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
——基于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力的观察视角

2022-02-16 23:44王建华
东南学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王建华

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均论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成果,因此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围绕其理论渊源、历史演进、理论内涵、目标路径等展开了深入阐释,成果丰硕,①臧峰宇:《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7期。马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演进及前瞻》,《历史研究》2021年第6期。张占斌:《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内涵、理论与路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年第6期。洪银兴:《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维度》,《管理世界》2022年第4期。但对其历史经验的总结似显不够。自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已走过70多年历程,系统总结党领导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是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的必然要求。基于此,从政治领导力的视角,总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制度优势与成功密码,无疑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一、以开放的执政理念推进现代化建设

执政理念是政党执掌政权后,在价值诉求、路径选择、目标方向等方面对治国理政的政治认知。“以俄为师”的革命路径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得中国共产党深切意识到中国革命与建设离不开世界。面对即将建立的新政权,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7页。可见,与世界各国“做生意”就是中国共产党最质朴的执政理念。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决定了夺取政权后的中国共产党缺少治国理政特别是城市管理的经验。此时,苏联共产党已经执政30多年,借鉴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的经验,是新政权权衡主客观因素的逻辑必然。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既然苏联“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1页。“一五”计划吸收了苏联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得到了苏联的直接帮助。

苏共二十大以后,面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混乱,如何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充分肯定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而且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页。遗憾的是,开放的执政理念之后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所替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遭遇了严重挫折。

在挫折中成长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的生动写照,也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逻辑必然。面对现代化建设遭遇的挫折,党深刻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否则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5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现代化事业的恢复与发展,改革开放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党把四个现代化建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主要是改革和开放政策;而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世界也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东方大国。

开放的执政理念推动着事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性政策举措。从试办出口特区到建立经济特区;从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开放一批沿江、沿边、内陆和省会城市;从制定《外资企业法》,鼓励外商投资,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到实施跟踪研究外国高技术发展、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八六三”计划等,形成了依次渐进的开放格局,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拓展了开放的执政理念,将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相结合,以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为抓手,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座里程碑。一个开放的东方大国在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同时,也在为全球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党的十六大以后,面对新形势,党中央提出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①《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50页。把互利共赢作为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相处之道,更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对外交往的制度性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战略性谋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大力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深化同世界上5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更彰显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现代化事业的责任与担当。

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全球保护主义思潮上升。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同时,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积极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84-185页。把对外开放与保护国家安全统一起来,体现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特点,这是应对世界复杂局势的应变之策,也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开放理念有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

回顾中国共产党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历史进程,开放的执政理念还表现为开放的人才培养与使用战略。早在1949年底,毛泽东在莫斯科就专门致函斯大林,提出聘请60名苏联教授和教员到中国人民大学与南京大学任职。③《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07页。较之聘请苏联专家来华工作,走出去的留学生更多。据统计,仅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苏联派来中国的技术专家达3000人,而我国派往苏联的留学生则超过7000人,实习生亦有5000人。④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06页。正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战略,使得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并发射成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先后实施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四大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科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要鼓励留居海外的科技人才回国工作。国家对他们实行来去自由、往返方便的政策。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5月6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21页。目的就是要鼓励他们以多种形式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进入新世纪后,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二〇〇二—二〇〇五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作出了“按照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选拔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担任领导职务的具体办法”的战略部署。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3页。对科技进步与栋梁之材的渴求,彰显了一个秉持开放理念的政党想要融入全球化,赶上世界发展水平的迫切心情。

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24页。与此同时,中央制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将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为强国第一战略。正是因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可以看出,正是开放的执政理念使得中国共产党可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而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的生动体现。

二、以目标接力把握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权

梳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牢牢把握现代化事业发展的主动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突出特点。这种主动权既体现为目标接力的行动方案,更表现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立足基本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早在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革命胜利后中国要“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目标,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4页。这充分体现了使命型政党的主动作为。同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从政权机关、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等方面对国家建设进行规定,提出要“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这是从国家层面规定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发展道路。

从工业现代化到“四个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国家发展的规划,也是对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承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主动性。因为,如果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中国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就不能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⑦《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84页。但“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83页。任务的艰巨性无疑是超出想象的。如何有计划、分步骤实现这一目标,考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

对经济发展进行计划是一个政党主动作为的体现。以五年为一个发展的阶段性目标,通过目标接力来推动国民经济与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于1957年提前完成。对于各种计划的制定,同样要把握计划的主动性。1964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在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初步设想的说明中,引用毛泽东与刘少奇的观点,强调计划一定要留有余地,“过去讲是讲了,但没有做。这几年留了,要保持下去。财政收入,你们不要打得太满了,打满了危险”。要记住过去几年的教训,留有余地,就是掌握主动权。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23、524页。需要强调的是,从“二五”计划到“五五”计划,五年计划为我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贡献,但没能解决贫困问题。也就是说,主动权是要争取全局的主动,而不是离开全局,片面地追求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主动。为此,中国共产党人还要深入思考,何谓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权?

把握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面对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引发的社会混乱,毛泽东指出,对苏共二十大,我们从中得到什么教益?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现在感谢赫鲁晓夫揭开了盖子,我们应该从各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更要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③《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57页。

实践发展推动着党的领导人对主动权认识的深化。1960年6月18日,毛泽东在上海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总结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主动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情。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这件事来自实事求是,“来自客观情况对于人们头脑的真实的反映,即人们对于客观外界的辩证法的认识过程”。他援引列宁的论述,强调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郑重的党在于重视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分析所以犯错误的客观原因,公开改正”;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是在一个长期认识过程中逐步地完成的。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20-421页。

总结新中国成立头30年在现代化建设上走过的弯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理论脱离实际,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订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页。从此,党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有步骤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逐步转入正轨。

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以“小康”指代中国的现代化,是对中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理性认知。与西方现代化建设成效的巨大差距,使得党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由此出发,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②《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解决所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立足基本国情所作出的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从小康到全面小康,是目标接力、逐步推进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差的背后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标的实现表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到现代化战略目标,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将现代化目标分解为“三步走”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连接邓小平“三步走”战略前两步和第三步的关键阶段,目的在于推动现代化事业在解决全体人民温饱问题和达到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向着更高水平迈进。及至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的30年规划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0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这意味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现代化事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任务分解、目标接力、梯次推进的现代化;而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才保证了现代化建设方案和政策执行的主动性、连续性。

三、以党的代表大会进行现代化战略部署

会议是组织运行的动力机制。不同于西方政党会议的单一选举导向,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决定了党的代表大会除了完成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以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对国家未来发展进行战略部署。以党的代表大会进行现代化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一党长期执政的制度优势,体现执政党对国家发展的政治领导力。它可以围绕国家发展进行战略部署,通过五年一次的代表大会,检视过去五年这一部署执行情况与存在问题,规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发展的方向。在此意义上说,党的代表大会又是工作总结与部署大会。

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角度而言,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必须凝聚全党的智慧,唯有如此,才能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行动纲领。为了召开中共八大,在毛泽东的主持下,由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王稼祥、陆定一、胡乔木等7人组成政治报告起草委员会。1955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中南海西楼召开120多人参加的座谈会,布置召开八大的筹备事宜。接着,刘少奇、毛泽东先后连续听取了30多个部门负责同志的汇报。①邓力群:《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版,第56-58页。八大政治报告反复修改达80余稿,②林克、徐涛、吴旭君:《历史的真实》,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才提交大会讨论通过,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全党的智慧。

同样,党的二十大报告征求意见稿形成后,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征求意见人数共4700余人。③《二十大报告起草征求4700余人意见》,http://cpc.people.com.cn/20th/n1/2022/1015/c448334-32545770.html。为了更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今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二十大报告征求意见稿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④《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征求对中共二十大报告的意见》,《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4日。这样,就凝聚了全党与全国人民的智慧,确保了报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最大限度避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偏差与失误的可能性,彰显了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核心内容都会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党章的规定就是全体党员的行动指南。同时,相关内容也会经过法定的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指导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从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再到全体党员,都要按照党章与国家法律的规定发挥应有作用。这样,党的领导作用就体现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凡是我们党成功召开代表大会的阶段,党的事业就取得了伟大成就,反之,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共八大通过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对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原料、资金的可能和市场的需要积极发展轻工业,用更大的力量发展农业等问题进行具体部署。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343页。可以说,八大的胜利召开,促进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并为第二个五年计划作了提前部署,为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遗憾的是,随着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破坏,很长一个时期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很难正常召开,更难以发挥统领全局的积极作用。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党的各项工作步入正轨,这为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提供了组织保障。党的十二大明确这次代表大会的使命,就是要通过对过去六年历史性胜利的总结,为进一步肃清十年内乱所遗留的消极后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⑥《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上册,第6-7页。至此,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第一次写入党代会的报告。

基于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党适时调整代表大会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三大报告确定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以解决体制机制的问题。为此,大会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作了具体部署,由此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培育。及至党的十四大报告,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等方面进行部署。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4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澄清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僵化与模糊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党的十五大报告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等进行了具体部署。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一切的。报告强调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这既包括党的团结,全党各级组织的团结,也包括党同各民主党派、各方面朋友的亲密合作,党同广大群众的紧密联系,巩固和发展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因而,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成为此次大会的任务。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从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等方面作出战略部署。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3页。针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进行具体部署。④《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6页。党的十九大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提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等十四个方面,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⑤《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26页。

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报告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等12个方面,进行了战略部署,较之党的十九大报告,它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和“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独立的两个部分与其他方面并列,⑦《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7日。以突出新时代在面临新问题、新挑战时,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战略部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者、领导者。随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党代会的报告也逐渐形成规范化的体例与内容。那就是总结过去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展望未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布局谋篇。而党代会报告的最后一个部分都是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这是因为,描绘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后,最终都要落脚于肩负这一重任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最后一部分,也再次提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任务,⑧《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7日。就是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以自我革命加强与完善党对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最大特点是党的执政能力决定着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需要从党的自身建设入手。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而保证党不变质的思想武器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页。以“两个务必”告诫全体党员的目的就是要以组织的纯洁性来推动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落实七届二中全会精神,1950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严格整顿全党作风,消除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和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干部作风。同时,随着中共执政地位的确立,积极要求入党者众多,不可避免会有投机者混入其中。从纯洁组织肌体出发,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决定对全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一次普遍整顿,在全体党员中进行一次关于共产党员标准,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途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对每一个党员进行认真的审查和登记,对犯有严重错误的和不够党员条件的党员进行组织处理。整党从1951年下半年开始,到1954年春基本结束,共有41万人被开除出党或被劝告退党,增强了党组织的纯洁性。②《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170页。

纯洁党的组织也是一个内外联动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要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将消极力量转化为积极力量,就必须同时改造自己。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当前整风的主题,按照“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的方针,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整风运动,以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作风,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23页。此次整风持续到第二年,中共中央对整风问题再次作出指示,强调一定要把整风坚持到底,不能虎头蛇尾。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31页。不断强化的整风运动,就是共产党人“自己批判自己,是为了从过去的错误缺点中取得教训,为将来的胜利准备条件”。⑤《为什么要整风?》,《人民日报》1957年5月2日。这个胜利就是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完成,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够多,党的一些领导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存在主观主义的偏差,“文化大革命”前就有过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1页。然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⑦《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25页。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最大的优势。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历史,以自我革命来加强与完善党的领导,就是纠正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可能偏向。这是因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或者说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决定了党与现代化建设是融为一体的,党的自我革命就是在为现代化建设把脉问诊,以便于精准施策。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自我革命,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除了国家、民族与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由此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改正自身存在问题的坚决性、彻底性。党勇于自我革命还源于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如《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所言,“党的各级领导人保持普通劳动者面貌,党员和群众同甘共苦,是纠正错误、战胜困难的重要一环”。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5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化,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得以恢复与完善。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第166、168页。中国共产党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要改革领导机构和干部制度,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同时,提出党风问题是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党风根本好转,中央决定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④《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50、56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成为很长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中心任务。其后,从制度建设到反腐倡廉建设,为了解决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38页。可以看出,改革创新既是推动现代化事业的动力,也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动力,二者的同频共振就是加强与完善党对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要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凝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就是要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布局中。唯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保证改革不偏离正确的方向,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组织保障,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自我革命就是要提升应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唯有勇于自我革命、不断超越自我的政党才能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有没有自我净化的过硬特质,能不能坚持不懈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作斗争,就成为决定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⑥《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327页。成为决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败的关键因素。

作为自我革命的一部分,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同向发力,到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并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还是为了加强党对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要求,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任务是内在统一的,那就是人民至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引领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向。如此,以自我革命来加强与完善党的领导就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而目的与手段的一致性就使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到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五、结 语

政治领导力体现为政治认知、政治决策、政治部署与政治执行等方面的能力。对中国共产党而言,以什么样的执政理念进行现代化建设就是对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政治认知。回顾历史,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已充分证明这一理念的正确性。正是这种开放的理念,使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政治决策、政治部署与政治执行构成了组织运行前后相继的逻辑链。对现代化建设的决策、部署与执行,是党的政治领导力的体现。它通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与各种会议来展开,并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党与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可见,从政治领导力的角度观察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更便于发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并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因为聚焦政治领导力,而忽视其他三种能力在国家治理与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可以看出,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二者的内在统一性,使得实现这一目标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历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必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宏愿,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