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2-02-13 11:38田书为
理论视野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明

■田书为

【提要】在物质文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稳步前进,形成强大的意识形态引领力与高度发达的精神生产力,实现文化类型的多样性发展,凝聚起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精神要求。“两个文明”相协调有助于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抵御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侵蚀;有助于推动贯彻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度构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提供思想保障和价值引领。以“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道路,促进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弘扬中国精神,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构筑中国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凝聚中国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明互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要想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立足新阶段、适应新形势、把握新需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精神要求,厘清“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探寻以“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精神要求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2]在物质文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稳步前进,形成强大的意识形态引领力与高度发达的精神生产力,实现文化类型的多样性发展,凝聚起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根本精神要求。

(一)强大的意识形态引领力

强大的意识形态引领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核。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物质利益的精神表达,也是维护统治阶级物质利益的思想工具,决定着社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3]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在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与阶级对立,坚持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归根结底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产物,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引下的现代化模式。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是认知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本质的核心关键,强大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是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发达的精神生产力

发达的精神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前提。马克思指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4]精神生产不是个人主观任意的抽象精神活动,而是以统治阶级思想实践为基础的意识形态生产,存在于哲学、宗教、艺术等社会各个领域。[5]精神生产规定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是精神生产的表现,二者彼此统一、不可分割。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6]可见,在新时代背景下发达的精神生产力就是坚持“两个结合”推动党的理论创新能力的高度发展。立足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始终坚持“两个结合”,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的精神前提。

(三)丰富的文化类型

丰富的文化类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保障。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可以划分为不同样式类型。[7]主流文化是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有着较高程度的普遍性和抽象性;知识文化是指在人民群众文化实践基础上知识分子创造的文化,承担着继承中华文脉、发展主流文化、引领社会思潮等重要职责;大众文化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下文化产业化后供广大市民消费的文化。主流文化指引并规定着知识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与发展方向,知识文化与大众文化表达着主流文化的价值诉求与精神期盼。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主流文化,知识文化则容易脱离社会发展,大众文化则容易被资本左右。如果没有知识文化和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很难真正贴近生活、慰藉心灵、愉悦精神,很难使自身充满凝聚力与号召力。在新的发展阶段,任何文化类型,都在围绕主流文化发挥不同作用,主流文化与不同类型文化始终处于相互塑造、共同繁荣的过程中。丰富多样的文化类型能够给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精神保障。

(四)主动的精神力量

主动的精神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主动的精神力量源于具有历史超越性和时代吸引力的精神诉求与价值渴望。它一方面增强着文化自信,凝聚着道路认同,一方面引领着生产实践,激发着昂扬斗志。在认同与超越、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中,在理论与历史、事实与价值的对话中,使人们坚定不移、勠力同心,以昂扬姿态和崭新面貌不断超越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整个民族的进步积聚物质力量。随着“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的如期实现,中国迎来了新发展阶段,步入了“十四五”时期。主动精神力量的现实指向,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能够发现,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已然成为全体中国人民自觉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将激发强大的主动精神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不断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与思想保障。

二、“两个文明”相协调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能够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抵御西方文化的侵略和渗透;能够推动贯彻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度构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提供文化和价值引领。

(一)使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抵御西方的文化挑战

物质主义的膨胀和价值观念的堕落是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现代社会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9]。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空前高涨,创造出了以往所有时代不可比拟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却引发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普遍空虚与信仰体系的彻底坍塌。进入20世纪以后,这种文化问题日益严重,如霍克海默所言,“人性的堕落与社会的进步是联系在一起的”[10]。交换价值成了衡量伦理道德是否合法的唯一标尺,“旧的尊严方式并没有死亡;相反,它们并入了市场,贴上了价格标签,获得了一种作为商品的新的生命”[11],物质主义彻底主宰了人的精神世界。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化侵略,给我国文化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第一,使人们的价值诉求较为混乱。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引发了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着人们的信仰体系和文化认同,败坏了社会风气。第二,使党的意识形态领导相对弱化。人们价值诉求的混乱,必然不利于“四个自信”的培育,不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弱化党的意识形态领导。第三,降低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遭受西方的文化侵略与渗透,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自觉认同,必然导致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相对失语,面临“挨骂”的窘境,无法实现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协调发展。

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对抵御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一,能够使中华民族摆脱对西方文化的精神依附,实现精神独立,摒弃崇洋媚外的文化心态,在实践与反思中深刻体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与感召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凝聚精神力量、提供精神动力。第二,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与价值追求,认清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本质,进一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与革命性,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而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精神根基,筑牢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防线,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拓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价值标尺。第三,能够促进社会的精神生产,开拓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境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国际对话与博弈中,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高当代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逐步打破西方世界的话语垄断,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积极的文化引领

促进“两个文明”相协调,有利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物质文明的深入发展。在新发展阶段,我们遭遇一系列极为复杂的风险挑战。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加剧,国内抗疫斗争任务依然艰巨,经济发展也面临“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12]促进“两个文明”相协调,能够加强理论指引、完善顶层设计,提高党员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思想觉悟与认知水平,实现对新发展阶段的科学理解,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从而为统筹两个大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提供坚实物质保障。

促进“两个文明”相协调,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精神文明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积累,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广大群众的现实需要变得更加丰富。除了基本的物质生活,充盈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人们的重要现实追求,特别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后,这样的需求倾向变得越发明显。另外,人是二重性的存在,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灵与肉的结合,“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13]本来就是人现实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14]推动“全面发展”自然也要求个人价值诉求的充分满足与情感意志的合理张扬。促进“两个文明”相协调,能够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充盈人民的精神生活,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精神财富生产的历史实践中,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符合社会演变趋势的新文化,推动伦理道德的进步,从而为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提供坚实精神保障。

促进“两个文明”相协调,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度构建,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高度、文化深度和历史厚度。现代文明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不同文明层面有机构成。精神文明深刻影响着整个文明的基本性质、价值指向、发展理念与前进道路。有学者甚至认为:“文明之间在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重大差异显然植根于它们不同的文化之中。”[15]的确,当代西方文明内部之所以发生冲突与危机,激化矛盾与对立,没有使人类社会达到所谓“历史的最后阶段”[16]实现自由解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精神文化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内在困境。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带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道路,促进“两个文明”相协调,能够在现代文明的高度上,以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为切入,指引中华文明不同层面的统筹推进和良性互动,超越当代西方文明无法克服的系统性不足与整体性局限,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超越性,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更高境界和崭新局面,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内涵和历史意蕴。

三、以“两个文明”相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7]实现民族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不断以“两个文明”相协调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坚持中国道路,促进物质生活共同富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更是它的前提和保障。扎实推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能够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先进性,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提升人民的思想境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能够为精神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物质保障,奠定更为坚实的社会基础,从而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永葆生机活力。不同的文化类型,归根结底源于物质生产生活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扎实推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能够为文化类型的不断创新及其内涵的不断丰富,提供更多精神资源和思想动力。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够使广大人民最大限度地形成主动的精神力量,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所以,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把“蛋糕”分好。切实改善民生,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积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弘扬中国精神,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18]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积极弘扬中国精神,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任何价值观念和精神体系都不是抽象的,它必然要以具体的文化形态作为现实载体。弘扬中国精神,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首先要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加强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价值指南,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相比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样式、形态更加复杂,更能满足人们即时性、娱乐化的精神需要。不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文化产业也更容易受到资本无序扩张的负面影响。因此,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必须在市场原则的基础上,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努力实现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特别是新媒体在健全文化产业体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营造风清气正、昂扬积极的网络文化氛围。最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三)构筑中国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构筑中国价值,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切实提升公民文明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既是自然性的存在,自然法则规定着人类生产实践的基本物质界限,同时也是社会性的存在,社会、职业、家庭的伦理规范时刻影响着人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立足自然必然性,不断实现更高程度社会化、道德化与伦理化,最终与社会成为一个真正统一体的过程。所以,在新时代语境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使个体与共同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伦理纽带,实现利益互融、实践互动、精神互通,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于家庭、职业、社会等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而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具有价值论意义,更具有方法论意义。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

(四)凝聚中国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19]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使人民在文明对话与国际比较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渊源、精神魅力与价值内涵,准确认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特征、实践指向与当代意义,提振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文化志气、文化骨气、文化底气和文化勇气,能够使人民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汇聚价值共识与奋斗意志,培育出更为强大、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自觉自信地肩负起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时代使命。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力量的重要体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仅表现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意志,更表现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本身,而这必将在思维与存在、应然与实然、理论与实践的共存、互动、转化中,进一步巩固中国式现代化存在、发展与深化的社会和精神基础,使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真正意义上从观念走向现实、从价值走向事实,不断拓宽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道路。

(五)加强文明互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强文明互鉴,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构建带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东西方文明、文化的沟通、对话、博弈与冲突,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要想行稳致远,必须在这一复杂的世界历史文化图景之下,从精神文化层面彰显出比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更加深刻的时代先进性,适应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经济与政治地位不断提升的现实需要,积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目前,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念仍旧在国际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依托于系统化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并已基本实现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化。要想使中国式现代化经得起历史检验和时代挑战,我们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在东西方文明的互鉴中,彰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魅力与思想感召力。

注释

[1][2][3][6][8][12][17][1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页;第22~23页;第43页;第17页;第21页;第26页;第27~28页;第44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5]参见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1~73页。

[7]邹广文等:《中国当代语境下的文化矛盾与文化走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38页。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10]【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1944/1947)第3页。

[11]【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徐大建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43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页。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90页。

[15]【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16]【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413页。

[19]《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0年合订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12页。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对不文明说“不”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文明歌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