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

2022-02-18 19:56郑晓冬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史料资料

郑晓冬

历史承载着人类在地球上不断演变与发展的过程,所有的历史求证研究都需要依托翔实的记载与实物证据。这便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与求证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也需树立正确的史料实证学习观念,重视对历史实证资料的查阅与考察,强化实证能力的培养,以前人的资料与证据为基础,明晰历史发展中重大事件的走向。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以国内外人类社会的精神与文明发展和变革为核心,内容囊括社会政治变化、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科学发明等各个领域的内容,诸多学生对其中的社会变化感到新奇与震撼。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对史料的运用不足与教育技巧的实施偏差,学生往往缺乏现代核心素养中的史学研究观念。基于此,任课教师应革新自身的观念,科学统筹资源,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就学习内容而言,历史这一学科有着极其鲜明的趣味色彩,但在传统应试教育的长期浸染下,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重视教授历史事件以及重要知识点,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而然会感觉到历史教学的乏味与无趣,无法与书中呈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产生共情。要想摒弃传统历史教学的风气,最佳的途径便是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学习欲望,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程教学中,在师生交流互动中,积极并大胆地分享自己的思想与观念,全面增进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自身素养。任课教师应采取正确高效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1],最大化地彰显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有效提高历史课程教学价值,并进行文化渗透。

(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传统教学视域下,任课教师开展历史课程的直接依据是课堂讲义,并根据其他历史资料加以创新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生的历史学习观念与方法,使学生觉得历史知识学习与获取只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不用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不同于过去的个性化观点。在新时代的教学改革下,历史教育不应单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应该越来越强调专业素质和探究意识。高中历史任课教师在教学上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收集的资料加以总结,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学有所思,对史料实证产生深厚的见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对学生的疑虑进行提点与指导,进而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史料实证学习框架,全面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三)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

在教育新时代下,不仅学生与教师的历史学科学习观念得到了革新,而且应试考试题目也得到了颠覆性转变。在传统的应试考试中,其题目往往重视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与固定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现阶段的应试考试所出的题目,尤其是其中分数较高的大题,往往都是以社会热点为基础的“新鲜”题目,此类题目的迭代更新是国家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高中学生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而专业任课教师要一改过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史料实证素养,使其认识到掌握历史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并在面对新问题、新资料时可以通过对知识的串联与归纳,获得自身独特的认识与方法。从发展战略高度来看,尽管目前的教学体制与观念还在持续地优化与创新,但学习成绩一直是评价一名学生的关键因素,所以任课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要具备新时代的想法与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应试成绩,这也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内驱动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创造历史学习情境,提高学习氛围

从客观的历史课程教学层面来看,学习情境是高中学生进行高效多元化学习的关键,其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主导因素,其意义非凡。在此背景下,学习情境的创设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部分。总结以往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不难看出,因为高中课程的时间紧张,所以任课教师很少能顾及课堂情境的创设,通常以单向传输进行讲解授课,把知识点一股脑地传递给学生。就表面效益而言,这样好像是提升了课堂效果,但实际上却使学生养成了惯性学习思维。长此以往,学生便不具备灵活的思考能力。就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在新时代核心素养的培养指标下,任课教师应加大培养的力度,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基于此,任课教师可因材施教地创设历史课程学习情境,使学生在任课教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提高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水平,以最大化地彰显其应用价值。

基于史料实证学习,高中历史任课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何为“史料”,什么类型的资料才能被合理应用,只有对该部分的历史实证资料进行充分的分析与探讨,才能选择符合标准的资料,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的学习[2]。在课前,任课教师通过向学生放映教学视频,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产生兴趣。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达到对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了解史料类型,具有清晰的认知

在教育改革新思潮下,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元化地接触与了解资料的类型,先对历史事件进行初步的了解,再对症下药。尽管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过少量史料,但是没有进行全面的了解,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包括如何查找资料,获得史料之后需要如何处理等。在教学的初始阶段,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让学生进行背诵,强化语感。此类方式在普通知识的传授上,能够产生一定的成效,学生掌握起来也不是问题。不过如果知识点涉及的内容较多,这样“死记硬背”的方法或许就不太够用了。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会发觉,曾经用得得心应手的“背诵大法”似乎失灵了,尽管背得足够熟练,但是却仍然无法做题[3]。因此,任课教师要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做到与时俱进,使学生从熟悉历史类型入手,明晰知识的条理性。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创新性地对史料知识进行传授与解惑,科学统筹资源,优化教学结构,合理利用历史材料,包括文书、实物等,同时还要尊重材料价值的差异,包括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此外,史料还有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正史”与“野史”之分。这些都是与历史有关的知识,学生只有明确其含义,才能对历史有明确的认知。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但要掌握书本知识,还要掌握学习策略,尤其要关注对历史意识的培养。此类基础性的能力是支撑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其意义非凡。基于此,学生要明晰史料类型,对历史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三)判断史料真伪,确定史料价值

基于对价值的考察,历史资料的来源比较复杂,且真假难辨。学生只有先准确判别历史资料的真假,才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利用。学生如果使用了错误的资料,于其而言是极大的价值损失,容易使其形成错误的思想。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基础的理论知识掌握是其辨别史料真伪的关键依据。对于某些历史事件,首先要明确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再根据时代、人物等要素,辨别其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形势,这是学生学有所用的集中表现。

例如在教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与需求进行针对性史料的提供,使其基于自己的认知进行真伪辨别,并明晰其中的应用价值。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已掌握了与之有关的部分内容,对中央集权制的内涵、含义等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史料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学习价值:一是可以基于学习层面拓展学生的学习维度,二是可以基于学习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任课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地展示历史实证资料,并让学生探讨其中的真伪性,明确史料是否符合时代发展变化,以达到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效果。如此一来,通过确定资料的真实性,学生在面对历史事件时可以本着一种比较中立的心态认识历史,进而最大化地彰显历史资料的应用价值。

(四)积极搜集史料,提取有效信息

通过直观的经验总结,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应用储备知识明显不足,除去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其还需要灵活的练习巩固,以夯实历史基础,提高考试成绩。在练习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连题目的内容都无法解读的情况,那么做题时又该如何下笔。稍好一点的,学生虽然可以看得明白材料,可是头脑却一片空白,提供不出重要的信息。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历史视角受到制约,分析问题的角度并不够多元。考虑到这一点,任课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历史知识,并掌握一些文字表达的技能和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并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4]。因此,任课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查阅历史资料,并灵活处理,以从中获得有用信息。

例如在教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可根据教材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后收集更多的延伸资料,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比如,在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盛行,其背后的原因该如何说明,“独尊儒术”的由来依据又是什么。这背后形成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单纯依靠课文中的寥寥数语是无法进行定夺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不断讨论。历史基本知识也要求学生用历史辩证法的视角看待问题,说话要有理有据。了解历史实际上是总结经验教训,掌握历史渊源,学会追根溯源。倘若任课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学生便会产生主动性,进而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其历史文化底蕴便可得到质的升华。

(五)树立实证精神,运用史料解决问题

在教育新模式下,任课教师应重视实证精神的培养与延伸,为学生营造权威、科学的学习氛围,以全面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实证精神是人文科学教学中的必要素养。历史学科的题目并不像物理、化学等课程那样具有明确的答案。解答历史题目要基于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思维发散,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其本身也表达着某种实证精神。任课教师应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证探究思想,以便在后期的学习中做到有理有据,并借此解决实际问题[5]。

任课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把历史实证精神的运用贯彻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并引导学生利用历史史料进行解题。任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学时代,学生的学习压力本来就比较大,而学生的情绪也似乎总是处在一个紧绷的状态。因此,任课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帮助学生舒缓身心压力,使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应对以后的学业。实证能力虽然对他们而言较为模糊,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实际上却体现在他们的自身能力之中。或许学生自身无法察觉,但可以反映在其平时的学习活动之中。由此可见,培养实证精神,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是核心素质培养的必要手段。

综上所述,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全面性任务,是打造历史素质学科素养的关键指标,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既有助于学生有效地把握、了解历史,也有利于其构建严密的历史实证能力,最关键的是能有效培养其科学实证能力。基于此,高中历史任课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该把历史实证的教育落小、落细、落实。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史料资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史料二则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