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民办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2022-02-16 08:33丁红月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丁红月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2)

一、“课程思政”的实施背景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于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与此同时,陈宝生部长也指出,素质教育与课堂是紧密相联的,课堂不只具有传道授业的功能,同时也是传播正确价值取向的渠道。

二、“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国内各大高校积极开启“课程思政”建设,其中复旦大学作为第一批试点院校,在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中探索“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随即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呈现逐年增多趋势。对于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上海外国语大学选取了11个语种的18门专业课作为专业课“课程思政”工作试点,形成了“多语种课程思政群”。截至2021年3月19日,在中国知网上查找主题为“英语课程思政”的学术论文,共有1000余篇。这些论文的发表时间从2017年1月起,几乎涵盖了不同类别学校、不同专业、不同类型课程的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和民办院校”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7条结果,其中有3条结果与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关联。增加“混合式教学”这一关键词搜索后,知网上显示暂无数据。

通过对课程思政相关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大学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和高职高专英语相关的思政教学。与民办院校相关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以混合教学模式为依托研究民办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

三、“课程思政”在民办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实施

(一)提高教师思政素养

新时代新时期的背景下,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传输者、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和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思想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已是当务之急。传道授业不能只是局限于书本的理论和公式的演算。

1.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站于三尺讲台,每位老师都是学生的模范,学生不仅是听其言,更观其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或者是积极的影响,或者是消极的影响。一名教师,只有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伟大使命,严守师德,才有可能在学生的心中打牢人格基石,把握好人生方向。培养人才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任务,需要长期心血的付出、辛勤的灌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言谈举止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向学生们传递着做事勤恳、胸怀博大、甘于奉献的人生理念。

大学英语教师因其专业属性原因,讲授英语和西方文化就更要严守师德,带领同学了解、走进西方文化的同时,更要守好中国文化阵地,夯实中华文化根基。

2.坚守红色底线、践行文化自信

对于刚迈入大学校门还未走出国门的同学来说,大学英语课堂是他们了解外国世界和文化的第一扇窗。与其用道听途说的方式了解西方文化,不如利用好英语课堂主阵地,让潜藏于学生心中崇洋媚外的思想得到及时修正。

新时期,承载着传播中国文化使命的英语教师更应该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坚持立德树人,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3.与时俱进,紧跟时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自媒体平台的涌现,与报纸期刊相比,人们更喜欢用自媒体等更快捷的方式获取信息。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国内国际新闻热点。如果一位站在三尺讲台的老师不关心国家大事,如何能在思想和行动上与时俱进呢?又如何与青年学生探讨国内外新闻并与学生交流思想呢?又如何能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新鲜感和趣味性呢?所以英语教师需要关注时事和热点,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

(二)以教材为依托,丰富思政途径

1.以教材为基础,补充思政案例

文以载道,文道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材中有许多西方文化元素,长时间地接触外来文化使得某些一直追求“标新立异”、彰显“个性”的同学以崇拜外来文化为荣,其他学生也会跟风盲目崇拜,从而丧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魂。

在市场经济时代,学生们的思想也容易受到腐蚀,缺少崇高理想和滋生拜金主义。此外,因母语文化知识的缺失,学生不能够很好地运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造成“中国文化失语”,不具备真正的双向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针对上述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挖掘现有教材中与“课程思政”教育相关的元素;要通过各种资源和渠道,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思政”教育的拓展和补充;要根据民办院校学生的特点,编写具有“思政”元素的相关案例集;从四个角度编写与教材配套的思政案例集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做到围绕教材,适当扩展,传播母语文化,培养学生中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紧跟时代脚步,关注时事热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即使是新出版的教材,在学生使用时也难免出现稍显过时的迹象,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以教材为主,另一方面绝不能以教材为全部授课内容。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4》第一单元为例,第一单元介绍了海洋探索,教师可以延伸至我国对于太空及海洋探索的进步。在导入部分,先提出问题1:大家听过这些名词吗?“天问”系列、“长征”系列、“天宫、神舟、嫦娥、玉兔”,同学们都表示听过;问题2: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很多同学混淆概念,并不了解“天宫”和“天问”都是什么。从名字上进行区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是把“神舟”载人飞船、“天宫”空间站、“嫦娥”探月探测器等各种航空航天设备送到太空的一种运输工具。同时让学生了解“天问”来源于屈原长诗《天问》,早在中国古代,两千多年以前中国人民就对浩瀚的宇宙埋下了探索的种子。此外,在课前,教师制作了一个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英文短视频,同学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短视频中融入了最新的航天资讯,2021年6月17日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目前为止进行了两次出舱活动,聂海胜与地球合影的绝美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在授课过程中把这些配有绝美图片和动感画面的最新科技咨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科技的进步,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会点燃学生心目中报效祖国的激情。而这些内容是教材没有覆盖到的。如果教师只是以教材为全部授课内容,势必会错过思政良机。所以关注时事是每位外语教师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任务。

(三)创新思政教学手段

1.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红色主题演讲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应试化教学明显,以过英语四、六级为主要目标,以便学生在找工作时能有一块敲门砖,长此以往造成了“重技能,轻人文”的结果。而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受拜金主义影响的青年学生恰恰缺少人文教育为他们指引正确的人生方向。除了教师需要挖掘思政元素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同等重要的。亲口讲述、亲身体验,学生对于思政内容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喜迎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让学生制作ppt讲述党史;介绍感动中国的人物;学生们在准备及分享过程中对相关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聆听的学生来说,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多了一次亲身参与,多了一次现场聆听,增加了学生们浸润在思政教育中的所思所想所行。

2.以“奉献”为基石,夯实思政之路

以本校发展史为切入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本校于1999年创建以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2006年学院三位创办人将市值2.8亿元的资产全部捐公,并建议由政府监管,创建人不索取任何回报。秉承着“奉献精神强”的办学特色,大学英语教研室遵循“工大人文——奉献篇;外国语学院——奉献篇;教师队伍——奉献篇;学生群体——奉献篇”的一贯制模式,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英语讲解校史,分享几位创办人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谈体会谈感受,置身于一所“以生为本,不忘初心”的学校,榜样就在学生身边,他们在倍感荣幸的同时,也一定会带着这份感动在求学之路上更加奋力拼搏。

民办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要想提高英语综合能力,词汇积累对于他们来说是首要的任务。结合民办院校学生特点,对学生有三个层次的要求:掌握思政词汇,掌握思政短语及表达,用英语正确表达思想,进而用英语讲述身边故事,传递时代信息和中国文化,最终在跨文化对比中能进行深刻的思辨,提高文化自信。

3.在语言技能中融入思政元素

众所周知,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体现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在训练五项基本技能的同时可以适当融入思政元素。举例来说,在讲授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4》第四单元居里夫人一课时,适逢袁隆平院士去世,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袁隆平院士的相关资料,概述其一生的经历和贡献。教师也可以提前制作关于袁隆平院士的视频,学生观看后让学生用一段文字概括院士生平事迹,可以采取书面或者口头形式。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学生们了解到袁隆平院士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经历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后,他决心要让中国人民吃上饱饭。他丝毫不关心物质,喜欢15元一件的衬衫,戴200多元的手表,不喜欢出风头,却能进行20多分钟的英语演讲。通过对袁隆平院士故事的分享,相较于“白富美、高富帅”这样的负面审美价值,学生们定会视袁隆平院士为学习的榜样,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增强文化自信。

4.线上教学的思政路径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大学英语课程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方式。而课程思政需要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所以线上教学不能缺少课程思政。可以利用学习通,在“讨论”区为学生布置红色主题的话题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在“词达人”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关于思政词汇的词汇竞赛。此外,结合所学单元内容,让学生制作相关视频,或者给视频配音等,发布到在线平台,让学生们互相点评。在准备、录制、观赏、互评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英语综合技能而且强化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5.学生综合能力评价

虽然人文素养的考核不可能像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样有具体的量化分数,但是可以把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纳入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评价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占有一定的比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可由三部分组成,课程思政报告(60%)、课程思政专题研讨(30%)和思政词汇考试(10%)。以下为考核评价机制及学生评价。

图1说明考核中优秀及良好比例达到56.1%,中等与及格比例达到42.5%。不及格人数中多半由于英语基础异常薄弱导致在专题研讨环节参与度较低,造成课程思政综合成绩较差。

图1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及考核情况

去除32份无效调查问卷,由表1可以看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目标已经达成,个别同学认为是因为自己的主观原因导致未达成目标。通过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体系所反映出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让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不仅促使学生们提高民族文化自信,传递中国声音和文化,反之也能促进学生们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表1 课程目标达成问卷结果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是广大莘莘学子责无旁贷的责任。同时如何让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帮助学生守初心、担使命又是高校英语教师的责任。在未来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道路上,还需要探索多样化的模式和教学手段让语言技能和思政内容实现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