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分析

2022-02-16 13:42姚琨
参花(上) 2022年1期
关键词:内蒙古文化遗产物质

一、引言

内蒙古自治区富含诸多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具备独特的文化特色,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势在必行。在实践中,可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这样做将有很多有利因素。内蒙古在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本文对内蒙古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现状进行总结,梳理其现存的问题,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期望在内蒙古非遗文化保护中使用数字化手段能够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始终将文化自信放在第一位,快速精确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内蒙古作为非遗资源众多的地区之一,要加强对其保护和传承工作,要加大支持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力度。2017年7月《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布,为推动数字文化产业改革,促进非遗等文化资源的发展,通过数字化转型的方式体现数字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支持。现阶段内蒙古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信息的采集工作,能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添砖加瓦,实现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广泛运用。同时,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以及其他技术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途径,使其以人们感兴趣的方式为大众所接受。

二、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为了保障内蒙古自治区的非遗文化获得良好的保护,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开展了“双百工程”,针对全区进行非遗文化抢救,目前对准濒危的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用了多种多媒体数字处理技术,包括文字处理技术、录像技术、录音技术、视频制作等一系列方式,对面临衰老、身体状况比较差的100位传承人做了完整、真实的记录,并通过档案和数据库的方式将这些资料保存起来,以此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和抢救工作。[1]

截至2016年底,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已经完成了整个地区的信息、数据存储工作,内蒙古非遗数字资源总量约有30TB。整个过程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组织进行,建立数据库使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等技术,针对内蒙古区域内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数字化的处理,它拥有储存数据、图片演示、提取功效以及开放、互动等特征。这个数据信息库目前储存了1亿字文字数据资料、照片数据3000多张、视频资料信息存储480部、录音资料存储1060部。内蒙古师范学院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创立了“北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振兴数据资料库”,这个数据资料库高效地展现了先进的科技手段,创建新型团队,为北方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带来关键性的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1.内蒙古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法律缺失

使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象征着内蒙古非遗保护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但是,内蒙古在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面,截至今日还未出台过任何关于非遗数字化的法律法规。在内蒙古,地方性非遗法律法规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和管理、非遗专项资金管理等保护条例。但是在数字化保护方面,显得尤为缺少非遗文化数字化版权保护、传播规范等规章制度。然而,对灵境技术、数字安全等各种新兴数字技术使用的同时,在非遗文化保护中还须建立相应的规范。

2.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在搜索引擎或微信等平台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根据显示的内容可知,官方发布的内蒙古非遗的相关内容并不多,且内容仅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展现,信息数据更新不及时,实时信息数据比较单调,大部分内容都是理论知识与会议宣传,互动性差,存在很多的空链接等。如果当前这些内蒙古非遗数字化平台要成为民众了解、保护内蒙古非遗的重要途径,仍然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在当前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下,要求在非遗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更应当加快步伐。

3.数字化技术应用单一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现阶段人们耳熟能详的AR技术、VR技术都是当中的典范。通过这两种技术,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人民群众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所获得的发展方式也更加多元。不过当前,内蒙古非遗文化在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上还处于主要用图片、视频、资料片等图像、语音资料等进行存储和保护的阶段。[2]

4.人才培養机制不成熟

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时代的发展进步离不开非遗数字化保护,需要相关人员具备更加专业的技术。非遗数字化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包括文化与科技,只有同时具备文化与科技要求的人才能满足需要,这种优质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数字化信息技术,也要对非物质文化相关的历史知识有精确的把握与理解,方可加快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步伐。

5.资金投入不足

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当下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随着当前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利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时,其精准度和清晰度也要不断增强,随着非遗信息的收集,声音和图像的质量不断提高,这就要采购高度先进的数据采集设备,并要求工作人员可以精准熟练地使用设备以满足高质量要求。也就是说,要想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质量,就需要投入资金购买或升级相关数据采集的设备,同时,还要进行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6.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分类体系还未建立

非遗文化种类繁多,包括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文化;传统体育及其他种类的文化;传统技艺、医药学、曲艺、戏剧、音乐、书法、美术、舞蹈与杂技,等等。非遗文化类型不同,其具体表现方式也有差别,应该看到的是,非遗数字化在运营的过程中,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遵循的原则也应该与时俱进,进行综合性调整。因此,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中要建立规范化的体系,进行规范和分类,多层次、多类型地搭建科技的数字化保护数据库、资料库,以实现分类保护。

三、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建议

应该看到的是,数字化保护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也离不开技术手段发挥作用,必须发挥保护机制本身的作用和价值,在技术的基础之上,彼此之间相互合作,坚持分工合作的基本原则。具体的保护模式如下:

(一)颁布和完善关于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法律和条例

基于内蒙古地区实际情况,非遗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必须把握规范和引导的重视程度,打造符合要求的新标准,并且做好相关保护工作,及时进行督促,在数字化手段落实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安全性的重视程度。通过数字化手段采集内蒙古非遗文化信息时,要更为重视数据应用中的安全性,在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背景下,发挥数字化保护的作用,这也是数字安全的前提,如使用过后的数据要马上销毁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数字化保护作用的真正发挥,尤其是对著作权进行积极的保护,才能让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得到保障,同时取得良好的发展。在该地区的数字化版权保护中,理应制定相关的法律,针对内蒙古非遗文化的传承人进行保护。[3]

(二)建立数字化影像数据库和数字化博物馆

事实上,在技术的支撑下可以做好分类、分层次的数字转化,构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并与最新的数字化技术相融合,能高效呈现出目前的实践形态,针对其实行全方位的数字化存储;针对数字化存储云平台要不断地优化,让数据库的内存空间充足,充分挖掘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断针对内容进行梳理,建立专题型的数据库。

打造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时要重视其艺术性、文化传承性等方面的协调,以及与当前虚拟交互技术、3D打印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等有效融合,可让观众有更好的体验感,尤其是在文化内容和艺术体验中,实现全立体化的沉浸式体验形式。此外,还可与专业院校联合,开发各种形式的内蒙古非遗文创产品,提高消费者的关注度,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热爱程度。[4]

(三)大规模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复合型人才

在内蒙古非遗数字化管理中并没有成立具体的人才管理部门,即便是该地区的保护中心和各文化单位都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问题,更不要说如何实现分工的细化。因此,要想加强对非遗数字化保护的重视程度,就必须解决人才方面的各种问题,同时,也必须在数字化方面进行更加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首先,相关管理部门应该采取积极的行动,助力实现专业化人才水平的提升,加大数字化专业人才的招聘力度,增加人员编制,提升待遇,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专业人才。

其次,还要建立专业的内蒙古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团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实现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大,针对相关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人员,也应该采取相关的培训措施,实现人员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例如,可在每年选拔相关人员到非遗保护先进单位进行学习和交流,或者通过搭建与省外交流平台的方法,了解相关的技术以及操作方法,实现其业务素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再次,可以通过召开讲座的方法,及时传授专项非遗保护与传承知识,做好对参会人员的培训工作,实行定期考核制度,并且把相关的考核结果作为提升待遇的重要出发点和关键的参考内容,有助于实现人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进一步激发,对于非遗数字化水平的提升有着不可取代的促进作用。

(四)综合应用新媒体技术扩大宣传力度

内蒙古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工作离不开大数据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因此在数据采集的不同环境,必须运用三维扫描等相关的技术,做好数字化手段的编码工作,加强对数字以及图片采集的重视程度,形成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并且更好地发挥这部分资源的作用,增加内部资源的总量。在此基础上,就要做好相关宣传和推广工作,让更多丰富、立体的非遗资源可以传达给更多的群众。

针对内蒙古非遗文化传播路径,还要深挖相关的宣传方式和手段,必须更好地发挥技术的优势,从前期的单一媒体到后期的交互发展以及与新媒体携手,比如微信公众号以及相关的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都是可以借助的宣传平台。要及时了解用户群体的需求情况,做好相关内容的传播工作,在做好反馈的同时,也能够实现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以使非遗传承人、数字化技术人员、用户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宣传非遗文化。

(五)把非遗数字化资源转化成产业经济资源

内蒙古非遗资源丰富,仅靠政府财政预算、社会资金等方式保护现有的非遗资源是不能长久的。在非遗保护中引入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保护工作开辟新的途径,建立内蒙古自治区非遗资源的数据资料库,通过采用数字化专业技术对数据信息库中的非遗数据展开编码储存工作,在现有信息数据的前提下,要将市场需求作为主导,在保护非遗资源真实性的基础上对非遗资源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把其改造成可以在消费市场上自由流通的文化创意商品。此种方式一来保证了文化遗产的传承,二来还实现了文化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把现实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与电子商务相结合,也可以在相关App或网站上销售非遗相关文创产品,加大对其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扩大内蒙古非遗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了内蒙古非遗文化价值的同时,更能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内蒙古非遗文化以其独有的方式,吟唱了草原文化生生不息的文化品德与顽强不息的精神意识,彰显了草原文化的特色,综合反映出自古以来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发展的历史形势及该民族文化的原始形态,彰显了该地区传统文化的特点,也进一步充实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应该看到的是,现阶段数字技术的进步带来更多的机遇,把数字化手段用于内蒙古非遗保护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实现内蒙古地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刘春玲.十四年来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就述评[J].阴山学刊,2020,33(02):94-101.

[2]白璐,张欣宏.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以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形态为例[J].工业设计,2018(06):67-68.

[3]段建華.内蒙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J].兰台世界,2015(14):138-139.

[4]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科学研究项目“知识图谱在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NJZY2125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姚琨,女,硕士研究生,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中级实验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数字化、教育信息化和计算机网络)

(责任编辑 徐文)

猜你喜欢
内蒙古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