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下入路与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分析

2022-02-18 06:38巨培祥梁旭东
当代医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三角肌肩峰肱骨

巨培祥,梁旭东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骨科,山东 枣庄 277300)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占全身骨折的4%~5%,老年群体由于普遍存在骨质疏松,其骨密度更低,在受到外力撞击或挤压时更易发生肱骨近端骨折,因此,老年群体是肱骨近端骨折的多发人群,且近年来,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发病率呈显著升高趋势[1]。目前,临床对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锁定钢板手术具有创伤小、固定效果好的优点,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目前临床对于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锁定钢板手术治疗的入路方式主要有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手术和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手术两种[2],但两种入路方式的效果优劣目前临床尚无统一定论。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肩峰下入路与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2 月本院骨科收治的76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角肌组和肩峰下组,各38 例。三角肌组男20例,女18 例;年龄67~75 岁,平均(71.37±1.32)岁。肩峰下组男 21 例,女 17 例;年龄 66~75 岁,平均(70.98±1.27)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符合肱骨近端骨折诊断标准[3]者;年龄>60岁者;临床资料完整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无精神障碍、语言障碍、听力障碍者。排除标准:存在手术禁忌证者;伴有桡神经损伤者;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或免疫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三角肌组采用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患者行臂丛麻醉,手术位置常规消毒铺巾;患者肩峰中点处作前纵向切口,分离三角肌暴露大结节和肱骨头,将骨折部位碎骨和血肿清除后在C 型臂X 线机注视下对骨折进行复位,后选取适合的锁定钢板将骨折部位进一步固定并锁定,关闭切口并放置引流管。

肩峰下组采用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术前准备工作与三角肌组一致,在患者肩关节外侧部位纵向切口,充分暴露大结节和三角肌,牵开肌肉暴露骨折部位,后续操作与三角肌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②凝血功能:手术前后,抽取患者清晨静脉血5 ml,采用凝血仪检测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③并发症:包括旋肱血管损伤、切口感染、腋神经损伤。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肩峰下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三角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三角肌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组别肩峰下组三角肌组t值P值例数38 38手术时间(min)65.80±7.51 87.41±9.22 11.202<0.001术中出血量(ml)89.63±6.92 93.17±7.19 2.187 0.032骨折愈合时间(d)68.49±6.60 94.39±8.79 14.525<0.001住院时间(d)7.23±2.10 9.71±3.21 3.985<0.001

2.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治疗后,两组PT、APTT均低于治疗前,且三角肌组血清FIB 水平高于肩峰下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PT,凝血酶原时间。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肩峰下组三角肌组t值P值PT(s)治疗后11.50±1.54a 12.13±1.60a 1.749 0.084例数38 38 APTT(s)治疗前38.59±6.57 38.41±7.22 0.114 0.910治疗后33.63±7.51a 34.66±7.23a 0.609 0.544 FIB(g/L)治疗前3.13±0.63 3.16±0.68 0.199 0.842治疗后2.98±0.81 4.86±1.12a 8.384<0.001治疗前14.24±1.39 14.31±1.40 0.219 0.827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肩峰下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26%,显著低于三角肌组的21.05%(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组别肩峰下组三角肌组χ2值P值例数38 38旋肱血管损伤1(2.63)3(7.89)切口感染0(0.00)2(5.26)腋神经损伤1(2.63)3(7.89)总发生率2(5.26)8(21.05)4.145 0.042

3 讨论

近年来,肱骨近端骨折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仅次于髋部骨折和桡骨骨折。目前,临床对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常采用悬垂石膏固定的外固定方法,其固定时间较长,易导致患者发生关节僵硬,不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同时,外固定的方式对患者骨折部位固定不牢固,容易发生固定易位、固定物断裂等不良情况,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4]。近年来,通过手术治疗的内固定方式在骨折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且临床应用越来越广。

本研究结果显示,肩峰下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三角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三角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三角肌组(P<0.05),说明与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相比,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可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术中出血,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分析原因为,三角肌入路需对组织进行大量剥离,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同时,手术区域由内向外剥离易导致患者旋肱前动脉损伤,可增加肱骨坏死的风险,延长骨折愈合时间,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而肩峰下入路分别从三角肌外侧和肱二头肌与三角肌间隙暴露骨折位置,切口较短,同时对组织损伤更小,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同时减少并发症[5-6]。

凝血功能异常是老年患者术后的常见病理表现,手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可影响肱骨头血供,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7]。PT、APTT及FIB均可有效反映患者机体凝血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肩峰下组凝血功能优于三角肌组,说明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更小。分析原因为,肩峰下入路患手术切口小,患者机体应激更小,同时肩峰下入路可保护患者旋肱血管和腋神经免受损伤。此外,肩峰下入路不需要对患者三角肌进行切断处理,可有效降低手术对患者机体组织的损伤,而内部锁定钢板固定的方式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骨折部位复位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固定物易位对骨折部位造成的二次损伤[8]。

综上所述,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可有效改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情况和凝血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三角肌肩峰肱骨
改良肩前下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解剖学研究*
劈开三角肌入路治疗肩胛颈骨折
肩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Ⅱ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
冈上肌出口位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经三角肌入路与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治疗老年移位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不同类型肩峰下骨赘对肩袖肌腱病关节镜治疗的影响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青壮年患者肱骨近端严重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
肩峰撞击征二型肩峰行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与关节镜下单纯肩峰下清理术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