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的重大论断及其理论意蕴*

2022-02-13 11:38刘同舫
理论视野 2022年10期
关键词: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发展

■刘同舫

【提 要】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立足我国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科学性的重大论断,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制定了新纲领、新任务和新战略。从进入新时代到迈上新征程,新纲领以全局性视野、战略性思维和系统性观念回答了我国在新征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根本性、原则性、方向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依托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确定了路线;从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到走中国行稳致远的必由之路,新部署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划了蓝图。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在这一意义重大的会议上,习近平深刻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指出全党要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科学性的重大论断,为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定了新纲领、新任务与新部署。这些新纲领、新任务和新部署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如何继续谋求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予以统筹规划,在整体性布局与具体性实施的张力中框定了未来发展方向。新纲领、新任务和新部署为我们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的重大论断及其理论意蕴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新形势下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聚实践智慧、凝聚理论共识。

一、新纲领:从进入新时代到迈上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明确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论断,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在新时代的十年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深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模式,使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取得了伟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继往开来、震古烁今的里程碑意义。党的十九大制定的发展纲领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1]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迈上新征程的新纲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2]这一纲领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发展阶段接续奋斗擘画了宏伟蓝图。

新纲领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性,重申了新征程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开辟的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异质性分殊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取得辉煌历史成就的关键。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没落,致使中华民族曾经的灿烂文明在历史中蒙尘,人民也在被奴役、被压迫中艰难前行。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也是中国人百余年来孜孜追求的奋斗目标。与十九大报告不同的是,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回答了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应当贯彻何种指导思想、保持何种精神状态、完成何种阶段性发展目标等方向性问题。从指导思想来看,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也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4]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精神面貌来看,要秉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奋斗姿态,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中守正创新,积极应对国内外的风险与挑战,实现中国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从阶段性发展目标来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迈上新征程后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完成的中心任务。

从进入新时代到迈上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新纲领既体现出阶段性特征,又内蕴中国共产党人的长远奋斗目标。毛泽东曾指出:“关于社会制度的主张,共产党是有现在的纲领和将来的纲领,或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两部分的。”[5]为实现《共产党宣言》中追寻的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制定了许多服务于现实的具体纲领。这些具体纲领具有浓厚的时代烙印,体现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与未来逻辑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总结过往成就与建设经验、把脉现实问题,对未来情势做出精准研判,并制定出具有高度实操性的发展规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继续推进“两步走”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近期目标的题中之义,而这一目标又是服务于更加长远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目标。我们应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饱满昂扬的精神状态致力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全局性视野、战略性思维和系统性观念出发,新纲领回答了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一系列根本性、原则性、方向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是新发展阶段具有统领性的行动纲领。践行新纲领并推动实践创新,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蕴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与胸怀天下。立足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立场,胸怀国际视野,推进从自信到自立的历史性蜕变,在守正创新、问题导向与系统观念的方法论自觉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进而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新的伟大实践。

二、新任务: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栉风沐雨,完成了第一个百年任务,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对党的中心任务的昭示,是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又一新的重大论断。

党的“中心任务”内蕴深厚的人民逻辑与发展逻辑。首先,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统领全局的引领作用。其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体是全体人民,这充分彰显了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凸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与多元主体通力合作的发展图景。最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遵循的不是苏联式的或西方的现代化发展方案,而是立足中国实际、把脉中国问题、谋划中国前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7]“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8]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根本特征与本质要求的揭示,为在新征程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理论方向与实践指南。“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9]党的“中心任务”深刻回答了谁来引领、谁来建设以及建成何种现代化国家的问题,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蓝图搭建了核心框架。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提条件,而高质量发展依托于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以及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有学者认为,“在经济学的问题域之中,存在着将‘发展’与‘增长’混同,将高质量发展当作‘高质量增长’,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视野仅仅局限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仅从客观的、量化的角度去评价高质量发展等现象”,“高质量发展的评判,是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统一,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客观上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还有人的主体评价和主体感受的提升”。[10]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倾向于从经济层面来理解“高质量发展”,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发展的命脉。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将经济增长视为国家发展的第一性层面,深刻体现了对唯物史观的理性认识,凸显了经济因素在政治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1]生存问题是人们面临的基础性、前提性问题,因而物质资料的丰富与充盈构成人们理解“高质量发展”的首要维度。“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论域要根据其历史语境予以审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可能存在差异,但对于现当代而言,经济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无疑是其他一切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发展难题。“中心任务”与“首要任务”相辅相成,二者是辨证统一的有机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经济基础的高质量发展,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也必然创造更大的机遇、搭建更好的平台、规避更多的风险,进而推动社会经济水平的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心任务”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体性特征及其历史性关照。在发展格局维度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法律以及军事等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其中,生态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进行整体性谋划,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科教、人才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一流的人民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命;完善的法治制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建立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的发展机制;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则能更好地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物质发展的同时促进精神领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创新理念强化科技战略支撑、以协调理念落实重大国家战略、以绿色理念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开放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共享理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系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12]。坚持扎实有序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在科学理念的指引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开拓创新的核心主题。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和“坚持发扬斗争精神”。[13]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与人民性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不追逐个人私利,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能够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根本政治保证,“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其实践逻辑本质上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历史之于现实和理论源于实践并回应实践问题、遵循实践规律及其所取得的实践成果,即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统一于实践逻辑,它们是对实践逻辑的历史追问和理论溯源”[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典范,是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重大历史飞跃的关键所在,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攻坚克难、无往不利。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提倡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归根结底需要人民发挥历史主动性,推动社会的全方位变革与跨越式前进。聚民心、集民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宝贵经验。从基本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这一发展过程必然会遭遇诸多风险与挑战,面对新的发展瓶颈,只有不断锐意改革,才能突破困局取得新的发展成就。“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15]坚持弘扬斗争精神,与一切分裂势力进行斗争,维护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转换,需要统筹近景目标与远景目标,全面贯彻“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自邓小平在“三步走”战略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拼搏,在20 世纪末顺利实现了总体小康的建设。总体小康的实现标志着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然迈上新的台阶,但这一时期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以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再次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得以实现,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正是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生动体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向‘定型化’的重要历史时期,是制度优势充分积聚并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历史时期。”[16]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新的“两步走”战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党的十九大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现有发展条件,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提出从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2020年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进一步明确了这一部署,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17]我们在牢牢把握“两步走”战略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必须立足当下,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做好未来五年的工作部署。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把握好近景目标和远景目标的关系,才能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基本实现物质层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探索和创立政治、文化、生态等全方位现代化的高水平发展模式,协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建构超越西方受资本逻辑操控的现代化方案,为世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三、新部署:从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到走中国行稳致远的必由之路

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既存在必然的内在规律性,又充斥着人的主观性与创造性,推动历史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中良性发展,是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内在要求。2022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18]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五个必由之路”的重要性,指出这一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的规律性认识,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行稳致远的重要保证。在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了诸多意义重大的历史性成就,确立了新的发展格局与发展战略,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但中国的巍巍巨轮仍然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种种挑战:意识形态工作依然严峻,境内外势力始终试图分裂中国,破坏“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党组织内部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与消极腐败危险依然存在;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生态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依然严峻,新发展理念的贯彻仍然需要时间……基于此,党的二十大以世界性的战略眼光与总体性的战略思维做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部署。通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业优先战略、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面节约战略以及互利共赢的外交战略,党的二十大搭建了中国行稳致远道路的整体性格局,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指导意义。“十一个战略”作为新发展阶段的顶层设计,涵盖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致力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体现了整体与部分、历史与未来协调统一的辩证法,力求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完成配套设施的建设,走中国式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既注重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重要抓手,又力求解决东西差距、城乡差距,真正做到经济发展格局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模式的瓶颈突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质性提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将人才培养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主体支撑,提升了人民的历史参与感与获得感。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人民向度既体现于现代化建设需要以全体人民的创造活动为基石,又体现于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必须由全体人民所共享。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推促生产方式更新迭代,这要求提升人民的生产能力与生产效率,而教育无疑是实现技能跃迁的必要手段。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强大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增进人民福祉。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9]通过保障少数群体与特殊群体的合理合法利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体现。此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中国作为14 亿多人口的大国,其现代化道路面临着人口众多与资源有限矛盾的重大发展难题。部分物质资源再生缓慢抑或不可再生带来的生产危机,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反思高消耗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的资源浪费甚至资源枯竭问题,在全面节约理念的倡议下实行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亟不可待。实施互利共赢的外交战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和平的外部发展环境。人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国家亦是如此。全球化带来的命运休戚与共的生存现状决定了我们不仅要解决社会内部出现的时代命题,还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全领域的,正在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20]遵循互利共赢的外交战略,有利于在人类共同价值的规约下为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获得外部支持。

“十一个战略”作为新发展阶段新纲领统领之下的具体发展策略,始终瞄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谋长远、固根本的关键性问题,对既往的发展方式进行结构性调适,有的放矢地解决了人民最关心的现实难题。“十一个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在“六个必须坚持”的方法论指导下的宏观调控与重点突破,其为我们指明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与痛点,有利于中国人民找准方向、集中力量、团结一致地进行各个击破。正如有学者指出:“发展问题应该说是一个大的系统问题,需要从发展的本质、发展的地位、发展的途径、发展的机遇、发展的主体、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环境、发展的前提和发展的支持等方面全方位认识和把握。”[21]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言,我们必须明确全面建设的本质、途径、主体、动力与环节等要素,切中全面建设的症候、找准全面建设的方向。“十一个战略”坚持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发展的“五位一体”格局,真正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全面”的深刻内涵。“全面”的发展意味着多层次、多领域、多向度的发展,忽视政治文明、绿色生态、社会民生的任何方面都不能称之为“全面”。在新发展阶段实现全面发展,意味着要补齐短板与突破瓶颈,兼顾社会进步与民生福祉,协调好个体与整体关系之间的有机统一;要充分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与实践的观点来把脉中国现实、洞察国际态势;要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复杂交织中寻找筑牢经济基础、推动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惟有如此才能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扎实稳步推进获得全面认知、制定全面的应对策略、推动全面的发展效能以及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新的时代图景为依托,高屋建瓴地庄严宣告了迈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新纲领、新任务与新部署,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新纲领、新任务与新部署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深入分析国内外局势、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剖析问题与总结经验而做出的科学论断,是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有机结合的生动体现,为解决历史性难题、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2][4][6][7][8][9][13][17][1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5页。

[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6页。

[10]邹广文、华思衡:《论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求是学刊》2022年第3期。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12]张占斌、王学凯:《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优势、难点及对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14]郭庆松:《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实践逻辑》,《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10期。

[1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16]包心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鲜明特质及其深远意义》,《科学社会主义》2020年第2期。

[18]《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人民日报》2022年3月6日。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11页。

[21]和小红:《全方位认识和把握发展问题》,《经济问题》2003年第9期。

猜你喜欢
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发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