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香砂元芍散保留灌肠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

2022-02-16 05:37樊慧洪天一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行气灌肠腹痛

樊慧,洪天一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长春 130117)

儿童功能性腹痛(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FAP)常指任何与腹痛相关的功能性胃肠病[1],儿童功能性腹痛主要表现为腹痛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疼痛部位位于脐周及上腹部,可伴有反胃、呕吐、大便异常等消化系统症状,疼痛多为非特异性[2]。关于儿童功能性腹痛机制尚不清楚,现有研究表明与肠道功能异常,内脏痛阈值改变,脑肠轴的异常作用、社会心理障碍和免疫功能激活相关[3]。现代医学对于儿童功能性腹痛多对症治疗,包括解痉、抗炎、调节胃肠动力等方法,然而病情反复发作,只能暂时缓解临床症状[4],病情反复则降低患儿生活质量,增加患儿父母的经济与心理负担。本案例采用中医特色疗法,自拟香砂元芍散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乳食积滞证)价格低廉,采用个体化精准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汉·张仲景《伤寒论》:“又大猪胆汁一枚……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5],自此拉开了中药通过直肠给药的序幕。现今,中药灌肠疗法是在张仲景“猪胆汁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本文依据儿童功能性腹痛疾病特点,探讨中药灌肠疗法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理论溯源、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其临床应用。

1 理论溯源

中药灌肠疗法属于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中医外治法的理论出自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理瀹骈文》中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内外治殊途同归之旨,乃道之大原也”[6],即外治法与内治法相同,皆是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在临床运用时二者的遣方用药亦相似。两者之区别仅体现在给药方式,即“所异者,法耳”。《理瀹骈文》曰:“外治必如内治者……识脏腑也”[6]。说明中药灌肠的药物组方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体现了中医因人施治,治病求本的特点。中药灌肠疗法拓宽中药的给药途径,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2 病因病机

儿童功能性腹痛属于中医“腹痛”范畴,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曰:“岁土太过……民病腹痛”[7]。关于本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心腹痛论》曰:“小儿心腹痛者,由脏腑虚而寒冷之气所干……更有一证,发则腹中撮痛……亦由冷气入脏所为也。”《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腹痛候》曰:“小儿腹痛,多由冷热不调,冷热之气与脏腑相击,故痛也”[8]。“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医宗金鉴·腹痛门·腹痛总括》曰:“小儿腹痛有四因,食寒虫动痛相侵,停食感寒相兼痛。”由此可见,腹痛发生机制较多样性,给临床辨证施治带来了障碍。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又因脾常不足,脾胃的消化功能发育未完全,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加之小儿饮食常不知饥饱节制,甚者过食肥甘厚味,生冷炙烤之物,家长在儿童养护方面缺乏经验或过于骄纵,造成受纳、腐熟、精微化生传输方面的异常,易致脾胃虚损而为病。

因有些小儿对中药有抵触抗拒心理,患儿服药相当困难,且现代医学多用胃肠动力药,比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曲美布汀等药物进行治疗,但疗效不理想。在临床中,常以中药汤剂通过直肠给药,并迫使药物在直肠内存留一定的时间,确保药物通过直肠黏膜和肛管静脉缓慢吸收,使其进入血液循环而起到作用。此种给药方式可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同时药物不经过肝脏途径代谢。不仅避免了某些药物口服时对婴幼儿食道及胃黏膜的刺激,还降低了药物被消化液破坏及肝脏代谢的可能,使药物在体内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同时减少药物对肝脏的不良反应,既达到治疗目的,同时避免患儿口服给药的抗拒情绪,对伴有呕吐、胃不纳受、吞咽困难的患者更加适用。

3 辨证论治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在形体结构上脾胃脆薄,在功能上脾常不足故虚弱。小儿处于迅速生长发育过程,生机旺盛,水谷精微物质需求相对较大,脾胃负担较重。又加之小儿神识未开,饮食不知自节,家长经常有喂养不当,故饮食因素易伤小儿。

在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过程中,采用脏腑辨证,病位在脾、胃,同时注重积滞、热结等兼夹证,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治疗上以消食导滞,行气止痛为基本治法,自拟香砂元芍散,常用香附、砂仁、延胡索、莱菔子、槟榔、白芍、佛手、香橼、枳壳、厚朴、甘草等,药量随个体加减。方中白芍养血柔肝止痛,肝得养则不乘脾土;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共为君药,香附行气宽中止痛,砂仁化湿行气止痛,厚朴、枳壳行气宽中、通腑消积,相辅相成,共为臣药,佛手、香橼理气和中止痛,槟榔行气利水消积,莱菔子消食降气除胀,共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共奏消食导滞,行气止痛之功。小儿脏腑娇嫩,用药不可过寒过温过燥,以平和之品为主。

4 病案举例

吴某,女,3 岁。2021年11 月7 日初诊,主诉:腹痛、腹胀7 d。患儿近7天因暴饮暴食后出现反复腹痛、腹胀,自行给予头孢克肟颗粒口服后病情未见明显改善。现症见:阵发性脐周疼痛,脘腹胀满,按之痛甚,不思饮食,偶有呕吐,呕吐物酸馊,夜寐不安,大便干结,偶呈羊粪状,4~6 d 1 次,小便色黄。查体:表情较痛苦,咽部无充血,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叩诊呈鼓音,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舌红,苔厚腻,脉沉滑。检测小儿胃肠彩超:腹部肠管胀气明显,建议必要时进一步检查。该患儿有伤食病史,食滞中焦,宿食腐化,故出现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浊气壅滞于胃,胃气上逆,故呕吐酸馊。苔厚腻,脉沉滑为积滞不化之候。结合患儿症状、体征、舌脉象及辅助检查综合分析,中医诊断为腹痛,辨证为乳食积滞证,治则以消食导滞、行气止痛为主。处方:香附7 g,白芍10 g,甘草3 g,延胡索8 g,槟榔8 g,佛手5 g,香橼5 g,莱菔子8 g,枳壳5 g,砂仁3 g,厚朴5 g。3剂,水煎服,每日1 剂,每日2次保留灌肠。3 d为1个疗程。操作流程:取温热37~39℃的中药灌肠液50 mL备用,嘱患儿排净二便,呈左侧卧位,放松肛门,润滑灌肠管前端肛管处7~9 cm,用一次性肛管插入肛门深处约5~7 cm,经5 min缓慢注入药物,边注入边询问患儿是否有不适感。药物注射结束后缓慢抽出肛管,脱手套,洗手。嘱家长帮助患儿尽量抬高臀部,保持左侧卧位20~30 min。7天后电话随访,患儿应用中药汤剂保留灌肠后未见明显腹痛,腹胀也明显缓解,效果十分显著,嘱患儿食饮有节,禁食辛辣刺激、油腻、冰冷食物。

按语:小儿饮食不知节制,胃的受纳强于脾的运化,加之饮食偏颇,喜好不一,导致乳食积滞于脘腹,胀满不适,阻滞气机,失于运化则大便干结,状如羊屎。本方主旨为“通”,即通则不痛。重用辛散行气之品,调畅气机,上输下达,气能行血,亦能摄血,气血畅通,腹痛自除。加之甘草味甘,补虚缓急,配伍白芍,通补兼施,攻而不猛,补而不腻,中病即止。

5 结语

儿童功能性腹痛是儿科腹部不适症状为首诊的常见病,行理化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但腹痛持续或易反复发作,又因患儿年龄较小,不能准确形容疼痛程度及性质,给临床诊疗带来一定的困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部分家长喂养不当,导致儿童腹痛发病率不断升高。儿科临床上因腹痛就诊的患儿越来越多,部分医院尚存在抗生素滥用情况,引起菌群失调,导致应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易为乳食所伤,加之乳食不知自制,若喂养不当,乳哺不节,或暴饮暴食,或过食不易消化之物,导致乳食积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气机壅塞不通而出现腹胀、腹痛之症。肺与大肠相表里,药物经肠腔吸收后,通过经脉循行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敷布全身,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代医学证明,直肠的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是一个半透膜,具有丰富的静脉丛,血液循环旺盛,吸收力强,药物通过直肠黏膜的迅速吸收直接进入体内循环,而引起全身的治疗作用,特别对临近的器官,如盆腔、腹腔等作用更为显著。中药灌肠具有操作简便、起效较快、疗效较好、经济负担小、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减少了药液对肠黏膜的刺激,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且对于口服给药困难的儿童是一种极佳的治疗方法。中医药讲求治病求本,辨证施治。依据患儿的体质偏颇、时令节气、症状体征等多种因素不同而思辨,充分发挥个体化治疗优势,疗效显著。脾为后天之本,饮食健康与小儿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建议幼儿避免进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多饮用温开水,食用时令果蔬。饮食做到清洁和节制,顾护脾胃,未病先防,可有效预防儿童儿童功能性腹痛,消除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不良因素。

猜你喜欢
行气灌肠腹痛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痛候”导引法
下腹部腹痛应做哪些检查诊断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藏药灌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护理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