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音乐研究助力“徽骆驼”精神传承与创新发展

2022-02-14 08:50胡瞳瞳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徽州骆驼民歌

胡瞳瞳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本文所研究的“徽骆驼”精神,是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徽州文化的深厚积淀,也作为安徽特有的地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特质流传至今,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徽州传统音乐受徽州文化的影响,使其整个的生成、发展、兴盛、衍化和传播过程都与徽州发展一脉相承,而又各有特点、各具特色。许多的民间保留剧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风格、内容、习俗都处处彰显了徽州人的“徽骆驼”精神和特有的意志品格。因此,研究徽州传统音乐,对于新时期弘扬和传承创新“徽骆驼”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和价值。

一、“徽骆驼”精神的形成及特点

“徽骆驼”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群像。历史上的徽商异军突起,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辉煌,铸就了徽州人创新创业、艰苦奋斗、开放和善、团结互助的精神内核,祖籍徽州的胡适先生,将之形象地称为“徽骆驼”精神。

1.“徽骆驼”精神的形成

提及“徽骆驼”,有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何在南方并无沙漠苦寒之地,却有着“骆驼”这样的称谓。其实根源来自于江南的方言,在中国古徽州地区,地方的方言发音中的“老大”与“骆驼”的方言发音几乎相同,因此,早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大批从事盐业、典当业、土产杂货业等行业的徽州商人,当地百姓为表尊重,称其掌柜们为“徽老大”(徽骆驼),于是便有了古徽州商人的“徽骆驼”俗称。同时,“骆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拥有着能吃苦、有耐力、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等优秀品质。将“徽商”比作“徽骆驼”,也是当时社会对“徽商”的正面肯定。一代代徽商人正是凭借着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劲头,取得了一次次成功,造就了一个时代无法替代的辉煌,也为后人留下了最为宝贵的“徽骆驼”精神。

2.“徽骆驼”精神的特点

在徽州商人几百年的努力下,创造了流传至今的“徽骆驼”精神,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艰苦创业、忍辱负重的精神,体现了徽商创业初期的艰苦奋斗和努力拼搏;二是时时处处怀揣捕捉商机、果断精确决策的市场观,体现了徽商独有的敏锐洞察力和敢为人先的执着;三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价值观,恪守以义取利,遵守“诚实守信和真不二价”的诚信观,诠释了徽商走向成功的立身之本;四是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展示了徽文化的精髓和徽州人特有的家乡情怀;五是回报社会、造福桑梓的奉献精神,体现了徽州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感。五个方面的内容虽形成的时间有先后,但却构成了“徽骆驼”精神的方方面面。

二、“徽骆驼”精神中徽州音乐的表现形式

“徽骆驼”精神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第二,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的竞争精神;第三,同舟共济、以众帮众的和谐精神;第四,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而作为徽州精神文明传播的途径之一——徽州音乐(徽州戏曲和徽州地方民俗音乐),则在不同时期都反映和诠释了“徽骆驼”精神的特点。

1.从“徽剧”的繁荣,展现出“徽骆驼”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徽剧,是安徽省著名戏曲名目之一,原名“徽调”“二黄调”,起源的时间是明代,在1949年之后定名“徽剧”[1]。在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间,徽腔凭借徽商的推动和提倡,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当时的代表主要以戏班为主,集中在扬州地带,典型的有:江春的德音班、春台班,徐尚志的老徐班,黄德、汪启源、程谦德的家班等。这一时期,徽州腔更是发展成众多的小派别,同时吸收当地的其他戏曲优点,形成以徽调为主,融合其他派别的,唱、念、做、打并重的剧种——徽剧。

徽剧艺术初期是以颇具生活特色的,擅长武戏,特点是朴实、粗犷的风格,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发展,渐渐地徽剧表演开始吸收并融合各种技巧派别及音乐风格的统一与创新。徽剧极其重视排场,讲究拥有完美的舞台艺术感,并且重视班社阵容强大和行当齐全。比如,在《八达岭》剧目中,演员需要边唱边跳,同时配有十多位龙套演员,再加上各种打击乐与吹奏乐器同时发声,体现出一种千军万马的声势。充分展示了徽州人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和团结协作精神;再如剧目《水淹七军》中的演员亮相,也是惊人眼球,其中一幕就需要演员翻过近十张桌子,更别说其中夹杂着一些如翻跟头、跳圈、窜火、吞剑等特级表演了。如此精湛的舞台表演,表达了徽州人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精神作风。当然,徽剧作为如此重要的剧种,其精彩表演还有很多,例如,吸收了民间的武术拳法“红拳”作为节目中武打动作,利用一些独特的发音,表现角色不同的情绪情感等等。而这些演出特性,均体现了徽州人的朴实、敬业、精益求精和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展示了徽文化的精髓和家乡情怀[2]。

2.从“徽班进京”体现出“徽骆驼”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的竞争精神

对于“徽剧来说”,大家可能最了解的莫过于“徽班进京”了。在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时,徽班中有一位比较有名的戏曲大将名叫高朗亭,率领了他的“三庆班”不辞劳苦远道进京,目的是参加当时乾隆举办的祝寿活动,在当时的交通环境下,可谓是不远千里长途跋涉。但也正是因为他抓住了这一契机,使徽剧从此名震京师,乃至后来促使了京剧(国粹)艺术的诞生,也改写了中国戏曲的历史。一个地方戏改进成最终的国粹戏曲,是每一个徽州人的骄傲。演变和升华,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除了戏曲舞台上的每一位演职人员的努力,领头人具备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的魄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徽班进京”是“徽骆驼”中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竞争精神的实例。

现如今,戏曲的传播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很多剧目与剧种都在慢慢被人遗忘。可是作为徽州剧种的代表,“徽剧”并没有落寞,反而在“徽骆驼”精神的引领下发扬壮大。2006年5月20日,经过徽剧人的不断努力,徽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殊荣,不仅表明了徽剧作为国家的宝贵剧种,得到了认可和保护,更加体现出在“徽骆驼”精神的引领下,“徽剧”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扬。

3.从民俗活动“赛龙舟”凸显出“徽骆驼”同舟共济、以众帮众的和谐精神

徽州除了戏目众多,其民俗活动也非常丰富,伴随着民俗活动,民俗音乐也非常有特色。徽州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是“赛龙舟”。每到农历三月,徽州地区都要举办一场赛龙舟的活动。在赛龙舟的过程中,从活动开始到比赛完成,全程都有配套的民俗音乐,龙舟比赛开始时对河唱歌,为了祈求平安,每人称赞一句并演奏几声,龙舟集体向龙舟庙驶去,在划龙舟的过程中,所有人随着鼓点节奏,一起发力,到达时乐声立即停止,比赛结束。

在这场古老的运动中,普通的徽州民众将“徽骆驼”精神中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在赛龙舟的过程中,全程都有相应的民俗音乐作为背景,龙川上彩旗招展,金鼓齐鸣。届时,龙船间你追我赶的激烈显示出的是“徽骆驼”精神中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两岸上锣鼓配合着龙舟行进而产生的徽州民族音乐也体现出“徽骆驼”精神中相互协作的文化背景,以及徽州人特有的家乡情怀;而两岸边观者如云、欢声雷动的场面,和配合市集而产生的热闹情景,都显示出“徽骆驼”精神时时处处怀揣捕捉商机、果断精确决策的市场观。此时赛龙舟,已不仅仅是一场带有民俗音乐与艺术氛围的民俗活动,更加体现了徽州民众在民俗活动中对“徽骆驼”精神的诠释,以及在徽州音乐的广泛运用,两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4.从徽州民歌《十绣鞋》展示出“徽骆驼”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

徽州音乐更多代表的是徽州的民歌。徽州民歌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民俗、童谣、歌舞等。近年由于国家对民间音乐的大力保护与挖掘,曾经少之又少的徽州民歌数量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逐渐增多。市面上还出现了很多以“徽州民歌”为内容的歌集。

例如,本文即将介绍的徽州民歌《十绣鞋》就是一首抒情、甜美、原汁原味的徽州民歌[3]。这首歌曲是徽州人民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歌曲。这首歌曲,经过徽州音乐工作者的挖掘与配器,最终由黄山市歙县的民歌手、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操明花将这首歌曲带到了《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暨中国民间文艺第十届“山花奖”(民族民间音乐类)系列活动》中,这首歌曲也荣获优秀传承人奖及展演铜奖两个奖项。

这首歌曲讲述的是一首徽州女人守家当家等待丈夫归家的抒情小调,不仅把女人在家等丈夫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沉醉浪漫,更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徽州人民踏实过日子的同时,对美好生活的炽热激情。这首《十绣鞋》在传唱过程中不仅散发着浓郁的徽州韵味的泥土芳香,传播着徽文化独具特色的民歌声腔的艺术魅力,更彰显出徽州人民,虽富犹朴,不怕劳苦的经典形象。其体现出的“儒家”文化、体现出的吃苦耐劳、体现出的不讲回报的奉献精神,无一不与“徽骆驼”精神为基点。但深刻的道理,需要浅显地表达,才能一传十十传百,变成一个地方的精神文明特色。因此,智慧的徽州人民,便用“民歌”传唱的形式,将如此可贵的精神传播在徽州大地上。这是徽州音乐的魅力,也是徽州音乐得以传承与发展的基石,而“徽骆驼”精神也在徽州音乐的反哺之下,展现出经久不衰的内涵。

三、用音乐元素助力新时期“徽骆驼”精神传承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到安徽考察指导安徽的建设工作。作为一名安徽高校教师,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这既是总书记交给安徽的重大任务,也是新时期徽州人的时代使命。我们唯有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充分发挥音乐塑造人、启迪人、感染人、净化人的作用,为新时期徽州文化和徽州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助力,不断弘扬和传承创新“徽骆驼”精神,努力奏响安徽发展的时代凯歌、续写徽商发展的新辉煌。

1.加大对古徽州音乐素材的深入研究,推动挖掘徽州传统文化,加深对“徽骆驼”精神发展的历史积淀

早在20世纪70年代,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音协就联合启动了编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活动[4],挖掘和搜集了一大批地方民歌素材,相继有一大批专家学者也积极投身到地方音乐、特别是古徽州音乐素材的挖掘和研究之中。但就目前情况看,还存在着收录不全、分类不细、研究不深入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高等院校的音乐课堂中,还未能真正将古徽州音乐的精髓讲透彻、古徽州音乐的特色保留住、古徽州音乐的精神传承好。因此,建议在古徽州音乐素材的挖掘和研究上,注重把握系统性和规范性,可按徽州音乐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类别等梳理,同时将各个不同时期的代表归纳齐全,切不可随意改变和删减。

2.通过课程设置,对徽州音乐进行资源整合利用,达到用徽州音乐知识推进“徽骆驼”精神传承的目的

目前,在安徽省部分高校已经开设《古徽州音乐鉴赏与分析》选修课程,进一步加大高校音乐课教学中徽州音乐发展历史、经典曲目、特点规律的讲解和研究,在徽文化研究课题中有针对性地增加徽州音乐类课题比例,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徽州音乐了解徽州历史和徽州精神。将徽州音乐的素材和资源充分运用于新时期各个领域,在徽州古典书籍中增加对徽州音乐的百科知识解读,让更多的人可以从徽州音乐这一层面了解和熟知“徽骆驼”精神。

3.发挥音乐特色优势 大力推广“徽骆驼”精神

传承和创新徽州音乐中启迪人、鼓舞人、激励人的特色旋律,以及与“徽骆驼”精神同频共振、相互助力的时代特性,让灵动的音乐元素在徽州大地上焕发出新生机和活力。加大对徽州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将徽州音乐与徽州工匠结合、与徽州历史结合、与徽州建筑结合,使之成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狭义的徽州音乐研究转化为广义的徽州文化和“徽骆驼”精神的传承创新发展。

4.从多角度对徽州音乐进行创新形式的音乐创作,进一步升华“徽骆驼”精神

目前,我国的徽州音乐开发已经取得一些成就,如上文所说的徽州音乐相关课程的展开,相关课题的立项以及相关歌集的出版等。但对于徽州音乐元素的创新,还在起步阶段,大部分研究与创新,仅仅是音乐人在徽州地区收集民歌曲目与民俗乐曲,之后稍加编排和整理,并没有运用这些音乐元素进行再创作,包括音乐的模式也比较单一,基本局限在民歌和一些打击乐与吹奏乐等器乐曲上。而其他的音乐形式,如歌剧、音乐剧、交响乐、流行音乐等范畴,依旧很少见到徽州相关音乐元素。而传承离不开发展,只有形式更加多样,才能给徽州音乐更大的展示空间,才能将其蕴含的“徽骆驼”精神播撒到祖国的广袤大地。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徽州大地上的历史充分证明了“徽骆驼”精神的价值和时代意义,愿越来越多的音乐专家学者和爱好者群策群力,更好地运用音乐艺术手段和方式方法,为新时期“徽骆驼”精神的腾飞贡献智慧和力量,助力安徽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扬帆远航。

猜你喜欢
徽州骆驼民歌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人
大骆驼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骆驼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