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体校反兴奋剂工作中的思考

2022-02-18 08:28李颖姜亚男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4期
关键词:误服体校兴奋剂

李颖 姜亚男

(肇庆市体育学校 广东肇庆 526000)

国际兴奋剂形势严峻,环境复杂,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反兴奋剂工作,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各类兴奋剂事件时有发生。行为受到意识控制,究其原因,思想问题是根源,基层体校作为优秀运动员的必经场所,反兴奋剂工作必须从基层抓起,从小培养,因此,基层体校的反兴奋剂工作尤为重要。

1 我国反兴奋剂工作情况

1.1 我国反兴奋剂工作的法治建设情况

我国反兴奋剂工作起步较晚,这项工作仍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我国的反兴奋剂规则体系分为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在国际上,我国签署和加入了《反对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国际公约》和《世界反兴奋剂条例》;在国内,我国已经建立及较为完善的反兴奋剂法规体系[1](见表1)。2019年,“兴奋剂入刑”这一事件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运动员拿“干净金牌”,对兴奋剂“零容忍”的决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赛事、体育产业、群众体育不断丰富,新的兴奋剂问题不断涌现,如选美比赛、体育高考中出现的兴奋剂问题,提示着兴奋剂使用的倾向下移,这些对我国的反兴奋剂政策法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完善反兴奋剂的相关法规政策,才能加快我国反兴奋剂法治建设[2]。

1.2 我国近年来兴奋剂检测阳性发生情况

在国际上,各国对兴奋剂有着敏锐的嗅觉,比如我国某运动员兴奋剂事件[3]就在国际舆论上不断发酵,后期效应很长,每年世界各国都有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因兴奋剂阳性而受到处罚,每个国家都在寻求严格的法律、法规等来规范各类体育赛事,避免各类兴奋剂阳性事件的发生,我国亦然。我国在一段时间内兴奋剂阳性事件频发,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加重处罚力度,严厉打击兴奋剂阳性事件,兴奋剂阳性事件明显减少[2],(见表2)。

表2 近年来我国兴奋剂检查情况汇总

1.3 我国反兴奋剂工作的形式

我国一直在致力于反兴奋剂工作,包括反兴奋剂教育资格准入制度、讲师团宣讲、线上答题、网站公众号宣传、教育拓展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反兴奋剂教育形式多样,包含了反兴奋剂教育准入,反兴奋剂教育讲座,反兴奋剂教育拓展活动和教育基地,线上学习、媒体宣传等。我国还有大型赛事赛前的反兴奋剂准入制度,参赛的运动员及辅助人员需要接受反兴奋剂教育、准入考试、集中宣誓,并签署《反兴奋剂承诺书》,方可获得参赛资格,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反兴奋剂意识和责任。随着我国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使用兴奋剂出现下移的情况,这也提醒人们反兴奋剂教育需要延伸,不能只局限于国家队、省队等专业运动员,应覆盖到基层教练、体育教师、学生运动员、青少年体育爱好者、社会大众体育及青少年运动员家长、体校厨工等。

1.4 我国缺乏高端复合型的反兴奋剂专业人才

我国反兴奋剂研究基础相对薄弱,起步也较晚,在国际上,WADA一直都是反兴奋剂事业的权威机构,反兴奋剂工作涉及诸多领域:法学、教育学、医学等,因此需要能够应对各种国际、国内反兴奋剂事件的复合型人才[5]。在国际上,我国缺乏专业反兴奋剂外语翻译人才、法学人才以及管理人才,导致很多事件处理起来相当棘手,特别是在维护国际体育规则刚性程序的权威性与保护运动员权利之间的平衡、面对危机的应对能力和反应速度方面不占优势[5]。在国内,还缺乏专业的“三品”管理人员,目前运动员用药查询系统里的药物偏少,特别是中药制剂更少,不能对基层用药做出有效指引。还有很多药物在运动员慎用、运动员禁用等方面不够规范,各级部门对用药豁免程序流程不够熟悉等因素,导致用药阳性时有发生,急需专业的反兴奋剂医药人才担当此类工作。食品、营养品市场更大,鱼龙混杂,管理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现在网购盛行,也给反兴奋剂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国在国际、国内都需要高端的反兴奋剂复合型人才。

1.5 兴奋剂检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使用兴奋剂和反兴奋剂一直相伴随行,每次大型赛事,由兴奋剂引发的讨论热度不亚于奖牌,新的兴奋剂类型的不断出现给检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WADA就公布禁止使用基因兴奋剂,2009年再次明确禁止使用转移细胞、遗传元件或使用细胞、遗传元件、药理学制剂等手段,以调控可提高运动能力的内源性基因的表达[6],但是基因兴奋剂具有很高的隐蔽性,产生的蛋白基本与人体内源性蛋白一致,而且多表达产物只在局部组织产生,并不进入血液循环[7],检测难度很大,国际上通过对载体和导入的外源性基因以及基因兴奋剂表达后的物质进行检测,以期达到对基因兴奋剂进行追踪的目的。

另外,其他新型兴奋剂也层出不穷,使用剂量低,或结构与内源性代谢物极其相似,检测难度大,这些都对兴奋剂检测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大概有450种兴奋剂类物质的筛查方法[8],检测样本大部分是尿液样本,干血点(DBS)技术只需要20μL[9]血液就可以完成一次测试,在样本的采集与保存方面也相对简单,节约了保存和运输成本,受到了重视[10],是尿液样本检查的有效补充[11]。同时,运动员生物护照(ABP)[12]会对运动员各项生物学指标进行记录并建立数据库,以及对运动员的相关生理指标进行长期监测,并根据波动情况间接推断运动员是否违禁。生物护照不仅可以锁定“嫌疑人”,还可以直接判定其是否“兴奋剂违规”,是传统检测方法的有力补充。

2 基层体校反兴奋剂工作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2.1 基层体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基层队伍存在侥幸心理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我国的基层体校也从建国初期的迅速崛起期逐渐更迭为现在的转型期,或者转型前期,基层体校在机制体制转变中逐渐显露出诸多弊端[13],校领导对反兴奋剂的事情不够重视,甚至一些基层体校在接受检查时随意找一个教练或者其他辅助人员来充当反兴奋剂管理人员,应付了事。而且我国兴奋剂检查工作主要围绕注册运动员开展,基层体校运动员数目庞大,而兴奋剂检测的成本又比较高,要覆盖到基层体校运动员,其难度较大,这也使得一些基层体校的领导以及教练员、运动员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14]。

2.2 基层体校反兴奋剂教育缺失,青少年运动员防范意识薄弱

基层体校的运动员年龄结构比较小,青少年运动员本身处于塑造人格的时期,思想观念不成熟,他们的大部分精力用于训练和文化课学习,接受反兴奋剂教育的机会很少,我国缺乏专门针对青少年反兴奋剂的教育材料,即使开展了少量的宣传教育,青少年接受效果也欠佳,这些因素使得基层体校运动员的反兴奋剂教育缺失或者效果不理想。青少年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不仅对身心健康有害,还会让他们养成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不良习气,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事实上,很多运动员根本不知道兴奋剂是什么,教练让吃什么就吃什么,只要成绩能提高就好,根本不懂得兴奋剂的危害,或者不清楚服用兴奋剂的严重后果。当然,也不能避免少数运动员存在侥幸心理,想尝试一下。现在兴奋剂蔓延到了体育升学考试中,基层体校的运动员为了有好的出路,为了取得好成绩,考上好的大学,选择使用兴奋剂来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2.3 基层体校缺乏反兴奋剂专业人才,误服误用成为焦点

基层体校现在是一个薄弱群体,虽然是为省队、国家队储备人才的“主要基地”,但是办学条件、经费等有限,对于专业的反兴奋剂管理人才的引进更是无暇顾及,也不会专门去设置岗位。随着国家、省、市各级部门对反兴奋剂问题的重视,基层体校青少年运动员反兴奋剂认识也在逐年增强,但运动员误服误用时有发生,甚至误服误用的数量已经超过了故意使用的数量,究其原因,基层体校缺乏专业人才是一个重要原因。反兴奋剂规则包括检查、检测、结果管理、处罚、上诉、治疗、用药豁免等上千条之多,学习起来比较复杂,禁用清单很多内容,每年至少更新一次,这些都需要有专业的人士负责并告知给每一位教练员、运动员。当前,社会食品、营养品、药品环境不佳,误服误用风险很高。基层体校缺乏专业的队医,虽然我国也建立了运动员用药查询系统,该系统里边也有几千种药物,但还是不能满足运动员平时的用药需求,运动员作为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起居需要教练员、运动员、营养师、后勤等共同参与。近年来,很多阳性事件都是因误服误用造成的,因此,运动员必须明确兴奋剂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避免误服误用。

3 基层体校在反兴奋剂工作中的对策建议

3.1 基层体校反兴奋剂工作人员专业化

当前,反兴奋剂工作任重而道远,反兴奋剂工作在基层体校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存在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不足,频繁换岗,质量不高的问题,所以基层体校一定要选拔有大局观、责任心强、熟悉运动项目特点、熟悉运动队的人员担任,并且每年都要积极参加国家或省反兴奋剂中心组织的培训,系统学习反兴奋剂专业知识,有条件的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定岗定编,专业人干专业的事,配置固定的专职人员是必要条件。同时,还要建立反兴奋剂管理人员的晋升机制,这样才能有激励机制,才会使得反兴奋剂工作人员能够更积极地开展工作。专业反兴奋剂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反兴奋剂的各项法律法规。另外,由于基层体校的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因此,对基层体校的青少年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反兴奋剂教育不仅要系统,而且要采取他们能够接受的教育形式,教育者尽量开发一些适合体校青少年运动员的教材和读本,特别是图文并茂的读本,并增加一些知识讲座、拓展、游戏等,让运动员在游戏中学习,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2 提高基层体校青少年运动员反兴奋剂意识

反兴奋剂阳性事件一直是困扰竞技体育的难题,究其原因,无非是故意服用和误服误用两种,而故意服用又分为被他人教唆或者怂恿,夸大兴奋剂的作用,有时甚至是被逼服用;另一种就是自己求胜心切,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主动购买并服用。两种情况都暴露出一个共同的问题,教练员或者运动员不能深刻认识到兴奋剂的危害,或者说不能深刻理解兴奋剂对自身的伤害和违规以后的严重后果,存在侥幸心理,想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这些实例告诉人们,反兴奋剂的教育和意识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国家队、省队运动员都是从基层体校升入上一级体校,所以树立反兴奋剂意识,一定要从基层体校抓起,只有让青少年运动员真正从内心认识到兴奋剂的危害,并将反兴奋剂意识根深蒂固地印入脑海,长大后才会有更强的兴奋剂防范意识。综上可知,应加强基层体校运动员的反兴奋剂教育,以及多种形式的反复教育。

3.3 加强基层体校教练员及相关人员的反兴奋剂教育

故意使用兴奋剂已经从道德的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打击使用兴奋剂,只有教练员及相关人员的反兴奋剂意识增强,才能有效降低兴奋剂阳性事件,这里相关人员包括科医、营养师、厨工等所有跟运动员相关的辅助人员。教练员和辅助人员必须系统学习反兴奋剂的相关知识,从故意使用兴奋剂的11 种违规行为到如何防止误服误用,以及如何配合兴奋剂检测,及时申请用药豁免,准确填报行踪信息,相互监督、举报等,都要系统、认真学习。反兴奋剂的条例、法规,特别是禁用清单,每年都至少更新一次,所有的教练员及其他辅助人员都要认真学习,特别是禁用清单里边新增的物质,更要慎重再慎重,这样才能确保运动员“零”阳性,才能做好“零”容忍。特别要指出的是,应加强运动员食堂厨工的反兴奋剂教育,因为此前都是针对教练员和运动员以及校医等辅助人员进行的教育和规范,忽略了运动员食堂厨工,但是近年来很多禁用物质与食材甚至调味品有了关系,如波叶青牛胆、附子、乌头、乌药、细辛、桂皮、八角、香叶、花椒等都含有食源性兴奋剂成分,故而加强运动员食堂厨工的反兴奋剂教育是必要的。

3.4 加大反兴奋剂教育覆盖面,严控“三品”,避免误服误用

误服误用,究其本质是运动员对兴奋剂防范性差的表现,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要对兴奋剂时刻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提防能力,要对进入体内的任何物质负责,即使在转训途中和放假回家期间也要防止误服误用。面对兴奋剂阳性事件,基层体校在“三品”防控中一定要谨慎,不能掉以轻心。首先,市场上的食品种类繁多,最好集中采购,按时按量留样,运动员严格集中食宿,严禁外出用餐或食用非训练基地提供的肉食品,更不能随意网购食物;队伍转训途中或节假日回家探亲的运动员,要防范食源性兴奋剂,优先使用蔬菜、海鱼、蛋、禽肉和水果[15-17]。药品防范困难重重,运动员不要随便用药,尽量找队医使用药物,即使是队医给的药品,在用药时一定要明确使用的药物成分,不要随意服用,运动员要对进入体内的一切物质负责,外出就诊的时候要表明自己运动员的身份,最好有队医或教练员陪同。如果队医不在或不具备队医的情况下,运动员用药前可通过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官网《运动员用药查询系统》进行查询,必要时可以咨询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用药豁免工作人员。确因治疗必须使用含有兴奋剂的药物时,履行用药豁免手续。营养品问题是重灾区,基层体校一定要统一采购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官网有检测报告的产品,并且对好批次,运动员自己、教练员、辅助人员以及家长都不能私自购买和使用营养品,不随意使用别人的营养品或者药品,运动员要养成自我防范意识,做好食品、药品、营养品防控工作,避免误服误用事件的发生。

4 结语

反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将长期共存,反兴奋剂教育任重而道远,只有运动员、教练员的防范意识足够增强,兴奋剂检测技术不断提高,才能有效避免兴奋剂阳性事件的发生,兴奋剂是基层体校反兴奋剂教育中的红线,更是底线,“拿干干净净金牌”是基层体校反兴奋剂工作的核心。

猜你喜欢
误服体校兴奋剂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我国兴奋剂刑事案件司法解释之评价研究
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使命所向与危机消解
在学校误服化学试剂,究竟谁的错?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误服药物不少见 积极自救与互救
90例儿童误服原因分析
业余体校击剑训练发展趋势
反兴奋剂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