一致(Kleindorfer等,2005)要素;从流程与行为维度提出供应能力、物流服务、制造能力(Bernardes等,2009)要素;从目标与结果维度提出市场响应(Fayezi等,2016)要素,并以制造能力作为重要关联条件,分析供应链敏捷力的功能特性。

(一)市场响应与供应链敏捷力的关系

突发事件下相关工业、农业的供应链体系容易遭到系统性破坏。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多样化的客户需求、组织内部的不确定性等复杂因素,企业首先要能快速察觉并积极响应市场变化(Constantin等,2013)。市场响应是指企业之间联盟进行销售点预测、物料计划与采购、物流系统规划等,以合适的库存达到市场需求的合作关系(王海军等,2018)。在获得和理解市场真实信号的基础上,进行及时回应和适应市场的能力(Aslam等,2018)。供应链中各成员高度信任,有效交流信息、合作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等,能够实现快速响应市场并达到各成员利益的最大化(Christopher,2000)。由此提出假设:

H1a:市场响应对供应链敏捷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H1b:市场响应在制造能力对供应链敏捷力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二)供应能力与供应链敏捷力的关系

供应链敏捷力的理论内涵揭示,快速高效的供应链网络是实现敏捷力的前提,其中供应端处于供应链网络上游。多数学者从库存、采购角度研究供应能力,运用双产品报童模型评估12种供应策略,验证了进行采购和需求转换,认为供应商多元化(如使用后备供应商)是保证供应、维持供应链运营的有效方式(Tomlin,2006)。在研究供应链压力测试中,有学者提出实施多源供应、保持适量库存冗余等策略,能够提升供应能力,减轻供应链压力(Kleindorfer等,2005);也有学者通过研究2011年日本发生地震导致的丰田汽车生产材料供应中断问题,提出在丰田供应链协调机制中添加直接控制功能,能够保证供应商对关键生产材料的供应(Martin等,2015)。突发事件下灵活采用现货采购、单源采购、多源采购、后备供应商等供应策略,对提升供应能力均起着重要作用。由此提出假设:

H2a:供应能力对供应链敏捷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H2b:供应能力在制造能力对供应链敏捷力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三)物流服务与供应链敏捷力的关系

物流服务不仅包含实物的运输配送,还包含提货、交付产品、订货以及处理差异性的过程,是产品成为商品并顺利流通的重要保障。优质的物流服务通过功能集成提升整个产品供应链的响应能力,并能提供极致的客户体验(刘华明等,2016)。Perrault等(1974)提出的7Rs理论认为,高效的物流服务能够实现如下目标,即:为合适的客户和需求,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价格和方式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创造时间、空间和形质效用来实现产品增值,并提升整体供应链的竞争力(Perrault等,2006)。由此提出假设:

H3a:物流服务对供应链敏捷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H3b:物流服务在制造能力对供应链敏捷力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四)协调一致与供应链敏捷力的关系

在突发事件下,为快速响应难以预测的需求变化,需大力促进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相关企业之间的紧密协作,甚至是跨界合作,实现资源的快速重置与整合。供应链响应市场需求的速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整条供应链的统筹、协调与管理能力。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欧洲不同规模制造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验证了协调一致能够有效提升供应链敏捷力(Kouvelis等,2008)。面对市场需求的高动荡性,供应商和客户应进行更高层次合作,如对人、货、场集中管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目标和战略保持一致、品牌商与渠道商之间协同一致等,有助于资源的最佳配置(胡海文等,2020)。由此提出假设:

H4a:协调一致对供应链敏捷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H4b:协调一致在制造能力对供应链敏捷力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五)制造能力与供应链敏捷力的关系

市场的波动性与复杂性对制造系统提出了更多挑战。通过5个程式化模型,验证了制造商运用灵活的生产策略、先进的生产工艺有效降低了产品生产周期和投放市场时间(Kamalahmadi等,2017)。采用综合决策、分层决策两种方式,提出制造商储备安全库存、保留冗余产能和启用备选制造商等策略,有利于减少潜在风险(廖成林等,2008)。在突发事件下,面对市场需求激增,创造出可以替代的生产流程,快速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商品或者替代商品,能够有效减轻商品断供的压力。由此提出假设:

H5a:制造能力对供应链敏捷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综上,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

图 研究框架

四、数据和研究方法

(一)量表设计和数据来源

在大规模发放问卷之前,先在有限范围内进行初调查,主要以访谈方式,对问题选项设置、措辞描述等进行调整,减少问题的歧义,力求精准表达敏捷力的调查内容。调查以2020年1月至3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复工复产的企业为对象,调研问卷的发放,首先通过线下行业论坛、供应链经理人会议等形式发放243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25份;其次通过问卷星、微信朋友圈、邮件等线上形式发放3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58份。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63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83份,有效回收率为50.3%,样本调研特征见表1。

表1 调研行业及各行业数量

(二)变量测量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见表2,测量题项见表3。题项大部分来自现有研究,少量根据实际调查需要进行了修改。本研究从市场响应、供应能力、物流服务、协调一致、制造能力五个维度共25个题项进行测量。其中市场响应的测量题项来源于Aslam(2018)、万艳春(2011)等的研究;供应能力的测量则借鉴Tomlin(2006)等的量表;对物流服务的测量,直接借鉴了PERRAULT的7Rs量表;协调一致的测量题项则借鉴马士华等人的研究;对制造能力的测量参考廖成林(2008)、刘华明(2016)等学者的量表。由于涉及变量均为潜变量,采用7级Likert量表,1~7分别表示“非常不认同”到“非常认同”,如表2所示。

表2 均值、标准差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N=283)

(三)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分析从市场响应、供应能力、物流服务、协调一致、制造能力整合以及内部整合的Cronbach's α系数(见表3)介于0.774~0.926,总量表的α为0.852,所有变量的组合信度(CR)介于0.801~0.939之间,均大于0.7,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效度方面,25个题项内容主要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并根据预调研结果进行修正。结构效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基于AMOS 17.0软件计算结果显示,标准荷载均大于0.6,大部分超过0.7,AVE值均大于0.5,具有良好收敛效度。通过比较两个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和AVE,可以考察区分效度。由表3可知,各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不高于AVE的平方根,表明潜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表3 验证性因子分析及信度、效度分析结果

(四)假设检验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验证假设,对3组模型进行了测试,结果见表4。第一组模型(模型1、模型2)以市场响应为因变量,模型1包含控制变量,模型2增加了市场响应的直接作用;第二组模型(模型3、模型4、模型5、模型6)分别以供应能力、物流服务、制造能力、协调一致为因变量,测试与供应链敏捷力的直接作用;第三组模型(模型7)测试的是市场响应、供应能力、物流服务、协调一致在制造能力对供应链敏捷力影响中的二阶交互效应。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可知,模型方差膨胀因子值介于1.132~2.411之间,小于10,在接受域内,表示不存在自相关问题,且各变量的误差相互独立,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的结果见表4。

本研究使用多元层次回归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模型1以企业性质与规模作为控制变量,模型2至模型6为主效应模型,分别对应假设H1a、H2a、H3a、H4a、H5a。模型7测试的是市场响应、供应能力、物流服务、协调一致在制造能力对供应链敏捷力影响中的二阶交互效应,分别对应假设H1b、H2b、H3b、H4b。研究使用多元层次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假设检验,以各变量所含题项的平均值为变量值,为降低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本研究对各模型中涉及的交互项自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中心化变换,结果显示,所有模型中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2.411,表明无多重共线性问题,测量结果可靠。为了检验市场响应、供应能力、物流服务、协调一致的调节效应,本研究依次投入控制变量、自变量、调节变量及交互项。由表4可知,模型2的测算结果,市场响应与供应链敏捷力相关性不显著(β=-0.052),假设H1a未获得支持,说明市场响应对供应链敏捷力的正向促进作用不太明显。这是由于突发事件下,市场响应本身未能转化为一定的生产力促进供应链敏捷力,其对供应链的影响须通过中介来实现。与模型2相比,模型3的R显著提高(ΔR=0.276,ΔF=44.521,p<0.001),说明供应能力对供应链敏捷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β=0.163,p<0.001),假设H2a获得支持。此外,物流服务对供应链敏捷力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β=0.449,p<0.001),制造能力对供应链敏捷力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β=0.671,p<0.001)。由表4可知,协调一致在所有因素里最为显著(β=0.77,p<0.001),除H1a外,H2a、H3a、H4a、H55a均得到验证,因此供应链敏捷力与供应能力、制造能力、物流服务、协调一致均显著相关,而与市场响应的相关性不显著。

表4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1.132≤VIF≤2.411)

对二阶交互效应的测算,由模型7可以看出,市场响应与制造能力对供应链敏捷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市场响应在制造能力与供应链敏捷力之间起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β=0.393,p<0.05),假设H1b获得支持。这是由于随着市场响应能力的提高,对市场需求的感知与预判的准确性增强,能够为生产制造赢得更多前置时间,从而增加商品供应量,供应链敏捷力随之提升。供应能力与制造能力对供应链敏捷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β=0.472,p<0.05),说明随着原材料供应加速,提前交付生产,能够提升供应链敏捷力,假设H2b获得验证;反之,物流服务与制造能力的交互项对供应链敏捷力的作用则不显著(β=0.081,p>0.1),说明物流服务在制造能力与供应链敏捷力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假设H3b未获得支持。可能的原因是,在突发事件下,相对于有限的制造能力,物流服务出现过剩,难以产生调节效应。为了更直观地呈现协调一致对制造能力与供应链敏捷力之间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对模型7中二阶交互效应作进一步的分解。随着政府、机构等相关部门统筹协调程度的增强,包括相关的制度、政策、管理上的共同应对,制造能力对供应链敏捷力绩效起到显著促进影响(β=0.592,p<0.05),并且递增趋势非常明显。这就意味着,在突发事件下,制造能力对供应链敏捷力的正向影响会因协调一致而显著增强。由此,假设H4b获得支持。

五、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1.市场响应对供应链敏捷力影响非常小,主要是通过制造能力作为中介产生间接影响。可能的原因是市场响应获取的信息与资源并不能直接成为生产力,而是需要借助中介变量或载体(如制造商、供应商等)来进行转化,制造商在获取这些信息和资源的同时,需要将其考虑在生产制造体系里,通过调整或完善自身的制造策略与计划,才能快速达到市场需求。反之,当制造商在获取准确的市场响应信息后,假设生产线经过临时调整,仍然无法提高产能,或是新产品开发失败,则供应链敏捷力难以提升,反而会由于临时调整引发的紊乱而导致成本增加。这也验证了Chen(2008)提出的市场响应是制造系统或组织及时回应客户需求的能力。

2.与市场响应不同,供应能力对供应链敏捷力既产生正向促进作用、正向调节作用。采购与供应提供生产制造所需的物资与服务。生产物资能否准时供应,较大影响生产节拍、生产速度与效率。在突发事件下,市场需求的波动在短时间内依靠现货采购、多源采购等方式能够缓解需求紧张。但随着时间延长,库存商品出现短缺时,需要通过降低原料物资的采购提前期等方式来支持生产制造这一中介,实现对敏捷力的正向调节效应(孙新波等,2019),这也验证了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发现。

3.物流服务对供应链敏捷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其通过生产制造能力产生的正向调节作用几乎不存在。这个结论回应了前面提出的物流服务对供应链敏捷力影响作用的争议。因为在突发事件下,对现有库存商品的运输配送等活动直接影响到供应链敏捷力,可是当库存短缺时,市场需求须通过生产制造来实现,而一旦出现产能受限、商品紧缺的情况,物流服务就难以对供应链运营产生影响。

4.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协调一致对供应链敏捷力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也能通过生产制造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这个结果验证了Kouvelis(2008)、胡海文(2020)的假设。市场本身存在的动态性与复杂性对协调一致提出了较高的挑战。突发事件打乱了原有秩序,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慌,会加剧供应链的供需信息失真、信息扭曲,同时指挥信息、安全溯源信息等也会出现缺失或被隔断,这时就需要一个“权威组织”进行全局统一协调并保证各主体间的信息对称。此时企业体现出较高的遵从性,供应链敏捷力能够迅速恢复甚至得到提升,因此协调一致对供应链敏捷力具有重大意义与价值。

5.制造能力对供应链敏捷力起到的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仅次于协调一致的影响。打造出可替代的生产工艺,在不同工厂之间调整生产流程、生产能力,以及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甄选或培植可以彼此替代的加工厂,都是现代企业提升制造能力的表现。在突发事件下,只要采用合适的制造策略,如跨界合作、人机料共享等,就能够冲破生产瓶颈或克服独家工厂面临的冲击,快速制造出符合质量要求的商品或替代品。这是解决市场需求激增、提升供应链敏捷力的关键。

(二)启示

现阶段世界疫情还有诸多不确定性,贸易争端、科技竞争、大国博弈还在升级,全球供应链受阻的风险仍然较大。本文从三个角度归纳了供应链敏捷力的理论内涵,提出影响供应链敏捷力的五大要素,通过研究各要素对敏捷力的直接作用与二阶交互调节作用,进一步揭示了供应链敏捷力的作用机制,为在突发事件下稳定供应链,提供一些启示:

1.市场需求本就难以预测,突发事件更是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这时,响应时间的长短成为保证供应链敏捷力的“窗口期”。市场响应是多方主体建立在信息对称、数据真实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国内外市场经验,进行保护性信息共享和有针对性的披露,实现对市场需求准确及时的动态响应。比如,可以考虑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数据平台,对接阿里大数据、腾讯大数据、华为云等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互通降低信息不对称,有助于减少恐慌性物资囤积或供应链各环节的堆聚。

2.多源采购、与供货制造商建立联盟、直接参与二级甚至N级供应商管理等,是企业采用较多的供应策略,这也验证了王海军等提出的多源化采购是保障供应链顺畅的重要因素。此外,企业在开发新供应商时,要系统考虑地域风险,如选用全球供应商,要考虑到复杂的国际政治、法律、新贸易规则、进口关税、后续核销退税等多重因素,以及由于意外导致新供应中断可能产生的额外运输成本、人工成本、缺料成本等,前期均要进行统筹核算,再作出最优决策。

3.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交通运输可能受到相关部门的限行管制,按规定一刀切的做法往往不利于秩序的恢复。突发事件下运输配送的受阻直接导致供应链断链,需要相关应急管理部门制定具体管理措施,包括协调海关、商检、外汇、税收、金融等相关部门,进行跨省、跨区域的协同与资源互通。“一事一策”“一类一策”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进行业务流程再造,能够较好地保证物流服务的时效性。

4.在突发事件下,协调一致突出的是供应链核心企业、行业协会、部门机构等通过合作联盟,分析并判断供求关系,制定总目标,建立基于利益关系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资源共享模式,实施集中管理,能够快速实现供需平衡,并推动形成供需平衡的良性闭环(杨宽等,2020)。值得一提的是,突发事件下的供需双方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匹配需要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此时,供应链成本已经不是(或不该是)供应链管理的首要目标(刘璠等,2019)。

5.市场的瞬息变化和社会的需求波动对企业的柔性生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疫情期间,企业从按单生产(MTO)迅速转换成按库存生产(MTS),采用灵活的制造策略有效提升了产能;或者对现有部分设施设备、工艺流程进行改进改装,通过速度和量产规模快速制造出批量防疫物资。因此,企业结合自身的设备工艺,研究如何具备生产多种产品的能力、如何降低前期投入成本、如何提高生产线利用率与柔性等,应纳入企业的经营规划与发展战略。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供应供应链
美国如何“玩转”国防供应与采办
胡愈之与桂林文化供应社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供应绩效概念模型研究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产品可靠性与供应链集成优化设计研究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