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对黏膜下子宫肌瘤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2-02-18 06:38黄铁莲
当代医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宫腔宫腔镜开腹

黄铁莲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江苏 泰州 225500)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疾病,占良性肿瘤的50%,常见于30~50岁女性,1/5~1/3的子宫肌瘤患者年龄超过35岁[1]。目前根据肌瘤生长方向及解剖关系,分为壁间、黏膜下及浆膜下3 种肌瘤,其中黏膜下肌瘤占所有肌瘤的10%~15%,由黏膜覆盖,容易引起月经紊乱、妊娠失败等情况,且会增加妊娠者流产、早产等发生率[2-3]。常规开腹手术可于直视下剔除肌瘤,但其手术损伤大、并发症多,影响手术效果。随着宫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B 超监护下实施,具备微创、直观等优势,能减少传统宫腔镜手术后子宫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而且宫腔镜可直接观察到宫腔内环境,具有诊断和治疗双重作用,且安全性较高[4]。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75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分析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75 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开腹组(n=30)与宫腔镜组(n=45)。开腹组年龄25~56 岁,平均(42.84±4.15)岁;子宫肌瘤直径0.8~4.5 cm,平均(2.38±0.41)cm;单发24例,多发6例;宫腔肌瘤25例,宫颈管内肌瘤5例;分型:0型8例,Ⅰ型15例,Ⅱ型7例。宫腔镜组年龄25~58岁,平均(43.10±4.20)岁;子宫肌瘤直径0.8~4.8 cm,平均(2.40±0.42)cm;单发35例,多发10 例;宫腔肌瘤38 例,宫颈管内肌瘤7 例;分型:0 型 10 例,Ⅰ型 20 例,Ⅱ型 5 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疾病诊断标准[5];具有手术指征,自愿接受手术;精神良好、认知清晰,具有正常沟通、交流能力;无恶性病变;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急慢性感染;严重内科疾病或脏器疾病;恶性病变;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研究期间退出。

1.3 方法

1.3.1 开腹组 术前常规禁食,于下腹部正中做切口,充分显露子宫,于直视下行肌瘤切除术,手术结束后常规止血,残腔创面用1-0可吸收线做“8”字缝合,腹壁切口常规缝合。

1.3.2 宫腔镜组 宫腔镜及配套器械(日本Olympus公司)。若肌瘤体积>3.0 cm,术前连续3 次注射达菲林(广州市保济堂药业,国药准字H20090274),每次1.25 mg,每4周1次,连续3次。0.9%氯化钠溶液注入膨宫,压力80~100 mmHg。对外阴、宫颈等部位进行消毒,放置米索前列醇(华润紫竹药业,国药准字H20000668)200 µg,软化宫颈。显露宫颈,麻醉,于B超(西门子,ACUSON OMNI5型)监视下,逐级扩宫至11号,置入电切镜,0型且直径<4 cm肌瘤,明确根蒂部的部位位置,完整切除。若瘤体体积大且凸向宫腔,可先在两侧切除肌瘤,再拧除肌瘤。Ⅱ型肌瘤,创面大,电极电凝止血,或置入压迫球囊压迫创面并止血。两组术后常规抗感染、禁止性生活等。

1.4 观察指标

1.4.1 手术指标 统计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排气时间、下床活动、住院时间及月恢复时间。

1.4.2 月经情况 比较两组术前3 个月、术后3 个月月经周期、经期时间及经量。

1.4.3 并发症发生率 包括子宫穿孔、大出血、感染、宫腔粘连等。

1.4.4 复发率 患者定期到院门诊复查,未有失访病例,连续复查24个月,统计复发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宫腔镜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月经恢复时间均短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组别宫腔镜组开腹组t值P值例数45 30手术时间(min)25.64±4.15 87.85±13.65 28.729<0.001术中出血量(ml)34.12±6.35 90.15±12.49 25.592<0.001排气时间(h)8.41±1.62 32.36±2.89 45.851<0.001下床时间(h)11.24±3.48 28.96±4.17 18.945<0.001住院时间(d)5.05±1.12 8.95±1.48 12.975<0.001月经恢复时间(月)4.85±1.24 6.53±1.35 5.548<0.001

2.2 两组月经情况比较 术前,两组月经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两组月经周期长于术前,经期短于术前,经量少于术前,且宫腔镜组月经周期长于开腹组,经期短于开腹组,经量多于开腹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月经情况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menstru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两组月经情况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menstru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0.05

组别宫腔镜组(n=45)开腹组(n=30)t值P值月经周期(d)术前20.89±2.48 21.10±2.50 0.358 0.721术后3个月26.35±2.05a 23.51±1.95a 5.992<0.001经期(d)术前7.01±1.27 6.96±1.25 0.168 0.867术后3个月4.20±1.15a 5.01±1.20a 2.937 0.004经量(ml)术前70.12±5.65 69.82±5.70 0.224 0.823术后3个月52.65±3.20a 45.28±4.19a 8.624<0.001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宫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4 两组复发率比较 宫腔镜组术后24个月复发率为2.22%(1/45),开腹组复发率为6.67%(2/3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6,P=0.336)。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其中黏膜下肌瘤是其主要类型,占比10%~15%,是较为严重的类型[6]。该类型肌瘤不断向宫腔内部生长,会增加子宫内膜面积、宫腔内部面积及月经量,且难以排出,导致子宫收缩异常,伴发严重痛经。手术是治疗该肌瘤的主要方法,部分患者倾向于切除子宫,可减少肌瘤的复发,避免恶性病变,但术后会诱发内分泌功能紊乱,子宫切除将丧失生育能力,严重影响有生育要求患者的身心健康[7]。因此,肌瘤剔除术仍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案。常规开腹手术是在医师直视下暴露子宫及肌瘤部位,可有效切除肌瘤,但手术切口大、遗留大面积手术瘢痕,且术后并发症多,患者多不能耐受。宫腔镜是一种微创性技术,可经自然腔道进行手术,无需做手术切口,在直视下进行手术,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等优势[8];同时,在B 超引导下进行手术,能安全、彻底切除肌瘤,且能保留子宫,定位准确、病灶切除完整,能提供完整、清晰的手术视野,以减少术后病灶残留、肌瘤的复发[9]。

本研究结果表明,宫腔镜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月恢复时间均短于开腹组,出血量少于开腹组,术后3个月月经周期长于开腹组,经期短于开腹组,但经量多于开腹组(P<0.05)。说明与开腹手术比较,宫腔镜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且能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加快康复速度。分析原因为,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肌瘤位置定位准确,可随时掌握肌瘤切除程度,清楚显示手术操作过程,且所产生的电热效应,根据子宫肌壁回声变化,可减少对子宫壁的损伤程度,观察肌瘤切除后残留程度,提高手术操作的精准性;同时,宫腔镜手术可减少对子宫内膜的损伤,且利用人体自然管道作为手术入路,避免损伤生殖系统,保留机体完整的生育功能,可减轻手术损伤,缩短恢复时间,改善月经功能[10]。

既往单独使用宫腔镜手术,缺乏超声引导定位,易出现子宫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且术后肌瘤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本研究结果表明,宫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P<0.05)。宫腔镜组术后24 个月复发率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赵惠杰[11]研究中发现,宫腔镜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2%,低于腹腔镜组的10.6%(P<0.05)。刘如婷[12]研究中发现,宫腔镜手术1年未发生复发,对照组复发率为16.13%(P<0.05)。表明超声引导下宫腔镜手术,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未增加术后肌瘤复发风险。分析原因为,采用超声引导行为及宫腔镜监视,实时、清楚显示宫腔情况、肌瘤位置,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能减轻对宫腔组织的机械性损伤,组织切除彻底,故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控制肌瘤复发。

超声引导下实施宫腔镜手术,可实时提供肌瘤位置及宫腔镜切割的深度、方向,避免子宫穿孔的发生。若肌瘤体积大,伴子宫腔扭曲变形,为了确保手术安全性,可采用腹腔镜监护,协助医师完成宫腔镜手术。宫腔镜手术实施前,应确保宫颈软化良好,子宫颈处于较好的扩张程度,便于宫腔镜镜体顺利进出,且能顺利取出宫腔内瘤体组织。Ⅰ~Ⅱ级黏膜下肌瘤切除时,术中可能损伤肌瘤周围正常的黏膜组织或肌层组织,因此,需要采用电极划开肌瘤表面覆盖的内膜,并膨宫,顺利进入肌瘤包膜,以此顺利切除肌瘤组织,减少对子宫肌瘤及周围内膜的损伤。宫腔镜手术适应证需结合手术医师的技术水平、临床经验及肌瘤体积具体分析,术前应考虑使用药物缩小肌瘤体积,以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并发症。

综上所述,B 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可作为最佳手术方案。

猜你喜欢
宫腔宫腔镜开腹
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粘连切除术后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分析
超声宫腔水造影对宫腔粘连的评估分析
宫腔镜下诊刮电切术和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对比
观察宫腔镜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中的应用
宫腔镜下清宫术与常规清宫术治疗人工流产不全的临床效果
比较3号和4号Supreme喉罩在50~60kg女性患者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经阴道二维超声、三维超声容积成像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在宫腔粘连诊断中的联合应用
多次人流可导致宫腔粘连致不孕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