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

2022-02-17 07:19赵得琴
现代特殊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小笛老狼钟表

赵得琴

自我刺激行为是孤独症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之一,儿童通过甩手、摇动身体、看旋转物等行为满足自身感觉需求,获得感官舒适。在此类行为发生的同时,儿童会得到自我强化,进而产生刻板、重复的自我刺激行为。高频率发生自我刺激行为会对孤独症儿童的生活、学习造成消极影响,也会阻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开展针对自我刺激行为的干预,是学前特殊教育教师需要重视的课题之一。本文通过一名孤独症儿童的个案研究,探索自我刺激行为干预的有效途径。

一、个案基本情况及问题

小笛(化名),男,出生于2016年1月。2020年6月被医院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2020年9月开始个别化康复训练。小笛刚入园时,喜欢在教室内转圈,很少与人交流。看到任何玩具都会用双手快速地转圈或摇摆并持续地注视。在开展主题活动时,他会不停去捏旁边同学的胳膊。每天的集体生活中,笔者派一名班级辅助教师给予小笛一对一的辅导。此外,小笛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能唱简单的儿歌,也会复述绘本《好饿的毛毛虫》的故事内容,能与班级教师进行简单的对话。

为开展有效的行为干预,正确判断小笛行为发生的原因是重要的第一步。笔者采用ABC(前事—行为—结果)行为分析法,通过两周在园观察和行为记录分析,发现小笛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无论旁边是否有人,都会发生旋转物品并注视旋转物至少半分钟的行为。根据笔者描述性记录分析,小笛的行为属于自我刺激功能,该行为发生频率较高,也影响他新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二、个案自我刺激行为的干预策略

根据笔者前期在园观察,小笛不仅在无聊时会发生自我刺激行为,也会在不懂教学内容或理解教学要求却无法很好地跟上教师授课进度时,发生旋转物品并注视旋转物的行为。基于小笛行为发生的原因,笔者制订了行为干预目标以减少小笛自我刺激行为的发生,提高回应他人的能力及有意义玩玩具的能力。行为干预策略尝试从发展正向行为支持、家园结合泛化干预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发展正向行为支持干预

1.预防策略

每天进行区域活动时,笔者为小笛设置了需要完成的时间和完成量,如在活动时间内,完成3—5块的动物拼图。同时,笔者安排班级辅助教师协助小笛一起进行教学活动,并通过肢体提示,适时提醒小笛完成活动。笔者在活动中采用视觉提示卡规范小笛的课堂行为,如双手放在腿上、听课时要看着教师等,用规范的课堂行为替代小笛的自我刺激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一味地强行阻止小笛自我刺激行为的发生,反而会使他的感觉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笔者在进行搭积木、集体教学、感统教学等活动前,允许小笛在不干扰别人的地方,花3—5分钟的时间旋转喜欢的玩具。在小笛得到一定的感觉满足之后,再开展在园活动,可以有效减少他的自我刺激行为,也使他的情绪在干预时更加稳定。

2.游戏教学策略

为促进小笛发展有意义玩玩具的能力,笔者以他现有的认知能力为基础,从他的兴趣出发,设计了“老狼老狼几点了?”“套圈排队上厕所”等游戏,帮助他提高回应他人的能力,减少自我刺激行为的发生。

根据小笛喜欢数字这点,笔者选择了钟表嵌板玩具,结合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激发小笛对干预活动的兴趣。由于小笛对数的顺序概念较弱,在玩游戏之前,笔者先教小笛学习从左至右的顺序将1—12的数字排列好,然后让他按顺时针的方向将排列好的数字依次放入相应的数字嵌板中,如此反复操作让小笛熟悉数的顺序。接着,笔者事先明确要求小笛只有听到指令后才能拨动时针,拨到相应的位置要停下来。最开始,笔者会在小笛问完“老狼老狼几点了?”时,按照从1—12的顺序报时。在玩了几轮后,笔者打乱数的顺序,任意说出1—12点,让小笛拨到相应的数字。游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小笛对数的基础认识能力,还可以提高他听从指令的能力,帮助他学会遵守游戏规则,体会游戏的意义。

数的顺序教学

3.后果处理策略

如果在预防行为无法控制的状态下,小笛仍发生自我刺激行为,此时笔者会根据发生的情况,对小笛进行及时的肢体提示与语言提示,适当地阻止小笛的自我刺激行为。例如,小笛拿到物品要开始快速转动时,笔者轻轻地用手按住他的手说:“请把物品拼起来/搭好。”如果小笛出现甩手的自我刺激行为,笔者会轻轻地用手把他的手臂略往下压并说:“请把手放好。”及时制止小笛的自我刺激行为后,笔者迅速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投入到其他活动中。

(二)家园结合泛化干预

1.增加父母陪伴的时间

笔者通过个案研讨会及时了解到小笛父母平时工作较忙,一直由年迈的奶奶照顾。奶奶因忙于家务,大部分时间都是小笛独自玩耍,对小笛的自我刺激行为采取忽视或无暇顾及的态度。鉴于以上情况,笔者建议小笛的父母尽可能调整工作时间,逐渐增加陪伴小笛的时间。例如,第一个月每周陪伴小笛玩耍至少2—3小时,第二个月开始每天陪伴小笛玩耍至少1小时,以此类推,逐渐增加。

2.让孩子有事可做

为有效地减少小笛自我刺激行为的发生,笔者与家长达成共识,发挥每位家庭人员的力量,共同制订了居家活动任务清单(见表1),以及相关内容和要求,初期主要集中在小笛每天下午放学后至晚上睡觉前的活动时间。后期延伸到周末时间,每天都安排紧凑充实的活动让孩子忙起来。

表1 小笛居家活动任务清单

在进行居家活动前,笔者建议家长提前告知小笛每天需要做什么活动以及提前说明下一个活动的内容等。在“时间”上,笔者建议家长先采用钟表嵌板玩具作为视觉提示,提醒小笛关注时间,后期采用自制钟表玩具或时间条等作为视觉提示;在“活动任务”上,笔者建议家长根据每次完成的情况和小笛感兴趣的活动进行适当地调整。例如,17:00—17:30的时间段里,星期一玩拼图,星期二玩钓鱼玩具,星期三积木搭房子,星期四画画,星期五做手工,星期六陶艺等。在“完成情况”方面,家长可以和小笛商定用打钩的方式作为记录;在“奖励”方面,笔者建议家长在活动初期可以采用主动满足式强化,如允许小笛玩一会儿旋转的东西以满足他的需求。在活动中期,当小笛完成一个活动如拼图后,奖励他喜欢的贴花、小车玩具等物品搭配口头表扬、拥抱等社会性强化。在活动后期,逐渐以社会性强化为主要奖励。同时,笔者建议家长可采用代币强化的方式给予奖励增加小笛延迟等待的能力,从而减少他寻求自我刺激的行为。

3.教会孩子玩耍的方式

首先,笔者建议家长陪伴小笛玩耍的内容需与教师在园干预活动的内容保持一致的目标。例如,发展小笛有意义玩玩具的能力,在小笛玩玩具的过程中家长需一起玩,不能任由他独自玩耍。居家活动与在园活动一致采用游戏教学,家长需根据小笛兴趣和他能接受的能力程度教给孩子玩的方法,从而进行泛化练习。例如,钟表嵌板玩具的游戏可在中期换成和小笛一起自制玩具钟表,到后期让小笛用绘制钟表的方式进行,从实物立体过渡到纸质平面,让小笛玩玩具的方式得到泛化练习。其次,笔者建议家长可利用小笛喜欢看旋转的物品这一点,定期带他去陶艺馆,教他做陶艺,以减轻他的不适当自我刺激行为。

三、干预成效及反思

经过两个多月一对一的自我刺激行为干预训练,小笛在拿到玩具后开始有意义地玩,比如用雪花插片搭小房子、用小汽车过红绿灯游戏、拼图、钓鱼等。在笔者的引导下,小笛也可以与其他小朋友建立互动,并在干预过程中促进了小笛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明显减少了自我刺激行为的发生。

关于此次干预,笔者总结了如下两点。一是要立足孤独症儿童的兴趣,选择他们最喜爱的玩具,将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以情景化的方式融入游戏中,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小笛沉浸在游戏中时很少出现自我刺激行为,反而提高了社会与交往能力。二是适当满足孤独症儿童自身的需求,如小笛喜欢看旋转物,利用拨动钟表这一有意义的替代行为来满足他的感觉需求。

猜你喜欢
小笛老狼钟表
说给初初的心里话
吓走老狼的“A”
博士猫
小笛姐姐等你来信
小笛姐姐等你来信
“老狼,几点了?”
老狼的化装舞会
丽娜认钟表
钟表的认识
藏起来的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