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文化的内涵特质与时代传承

2022-02-14 08:50陈雨璇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淮河文化

陈雨璇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在地域历史中,文化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淮河文化是流域的历史和文化,研究流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毋庸置疑的。衡诸地区史、流域史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淮河地区的文化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淮河文化的研究,一方面,要适当地采取长、中、短时期的研究战略,从文化的各个阶段、特征、文化因变、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并在区域文化分区和文化分区的基础上,通过整体、综合、分区、专题、区域对比等多种研究方法,推动淮河文化的深入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研究范围,采取综合、交叉研究的方式,以提升淮河文化的研究水平。

一、淮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广泛、影响深远”来描述淮河文化是毫不夸张的。淮河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片区域比较封闭,很容易沟通,没有任何障碍,只有一条河流,是一片比较完整的文化系统。高蒙河先生认为,淮河地区地势偏西、东北偏高,是古代文明最理想的发祥地。从史前至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来源[1]。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曾说过,淮河文化的起源、特征和发展的路径,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淮河地区有着悠久的人类开发历史,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陆续发现了一批旧石器时代的遗迹,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淮河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发现了更广泛、更集中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遗址。南召猿人遗迹是中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为人类起源、分布、发展、古气候变迁、中原第四纪地质、生物等方面的新材料和基础。

在2005年的双墩遗址与双墩文化学术讨论会上,专家提出,中国古代文字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在双墩出土了600余种不同的篆刻符号。双墩刻划符号虽然是刻划符号,但其内容之丰富与复杂程度,却是世界考古史上少有的。这些符号对于研究中华文化的起源以及中国汉字的起源有重要的作用。

东夷是淮河土著,织造的织物纹理细,密度高;冶铜术,原始历法,以及最早的骨刻文字。东夷各部落以原始农耕为基础,发展了家禽养殖业和酿酒工业。东夷各部落在龙山时代就已步入了阶级社会,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开端。且东夷是第一个发明了弓箭。陆勤毅认为,淮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苏北花厅地区是南北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具有多重特色的文化区域,这充分说明了在史前时代,这里是一个南北文化交流的平台。花厅墓出土的新材料,在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兴趣。并由此探寻中国的国家制度。徐坚认为,发掘出的大量实物资料表明,海岱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史前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淮河地区的多元文化融合,中原文化的影响最大。曹操与其继承者把大批中原人从南方迁往两淮,以补充其驻军。与此同时,日益繁荣、稳定的两淮,也从中原及其他地方带来了大批的难民。移民与流民的进入,不可避免地或无意识地导致了不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2]。西晋以后,鲜卑人等少数人在中原称霸,中原人大量向南迁移,使之成为中原人南迁的首选之地。两准又一次成了中原文化的集散地。汴河是唐代和宋代的重要交通要冲,同时,也是南北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在女真人统治中原之后,南宋和金朝的边界就是淮河,这也是中原和东北文化融合的地方。朱元璋在明朝初期设立了凤阳府邸,将苏南、山东、山西、江西等地的大量人口转移到凤阳,使两淮重新成为不同的文化交融之地。

二、淮河文化的内涵

1.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区域亚文化

文化除了有形和无形的,还有主体文化和次文化的区别。与主体文化相比,亚文化通常是一种特定的或只被一小部分人所接受的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系统中,淮河文化是地域亚文化的一个分支。由于地域的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范围和深度也不同。

淮河文化的划分以流域为主。淮河从河南省桐柏山主峰开始,长达1 000多公里,向东流过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个省份,并在三江营汇入长江。淮河两侧的文化,以及淮河附近的所有地区,都被称为淮河文化。淮河流域幅员辽阔,又是华夏的“天中之地”,与其他地方的文明融合在一起。其中包含了商周时期的东夷文化,淮河沿岸的老庄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两汉、北宋以后的中原文化,明清时期的淮扬文化[3]。淮河文化是以淮河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以楚、明文化为基础,与中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地域文化。

2.淮河流域的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

淮河文化是淮河地区劳动人民所创造,是其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所产生的各种文明成果的总和。如果把文化区域划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则其结构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由人类创造、加工的各类物品所形成的一种物质文化层面。这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产物的总和,可以说,是“知识的物化”,是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石。二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实践而形成的不同的社会组织与准则[3]。这一层次的文化成果的特性和发展程度,归根到底是受人与自然的特殊关系所支配,与自然的关系是间接的;三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行为文化,是由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特别是在社交活动中形成的。它是一种以民俗、民俗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和地方特征。

如果按照以上的结构进行相应地分析,就可以毫无疑问地认为,淮河文化发源于淮河地区。从考古的角度来看,淮河地区的历史文化遗迹多达100余处。出土的文物充分说明,淮河地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农业和畜牧业的文明。同时,由于陶器的大量应用,加上文字的出现,更表明在上古时期,淮人已产生了较高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在建筑和遗迹上,第一,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庙、孟子墓、孟庙、孟宅等,是淮河地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孔子的故乡山东鲁城(曲阜)的一些文献;第三,古代淮人在民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民族和习俗。淮河在几千年的演变中孕育出了无数的神话故事,而民间文化则是淮河历史上的盛衰和发展过程。河南淮阳伏羲墓,为纪念伏羲天皇的丰功伟绩而修建。大禹相传为河南登封人,禹与其父亲鲧一起治理洪水,在淮河地区广为流传。汉武帝(高祖)刘邦下令在禹山顶修建了一座宫殿,让子孙后代铭记其治水之功。另外,降伏巫支祁、秦始皇定鼎、水漫泗州、小白龙寻母等,故事本身都带有十分浓厚的地方特征。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学派都是在淮河地区建立的,如孔子故里、鲁国文化重镇鲁城,孔子在此开创了儒家思想,同时也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此外,“建安七子”大都生于淮河地区,其名著在当时广泛传播,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特殊价值观和审美趣味。因此,从淮河地区的人们所创造的文化来看,中华民族的大量优质文化资源都起源于淮河地区,淮河地区是中华文化兴起的重要地区之一[4]。

3.淮河文化具备奋进有为的主体精神

在中国的整个文化系统中,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基本精神是相同的,但因地域、地域特点的不同,其主体内涵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与黄河文化的淳朴豪迈、东北黑土文化的厚重不同,淮河文化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淮河地区人民的积极抗争、奋发向上的精神。淮河是我国古代渔米之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农耕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众所周知,淮河流域历史上黄河频繁南侵,加上连年的战乱和自身的旱涝灾害,使其整体上处于一种落后的状态。正是这样的生存状态,激起了淮人的抗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使淮河文化具有积极抗争、不断奋进的精神品质。

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就是“刚劲”,淮河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奋进、有为的特质。人类要发展,文明进步,必须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有所作为。“有为”精神还需要不断地寻求变化和发展,准河文化的这种奋进、有为的精神内核,也从其治政的历程中也可以看出。淮河流域人民长期与洪水抗争,治理淮河的历史既是淮河人民抗击淮河洪水的历史,也代表了淮河流域的人们积极进取,不断奋进的奋斗史[5]。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演进,统治者和劳动人民通过对淮河的治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新中国建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淮河治理工作的重视,使淮人的奋发图强、淮河文化的进取精神得以传承和广泛传播。

三、淮河文化的主要特征与传承发展

1.具备南北区域文化的过渡性与兼容性

在地理上,以秦岭和淮河为界,中国传统的地理环境分为南北两部分,淮河是黄河和长江的交界处。因为淮河的特殊地理环境,北方多平原,南方多丘陵。淮河文化在文化上也处于黄河和长江文化的夹缝中,两者相辅相成。差异表现在:农业生产模式上,北方旱粮多,南方水稻多;在饮食习惯上,北方多面食南方多米食,北方好酒,南方喜茶;交通工具以南北交通为主,方言分区以南蛮、北倚为主。这一文化的投射,在地域上表现出北方人的豪迈和南方人的温柔,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淮河文化的独特适应性,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其兼容性在特定的文化形式中也表现得十分显著,例如,楚郢都寿春出土的青铜器,显然是吸取了吴越地区的先进铸造技术,才能使青铜发展到战国时代的巅峰。位于怀远的“方言岛”,由于江淮方言与中原官话的渗透,形成了“融合”的“活化石”;中原花鼓戏从淮河上游传至怀远县,形成了一种“东方芭蕾”“凤阳”双条鼓,是淮河中游民间美术向江淮过渡的一种艺术形态;在苏、鲁、豫、皖三省交界处的泗州戏,就是淮河地区泗州地区流传下来的“拉魂腔”。

2.淮河在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淮河的水流对淮河的历史和文化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改变。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资源的匮乏和人口的流动,淮河文化发生了变化;淮河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对其文化的影响也很大。总体上讲,物质文化在非物质文化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变化的速度比非物质文化更快。淮河对淮河的文化变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淮河的水利建设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其他大江相比,淮河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率较高,并且自然问题所带给文化的影响也十分的显著,相对于其他的河流来说淮河的文化变迁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在长期的治水过程中,淮河形成了大量的史书。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对淮河的管理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不仅仅是在资金方面还是在政策方面都对淮河的自然问题管理提供了支持,鼓励优秀的人才来到淮河流域,发挥自己的才能解决淮河问题,促进淮河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促进淮河地区实现更好的发展,为当地人民谋取更多福利。

第二,淮河是淮河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淮河主干支流水系纵横交错,贯通中原,向东入海,贯通中国的南北。淮河是农耕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流域地区的交通、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古城的兴起、衰落和变迁,都与淮河水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隋炀帝在淮河开凿了南北运河之后,通济渠贯通了长江、淮河和黄河三大水系,运河上也曾有过不少鼎盛时期的大都市。北宋都城汴梁(开封),是“大贾”汇聚之地,既是北宋的政治重镇,又是全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铁塔、相国寺,都在此。画家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以开封为背景,描绘了当时京城的繁华[6]。扬州,淮右都城,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不但为历代皇帝、文人墨客所钟爱,也为阿拉伯、伊朗、印度、日本等国家的商人所钟爱。淮河对流域文化的产生和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的相继产生,都是通过淮河传播、融合的,因此,淮河地区的文化传播主要通过河流传播。

3.求稳的农业文化心态

农业文化心理是指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转的农业,而不是在其物态成分中形成其他工业的产物。这种精神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以农耕为主的。对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人而言,大部分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都是从农事的安排中衍生出来的;而另一些国家的节庆则是起源于宗教。因此,这种传统的文化观念与文化气氛,蕴育着古代的重农观念,并不断得到强化一一重农而尚农、重实际而重想象力,这一社会现实及务实精神,从此逐渐演变出流域内人民一种安土乐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在民间风俗上,淮河北部很多地方把“小年”的时间都提前到了腊月二十三。

4.淮河文化的传承路径

淮南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利用地方科研机构的力量,通过专题研究,组织各种学术讨论会,充分发掘淮河文化的内涵。

在传承方式上,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把淮河文化与地方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融入淮南有关部门的“五个美丽淮南”建设;二是结合地方旅游发展,充分利用淮河文化的特点,把文化、风景、传统、科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三是利用新媒介进行文化传承,以动画、微视频、电视剧等形式把淮河文化的文化呈现在淮河文化的区域之外,发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淮河文化是淮河地区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地域文化。淮河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奋发有为”精神品质;淮河对它的文化传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安贫求稳”的农耕文化心理;政治、文化生态的尊君尚官。

猜你喜欢
淮河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谁远谁近?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淮河防总检查组赴江苏省开展汛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