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媒体到融媒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路径研究

2022-02-13 21:07徐明权张艳芳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45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徐明权 张艳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 266580)

随着近年来网络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其样态已由传统的简单连接化的全媒体转变为深度嵌入式的融媒体形式。这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当前新闻传播格局和网络文化生态,而且也给身处教育引导青年前沿阵地的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对新形势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为明确、更高的要求[1]。因此,如何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题。

一、从全媒体到融媒体的概念转化与实践发展

1.全媒体的概念提出与核心内涵

2006年,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报业全媒体”战略的提出,成为全媒体概念正式走入新媒体视野的肇始。在随后的诸多研究和实践中,全媒体被赋予了更多的实际含义,用以探讨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新闻生产的采编与传播流程再造等实际问题。全媒体的基本思想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传播形态的转变,由传统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图文、视频、网络通信等多种传播媒介共同发挥作用;二是报道体系的转变,传统新媒体主要是单一平台、单一落点的传播,全媒体更加注重媒体平台矩阵的组合,形成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格局。从实践层面来看,全媒体所追求的是使用的技术手段最全面、运用的媒介载体最丰富、受众传播的范围最广泛[2]。但这种媒体方式注重的只是将一次采集的新闻素材或思政元素,进行多次内容加工,而产生的不同表达方式的简单堆积,并未在价值层面有过多提升。一方面,对于媒体价值输出端来说,自身的作品增值并未得到充分体现,获得感降低;另一方面,对于价值接收端而言,其对内容的多样化、深度化的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满足,进而催生了媒体样态的更新迭代。

2.融媒体的理念进阶与实践更新

全媒体传播形式主要着眼于传播手段丰富全面,融媒体则更加注重各传播手段和媒介之间的融会贯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强调,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主流媒体。自此以后,国内网络空间的融媒体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主流媒体先后进行融媒体改革,如光明日报创建“融媒体中心”、人民日报上线“中央厨房”。各级各类新闻主体也聚拢各方面资源,形成了作用区间范围内的样态丰富的新兴融媒体矩阵,形成了融合发展合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生态的纵深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作用发挥空间逐渐被压缩,抖音、B站、快手、微信等新型网络新媒体平台逐渐更新,其快速的信息整合和传播能力极大地冲击了价值输出端和接收端。这种形势上的快速演进,对价值输出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采编团队需要具备快速信息整合、形式创新、需求对接、多方发布的能力,以此才能适应市场化“快消”媒体受众面的广泛需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夺话语权和舆论阵地。其变化也作用在价值接收端,内容质量提升、产品样态丰富,以及运用新技术等实现个性化算法推送,直接让受众群体沉浸在高黏度媒体环境中,这使得传统主流媒体在市场化运行中阵地空间被压缩,受众群体则更容易根据个人喜好和精准推送进行价值输入,这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了巨大挑战。

二、融媒体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挑战

1.融媒体视阈下青年网络行为特点及思想状态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青年与网络有着天然的联系,“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成为当代青年最鲜明的特征。青年与网络中的各个主体紧密结合、深入互动,共同形塑着网络文明的形态,在构建数字文明样貌的同时,也受到网络文明的影响。可以说,网络融媒体已高度地融入青年的成长过程,并伴随他们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娱乐和社会交往的各个环节,对塑造青年群体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都起着重大影响作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突破10亿,其中,10—39岁的青年网民占网民总体的50.0%,超过10类互联网应用的用户规模在5亿以上,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6.9个小时,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应用渗透最强的数字社会,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的广泛渗透构建起数字社会的新形态:8.88亿人看短视频、6.38亿人看直播,短视频、直播等正在成为青年新的生活方式。在融媒体传播方式的综合影响下,青年文化主要的建构、展演空间已经转移到互联网上,青年网络文化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了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同义词。虚拟空间给了青年文化更为广阔的生长天地,年轻人在此依托技术优势,打造出了别具特色的文化和价值观。而青年在融媒体环境中生活方式全面信息化的同时,也表现出存在抵御网上错误思潮的意识和能力较弱的情况,特别是出现青年政治参与热情总体上升,常被称为“键政一族”,但对传统的政治参与主渠道认可度不高这样的矛盾现象。因此,融媒体环境中,青年网络行为特点及思想状态值得被重点关注和研究。

2.传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和挑战

近年来,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新媒体建设为重要抓手,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和成效,以高校为运营主体的新媒体平台数量大大增加,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不断丰富,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但面对融媒体发展的迅猛态势和青年网络行为特点及思想状态的快速转变,传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以下两个层面的挑战。

一是交互性不足,没有处理好教育主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客体(大学生)的关系。交互性主要体现在主客体双方交流的内容和渠道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对各类思政报告、通知、文件等内容进行简单的、垂向的传达和通知,对于每天浸润在丰富的融媒体虚拟世界中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较为枯燥乏味的,且不易接受。这体现了在融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较好地处理思政教育内容与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偏好性需求之间的关系[3]。另一方面,传统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灌输式”的方式,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融媒体可移动、针对性、多元化的特点。这直接导致主客体之间的主动、被动格局没有被根本性地打破,与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观念存在一定偏差。

二是融合度不够,没有全面打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媒体要素、机制、格局。目前,在一所大学的舆论生态中,“一盘棋”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并没有真正形成,仍然存在各自为战、“小生态系统”影响“一小撮人”的情况。首先,体现在青年长期聚集的抖音、B站、快手等平台,高校思政要素没有主动占领,一定程度上只注重原有层面上的微信、QQ等渠道输出;其次,校院两级的联动性不够,校级各教育主体部门之间协同性不够,没有有效形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统一话语体系的一致输出,缺乏针对学生特点的精准分析、分类推送。这种情况一定程度削减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流舆论场的把控能力和影响力。

三、融媒体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路径

1.理念革新,探索互动式网络思政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质上是将主流意识形态向客体进行教育灌输的过程,使客体逐渐认同所传输的主流价值,并以此改变其思想和行动。具体到高校范畴,体现在“高等院校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素养和心理素质,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4]。这是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运用网络新媒体的形式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媒介、手段和方法,二者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相辅相成。因此,在网络新媒体方式发生重要改变的同时,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必须跟进革新。

其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关系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教育主体已经从形式上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台改变为后台出镜,通过人格魅力、现场氛围感染等形式开展的主体教育已经不再适用融媒体平台。与之对应的是,新兴的短视频、图文等融媒体产品。这些扁平化的思政产品,没有主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感,而是由客体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自由选择。这种主客体间的平等性需要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前置到开展相关工作的顶层设计中。二是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有效沟通渠道。基于平等价值理念下的沟通,需要处理好输出与输入、灌输与引导、显性与隐性等多重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实践路径即是沟通观念的转变。融媒体传播的及时性、交互性、针对性,让即时沟通、有效沟通的成本极大降低,效率极大提高。这种基于多渠道了解、一体化输出的格局和从被动接受、单向灌输转变为动能灌输与双向互动的沟通理念转变,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全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弊端。

2.机制更新,构建深度化网络思政育人矩阵

高校大学生群体存在空间单一化、虚拟存在空间多元化的特点,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网上各新媒体平台之间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态,需要构建深度化网络思政育人机制和矩阵,在高校学生所处的融媒体环境建立综合性网络社区,避免大学生在多端新媒体平台之间“跳跃式”响应。

构建深度化网络思政育人矩阵,相较于全媒体传播方式,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形式上“溶”。改变多部门、多平台、单一化工作模式,不应仅局限于各种形态媒介和新媒体平台的简单汇聚,而是实行“集团化”“舰队式”编制,把原有的媒介之间的边界由清晰变得模糊,并制定相关匹配的体制机制,确保编制内部的高效运转,实行跨平台、跨部门合作策划、制作、推出思政产品。这样可以在形式上、空间上对高校大学生形成有效覆盖,既避免各平台阵地之间有失偏颇,存在教育漏洞,也可以提高阵地声势,壮大主流舆论。二是队伍上“融”。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高校、企业、政府等多作用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将运用融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为系统工程、合力工程,在校内校外、校内各部门之间形成思想共识、统一认识、资源聚合、口径一致的效应;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真正把大学生互联网时代“原住民”的定位和本能激活出来,善于运用大学生自己的思维、语言、方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要组建网络教育工作队伍,包括网络研究队伍、网络建设队伍、网络安全队伍等,安排政治素质过硬、个人能力突出的青年教师作为指导老师,通过选拔、招募思维活跃、勤奋踏实、思想端正的学生,积极培养、吸纳技术特长人才,组建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人员梯队,以班级、年级、学院三层体系搭建网络宣传员、网络评论员、网络文明志愿者架构,有效整合优秀青年学生力量,并针对网络建设人才、网络管理人才、网络文化人才强化分类指导。

3.内容创新,形成产品化网络思政工作载体

丰富、生动、有价值的融媒体传播内容,既是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和有效载体,也是相较于全媒体传播方式的独特优势。互联网发展瞬息万变,要想在激烈的阵地竞争中把握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就必须依托内容创新这一“供给侧”改革实现网络思政工作的增长点。以共青团中央融媒体矩阵为例,2014年,团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共青团要“积极进军网络新媒体”,依托实施产品化战略,其已成为网络舆论场上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知晓度的IP的主要原因是,在青年人聚集的主要网络平台比如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都有团中央的官方声音和青年喜闻乐见的网络思政产品,从而形成了巨大的网络思政聚合力。再如,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别笑我是思修课”微信公众号,运行以来推出的一系列融媒体产品,在引领主流思想舆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受到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追捧。所以,以产品化为依托,创作定位清晰、青年学生需求明确的融媒体产品是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大学生群体深受网络文明发展成果的影响,也正在成为网络文明的塑造者,结合媒体传播形式的转变,从理念、机制、内容等维度进行升级革新,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优化探索十分必要。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