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美学分析

2022-02-13 04:43艾淑勤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3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隐喻

艾淑勤

在英美文学中,隐喻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修辞格,能使文学创作者的创作风格与思维特征得到真实体现。英美文学作品中融入隐喻这种修辞格,使作品的感情色彩得到有效渲染,进一步体现作品的主体风格,突出语言艺术,逐步形成别具匠心的文体特征,使作品的美感与艺术感得到有效提升。不仅如此,隐喻更加追求语言艺术中的审美,属于美学范畴。因此,在研究英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时,着重加强隐喻的探讨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对英美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美学展开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士提供参考。

一、关于隐喻的内涵分析

隐喻属于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将其应用在文学作品中,可以使作品中意犹未尽的潜台词展现得淋漓尽致。就事实来看,隐喻是一种普遍、常态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往往也会大量使用隐喻。美国著名修辞学家艾沃·阿姆斯特朗·理查兹曾提起“我们在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会出现一个隐喻”。众所周知,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其语言、行为都是受到意识指令来完成的。在运用时,隐喻同样也需要被建立在某个实物中,以便更真实地表达情感,且更加直观形象。当然,有学者认为,隐喻可以视为通过某一种事物对其他事物进行暗示。因此,从该方面而言,隐喻是生活中比较寻常的艺术形式,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作为出现载体,将相对抽象的事物从类比事物的真实面目中准确剥离并真实体现出来。正因如此,隐喻往往由喻体和本体两种形式组成,并且这两种形式在原貌与本质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当存在相同之处时,将无法真正成为隐喻。

对于隐喻来说,尽管本体、喻体二者之间存在不同之处,但这并不代表着二者毫无关联,同样要具备独特的相同点,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隐喻应有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隐喻的使用,文学作品中的本体更加具象化,当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更深入地感受作品中的情感,而喻体则相对较为抽象。隐喻属于一种修辞方法,主要通过类比、同质异词等方式进行含义转化,使作者的创作风格、情感色彩更加显著,便于读者理解。对于现代文学作品来说,隐喻不再局限于语言现象中,更多的是将词语作为焦点,在特殊的既定语言情境中,对人们的思想认知进行有效引导。隐喻被适当地应用在文学作品中,可以有效地优化作品中的语言效果,深度挖掘作品中的艺术元素,使作品中的艺术风格、文体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枯燥、抽象的文学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鲜活。此外,隐喻能使作品中的背景、人物、事件等有效衔接,既能营造良好的文学艺术语境,也能激发读者扩散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使作品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整体说服力随之得到极大提升。

二、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应用分析

英美文学作品有多种形式,经过时间的沉淀,已经逐渐走向多流派、多样化,因此在审美传统与文化气质方面有着颇多共同特征,其中的隐喻也十分常见。通过深度解读文学作品后发现,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都蕴含大量的隐喻,使作品更具有吸引力,博取广大读者的眼球。具体来讲,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以“文化”为渗透载体。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含有的不同文化含义彼此之间起到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作用,被公认为文学作品中的灵魂之处,也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历程,无论何种文化类别的文学作品,几乎都能查看到隐喻的痕迹,这也意味着隐喻在文化中可以将社会现实准确地折射出来。将隐喻运用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能够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进而在阅读期间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起到良好的思想引导作用,同时能使读者更好地约束自身的阅读行为,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中的含义。

以美国20世纪的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名诗《修墙》为例,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加入大量的隐喻,使作品中的事物变得更加具体化,道理更加深刻。作者将生活常见物“墙”作为作品本体,通过对无形的“墙”进行映射,进而对作品中所蕴含的抽象哲理作出具体阐述,使读者的阅读思路更加清晰、明朗,整体阅读体验感受更佳。在隐喻的带领下进行文学作品赏析,能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艺术形式,以本体为基础开展艺术联想,促使读者深刻地意识到加强交流的重要性,避免出现“无形的墙”,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二,隐喻与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关系。在隐喻的形成过程中,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促进隐喻形成的一大要素,而隐喻也是文化构成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在以往的隐喻、文化调研活动中,许多语言学者提出,在众多文化模式中,普遍存在隐喻本身的痕迹,从某种程度来看,隐喻不但是文化模式中的一种折射,而且是其中的一面镜子。文化模式中蕴含一种独特的文化概念理解方式,它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指引、督促人们形成正确的文学思想观念,有效地纠正他们的偏激思想。隐喻的自身发展,并不完全依托在自身性的力量支撑中,更多是来自“域外”的支撑与辅助,从某种形式上推动了自身的“生产”价值,而对于此种“域外”助力形式,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与文化世界的摩擦与冲突。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蔚然成风时,隐喻成为广大学者的重点研究课题,他们开始尝试从认知角度入手,对隐喻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在此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起两位作出杰出贡献的著名学者,即乔治·莱考夫和约翰逊,他们曾深刻地揭示过隐喻的认知作用。在他们看来,隐喻的本质便是在于一种相互转译的结构,通过转译的方式,达到对某件事物的深刻理解的目的。从本质层面来看,隐喻本身属于一种具有显著的“认知性”的机制,往往覆盖至两个领域(具體的和需要被解释的抽象的事物),而隐喻的存在价值,就是拉近这两个领域的距离,实现有效沟通。

三、从众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分析隐喻的美学价值

(一)《金色笔记》中的美学价值

正如本文上述提到的,隐喻的涉及领域比较广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中时常存在。“凝练”“含蓄”是它的主要特点,将其与作者精湛的语言表达方式有机结合,可以使作品本身的创作内涵更加凸显。特别是英美文学作品,由于长期受到背景因素的影响,会使社会背景的独特性得以全面呈现,使整个作品更加具有凝练性、含蓄性。

以当代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为例,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在20世纪50年代,作者利用自己精湛的语言表达方式,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动荡不安的世界现状和人们四分五裂的精神风貌。作者将隐喻灵活运用在该文本创作过程中,使其整体美学价值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隐喻手法的应用下,作者的语言特征和真实意愿得以准确表达,将更多创作情感融入其中,向读者输送更多的情感内涵信号,促使其正确领会其中存在的主题思想与内涵,整个赏析过程十分愉悦。在《金色笔记》中,许多表面看似并无过多关联的事物,在实际中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例如,作品中提起人物特点、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等多种重点要素,通过一种特殊的关联性在前后文中明确提出,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在阅读作品期间,读者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适当拓展阅读空间,对作品中所讲述的事物、人物进行联想,得到全新的阅读体验,进而充分调动自身的阅读积极性,实现整体性的提升。这将为优秀作品的创作提供更多思路。

第二,合理运用隐喻,能够极大程度地提升作品的整体可读性,增强其本身的审美价值。作品将传统修辞方法中相对独立的内容通过隐喻的手法进行融合运用,保持密切關联,把全新的朦胧的美感带给读者,可读性因此快速提升。隐喻的灵活运用,并不会对作品本身的情感表达带来影响,相反还会使其主题性更加凸显,使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加清晰、明朗,便于读者更好理解,同时在保证独特价值的真实体现的基础上,保留作品原本最简单、直白的叙述方式。查理和玛丽恩是《金色笔记》中的主要人物,在叙述他们的婚姻关系时,作者往往从生活角度入手,对其日常生活场景进行叙述;立足于实际,通过最直白、简单的方式进行整体概括,使原本错综复杂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深化,逐步折射出一种独特的、形象的表达能力,使作品内涵得到优化与完善。就事实来看,作者采用此种避重就轻的方式,将作品通过放松、愉快的形式表达出来,适当地减少婚姻中严肃部分的存在感,使作品的整体效果大大提升。

(二)《都柏林人》中的隐喻意象

《都柏林人》是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代表作,被公认为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在该作品中的《母亲》《公寓》《伊芙琳》三篇故事中,乔伊斯的女性意识初露端倪。作品围绕三位女性展开,即《母亲》中的卡尼太太、《公寓》中的穆尼太太和《伊芙琳》中的“未婚女子”伊芙琳。作品主要讲述了她们勇于突破传统习俗的局限性,真实体现自我价值,让读者切实感受到女性反抗男性霸权的真实景象。通过阅读该作品后能够发现,作品中的三位女性各有风格,其中的“未婚女子”伊芙琳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她遇事沉着冷静、淡定从容、敢作敢为,颇有一番男子气概。作品开始,三位女性正处于社会矛盾的旋涡之中,从最初的“瘫痪”走向“顿悟”,最后从“顿悟”走向“抗争”,尽管在抗争中溃退,但这不意味着她们的退缩,她们是反抗男权社会的勇士,也是勇于追求女人独立地位的倡导者。在该作品中,到处隐喻着男女双方之间一种不可抗拒的对立状态,他们之间无声的较量被真实体现。作者尝试以女性意象角度,表达女性对当时社会的传统观念与宗教礼仪的不满与抵抗,试图摆脱传统模式的影响和束缚,竭尽全力对男权话语中心权作出抵抗,以此来满足维护自身利益的强烈意愿。

(三)《修墙》中的隐喻手法

《修墙》中最显著的特点便是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作者利用最简单的事物和语言,使原本抽象的概念与思想更加通俗易懂,虽然语言风格通俗且朴实,却含有意味深长的哲理。在《修墙》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交流,而并不应该建立一种无形的隔阂。作者利用大量的隐喻修辞方法,暗示自身所要表达的深刻哲理。从宏观角度来看,本篇诗文以生活小事“修墙”为主体,看似简单但背后蕴含着极为丰富又深刻的道理。根据字面意思分析,作者围绕一堵石墙展开研究,在长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下,石墙出现倒塌现象,两个邻居选择在每年春天按照约定进行墙体修补。但就实际角度来看,作者巧妙运用隐喻修辞法,带领我们感受了概念领域的折射过程。具体来讲,是从我们比较常见、熟悉的“墙体”概念域,折射到不太熟悉甚至陌生的抽象概念域中,切实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作者通过一堵无形的墙,揭露了美国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许多人感到难以相互交流。

总而言之,隐喻是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被广泛应用在英美文学作品创作中,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文学风格,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整体可读性。同时,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由于隐喻的逐步引导,我们能详细地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人物情感,切实地感受作品中的语言美、情感美、价值美。因此,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应着重加强对隐喻这一表达方式的关注度,以此为突破口,走入文学世界,深刻地感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无限美感。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作品隐喻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