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现代中美文学创作研究

2022-02-14 08:50叶育春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凯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

叶育春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西方“舶来品”“舶来文化”对我国文化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且在文学艺术领域,如在文学作品、电影电视中表现尤为突出,这种局面不利于我国青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培养[1]。在由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的历史浪潮中,不可否认中国文学的发展与西方文学的输入密切相关,尤其体现在表达手法、价值理念、创作风格等方面。国人在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还应为“中国梦”的实现树立信心。而文化自信的培养体现在文学作品领域时,需要剖析中西方文学创作本源。

一、文化自信的时代内涵

从文学艺术领域而言,文化自信主要表现在对于本民族文学作品的自信。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或理想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2]。其中蕴藏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在今天仍具有很高的适用价值,这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理由。虽然现代中国文学创作受西方影响颇深,但仍不能取代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

二、现代中美文学创作的对比

(一)现代美国文学创作

文学起源于生活,美国的文学发展历史是最好的证明。1776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先后经历了民族独立、西部扩张、南北内战的动荡岁月,并且最终成为世界强国。然而在文学艺术领域,由于其历史的局限性仍带有强烈的欧洲文学气息,美国作家逐渐认识到文学发展的弊端,开始进行文学领域“美国梦”的探索,其中的杰出代表是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的华盛顿·欧文,虽然其作品仍带有欧洲文学痕迹,但仍带来了美国文学界的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文学出现新的发展势头,国内文学呈多极化方向发展,现代文学风格多样,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怯懦的十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非虚构小说”、犹太人文学、黑人文学、南方作家、纽约作家、个性化的诗歌、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派、理论与批评等[3]。现代美国文学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风格为主,作品反映美国的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的畸形现象,代表人物主要有阿瑟﹒米勒、海勒、阿尔比、鲍德温等。其中,“个性化的诗歌”就出现垮掉派、黑山派、纽约派、具体派、自白派、新超六大派别。整体来说,现代美国文学对于个人主义、“反英雄梦”、解放天性的呼吁十分强烈,对于心理描写入木三分。

(二)现代中国文学创作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侵入中国后西方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使得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表现在文学领域即催生了中国现代文学。近代中国文学家积极向美国现代文学学习,衍生出一些传播先进社会理念、表达强烈爱国情感的文学流派。近代中国文学创作受美国浪漫主义影响,主要体现在新诗以及现代小说方面,其中,惠特曼、爱伦·坡等人就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休·伦敦则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也是对我国现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诗人、作家。惠特曼是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主要是赞颂劳动、平等、博爱、人性与自然,反映出美国当时的时代特点,表达了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思想情感,传递了对发展中的美国社会的赞美之情。惠特曼的诗歌特点鲜明,语言方面追求形象生动、通俗流畅,写作手法上叠句被广泛使用,给读者以震撼,自由体的诗歌形式便是其杰出贡献。郭沫若、艾青、冯至、何其芳、田汉等人的诗歌都带有强烈的“惠特曼”色彩,其中田汉的《平民诗人惠特曼的百年祭》更是对于惠特曼生平以及博爱精神的时代颂歌[4]。休·伦敦是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者,代表作品《野性的呼唤》表达出对于19世纪美国社会底层贫苦人民的同情,对于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懑,这与中国现实情况相符合,其作品也因此在中国广为流传。除了诗歌、小说方面之外,近现代中国的戏剧作品、文学批评作品也受美国文学内容及形式的影响。

1949—1976年期间,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形式主要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作品表达对于社会主义的赞美,人民劳动的歌颂,“样板戏”是主要的艺术形式。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以及社会的帮助下,中国文学又焕发了新的活力,西方的文艺思潮重新影响着我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我国现当代文学不断基于本国现实吸取西方优秀的文学创作方式。现代文学可以大致分为通俗、寻根以及纪实等文学流派,在作品呈现上侧重于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人物有沈从文、余光中、史铁生等。

(三)现代中美文学创作的对比——以地域主义文学为例

现代中国文学创作在其萌芽时期深受现代美国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体现在文学派别、写作手法等方面,但在中国特殊的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仍然具有自身的发展特色。例如,边疆主体文学、地域主体文学、自然散文等方面,本文以中美文学中地域文学为代表,对于两国地域现代主义进行对比分析。

1.美国地域主义文学

文学的发展与起承转合,与现实社会的变化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社会动荡的年代下催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1922年是美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剧烈推进的时期,地域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得以迅速发展。其中,维拉·凯瑟就是实现地域主义与现代主义关系突破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教授的房子》被认为是超越传统作品中西部拓荒写作背景的经典之作。在《教授的房子》中,维拉·凯瑟游走于城市繁华场景与乡村场景之间,以悬崖城作为她对于理想小说风格以及叙事结构的理解。其中,《教授的房子》采用了“A-B-A”的结构,使得三个部分互相独立,却又是一个整体,采用了并置的手法,在不同场景之间实现情节的串联。通过“并置”的方式,让读者切身体验到两种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引发对现实社会,以及社会环境变化下的思索[5]。在《教授的房子》中完整地呈现了当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背景下人们寻求地域归属感内心的迷茫与无措。其作品真正冲破了地域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对立,实现了怀旧主义与反叛主义的融合。

2.中国地域主义文学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许多文学创作者都具有极强的地域认同感与归属感,作品中的“地域性”非常强烈。地域文化、时代背景、作家自身经历是中国地域主义小说的三要素。例如,阿来所创作的《尘埃落定》就是结合自己的藏民背景以及新时期的藏文化热潮创作的极富藏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地域主义小说重点刻画独特时代背景下地域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又被称为“里下河文学流派”,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更加关注文学批评以及社会内部矛盾,对于创作的复杂性以及与其他文学主义的结合方面研究较少,典型代表有老舍、刘新武、王朔等“京味文学”。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北京城作为背景格局,以小人物祥子的日常生活为描写基调,加上富有地方风味的个性化语言,体现了浓郁的“京味”特色,同时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来描述旧社会背景下底层人民的生活痛苦与绝望,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描写隐含对当时社会的批判[6]。

3.中美文学的异同点

从中美地域主义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发展来看,尤其是中国文学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美国文学创作的熏陶,两者具有一定的共同点。许多中美地域主义文学作品都立足于地域环境或者是文化描写来折射出当前社会的发展困境,亦或者是对当前的社会所存在的“陋习”或者是“禁锢”等进行批判,无论是维拉·凯瑟的《教授的房子》《我的安东妮亚》《啊,拓荒者!》等系列文学作品,还是中国的《骆驼祥子》《尘埃落定》《白鹿原》等,都将视野放逐于地域环境,以及处在地域环境中的人们,其叙述的格局均是以地域作为媒介来进行描绘与思索。在对当前社会环境以及现象进行批判的同时也通过对地域文化以及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地域文化亦或者是地域景观的喜爱之情。维拉·凯瑟《教授的房子》中人物对地域景观的欣赏,表达了对所在地域的眷念,也就是所谓的“恋地情结”。中国地域主义文学所表现的恋地情结也是颇为相似,包括沈从文《边城》、阿来《尘埃落定》等都描绘了一幅幅具有特色的地域景象,《尘埃落定》表现了阿来藏文化的精神原乡,《边城》则是描绘了最美湘西,寄托了作者对地域的热爱,这也是中美地域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共同点。

此外,现代中美地域主义文学创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创作手法与结构。美国的地域文学在于“奇思妙想”,不论是谋篇布局,还是在叙事手法上都独具特色。维拉·凯瑟《教授的房子》就打破了传统的结构方式,采用并置的手法来有效实现情节的串联,同时穿插汤姆·奥栏故事这一独特的叙事结构,冲破了解释性叙事的禁锢与局限性。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地域主义文学作品较为“中规中矩”,绝大部分文学作品创作均立足于地域景观环境,以及处在当下地域景观的人物活动与生活,来反映地域环境与时代的变化,包括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三、文化自信视角下现代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道路

(一)勇于突破“传统”局限

从中美现代文学对比不难发现,现代中国文学领域的学者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对新思路、新看法的研究,而重视已经存在事物的共性。这与美国的文学研究有所不同,美国文学研究过程更加注重探索文学作品的个性,提出前人没有提出的问题,在立意上更为新颖[7]。例如,维拉·凯瑟《教授的房子》等作品,不仅展现了地域特征,还呈现了地域的独特性与多元性,充满现代主义气息。国外学者在对维拉凯瑟作品进行地域主义研究与解读时,例如,理查德·密灵顿等人认为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现代主义色彩,并且最终总结为她是实现地域主义与现代主义结合的作家,冲破了传统的认知局限,打破了维多利亚时期僵化的叙事风格,并实现了传统文学地域主义的超越,可见维拉·凯瑟的文学创作具有极强的超前及创新性。相比较而言,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经典问题、经典答案”则更为突出,路遥《平凡的世界》对陕北地域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平凡世界”下的人物的追求、爱情与挫折,折射出当时人们在时代发展进程下的血与泪、悲与欢。陈忠实《白鹿原》以关中地区的两大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为“主线”,引发地域时代变迁的“支线”,这些中国文学作品的叙事方式与结构“循规蹈矩”。可见,中国文学创作拘泥于定式,缺乏独特的文学创作视角。再如,受西方文化熏陶的美国学者顾明栋根据已有评论对鲁迅先生的文学提出不同看法。对此,中国文学作品创作需要打破常规,勇于冲破“传统”的认知局限,实现中国当代文学的创新发展。

(二)注重文学“艺术”价值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中国学者过分重视时间阶段的划分,某一时期具备某些特征,这种创作观点本身局限了作家思维的发散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过分注重形式只能是作品趋于商业化而缺少艺术性。对于文学作品创作来说,其文学与艺术价值是其“灵魂”之所在。维拉·凯瑟的《教授的房子》、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等作品形神兼备,两者在叙事结构上都打破了常规,具有极强的文学艺术价值,这也是其成为代表作的重要原因。针对当前中国文学创作的困境,不能为商业所累,应提升文学修养,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文学作品的创新性与艺术性,实现作品创作的“升华”。

(三)吸纳“精魄”创新发展

中国文学创作在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的同时,还需主动接受西方优秀文学作品的长处,吸纳其精髓,包括叙事手法、谋篇布局、情景转换等方面[8]。尤其在情景设置方面是传统中国文学作品的短板,更为重视场景的依次出现及强调逻辑性,而不能另辟蹊径,忽视了“并置”场景及碎片化布局,忽视看似不相关的场景之间情节的联系,这是需要向国外学习与借鉴的。中国文学创作者需要吸纳西方文学创作的“精魄”,将中西方的创作长处相融合,实现文学的“本土化”,从而最终实现“全球化”,使得中国文学创作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自信是当今中国社会需要树立的重要价值观念。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只有对自身文化具有高度的自信心,才能在世界多样文化体系中始终坚守,抵制文化入侵现象的出现。现代中国文学的萌芽、发展过程与现代美国文学具有重要关系,中国文学作者在吸收借鉴美国优秀文学创作方式以及理念的同时不断注入自身特色,虽然现在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有理由相信中国式文学风格必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凯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薇拉·凯瑟地域书写中的流动主题研究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梅卓文学创作论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老师的秘密
文学作品与数学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