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实践

2022-02-18 02:49张艳
幸福家庭 2022年14期
关键词:幼小语言表达教师应

■文/张艳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存在明显差异。为了使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教师应积极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将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有效结合,使幼儿在学习中掌握相应的能力,形成相应的习惯,从而为进入小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幼儿园大班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幼儿适应小学生活

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积极探索幼小衔接路径,在教学中融入小学教育方面的知识以及形式,可以使幼儿积累经验,从而为后续进入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小衔接注重培养幼儿在学习方面的能力,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掌握良好的行为习惯、写字以及看书习惯等,这些习惯将使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因此,在幼儿大班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基于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使幼儿在大班生活中了解学习的意义,明确学习的价值,使幼儿对后续学习充满向往,从而助推幼儿顺利进入小学。

(二)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心理适应能力

在幼儿园大班积极推进幼小衔接工作,教师可以在教学工作中引入阅读识字、自我管理等活动,使幼儿对学习具有清晰的认识,了解小学的学习情况,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同时,教师与家长应积极沟通,在沟通的基础上针对幼儿的心理适应问题给予相应的引导以及支持,使幼儿在大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等,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为幼儿更好地进入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幼儿园大班积极推进幼小衔接的现实路径

(一)提升幼儿的安全意识

在大班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基于幼小衔接的相关要求,提升幼儿的安全意识,使幼儿在行为以及思想方面逐渐发生变化。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在幼儿时期传递相应的安全知识,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可以使幼儿在日后的生活中茁壮成长。幼儿园安全教育可以使幼儿掌握相应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安全教育方案,以提升幼儿的安全意识,使其能够识别身边的危险因素。第一,幼儿园应与家长做好沟通,共同开展安全教育。幼儿园应与家长共同分析生活及幼儿园中的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之上优化安全教育方案,使幼儿对安全问题有相应的认识,确保幼儿健康成长。第二,幼儿园应做好晨检以及接送工作。晨检是指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前,教师需要针对幼儿携带的物品进行检查,确保幼儿未携带危险物品。在放学后,教师应与家长核对信息,确保家长安全接走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全面渗透安全意识,提高幼儿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从而为其顺利进入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幼儿能力

1.学习习惯方面的培养。教师应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使幼儿更好地认识规则、了解规则。为此,教师应在讲解小学教学情况的基础上,讲解小学生的故事,使幼儿在向往小学生活的同时,不断规范自身的书写、坐姿等。书写习惯、握笔习惯以及坐姿习惯是幼儿学习的前提,在日常教学中,规范幼儿的书写、坐姿等,教师应给幼儿作正确示范,并引导幼儿进行模仿和专项训练,从而使其掌握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等。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可以开展坐姿、写姿以及握姿的比赛,针对比赛中幼儿的表现给予相应的鼓励,增强幼儿自信。

同时,教师应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学习习惯,比如,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力,并不断延长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在晨间活动时,教师可以融入新颖有趣的活动,引导幼儿及时入园,降低迟到的概率,使幼儿形成相应时间观念。此外,在集体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专心听讲,并回答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注意力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猴子学样、接龙游戏等活动,引导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倾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做好榜样。比如,在幼儿阐述所思所想的同时,教师应仔细倾听,不能打断幼儿。在幼儿讲解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幼儿学会在日常活动中积极倾听。

2.生活能力方面的培养。第一,培养幼儿整理物品的能力。在幼儿阶段,幼儿的物品基本上由教师或者家长整理,因此幼儿缺乏物品整理能力,在日常生活当中往往会出现丢三落四的问题,这对于后续的小学学习较为不利。基于此,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发展情况设计整理小书包、文具盒等活动,引导幼儿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将物品归类、放置原位等。第二,培养幼儿照顾自己的能力。幼儿年龄较小,在各方面缺乏认知,因此难以妥善照顾自己。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针对性的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照顾自己。例如,教师可创设家庭生活情境,引导幼儿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幼儿需要照顾好自己,如控制自己的饮水量、适当增减衣服、控制时间安排等,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学会照顾自己。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示范,引导幼儿学习照顾自己。第三,培养幼儿的劳动技能。幼儿缺乏劳动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日常打扫、值日活动等,引导幼儿完成擦桌椅、扫地等简单劳动,并将劳动延伸至家庭中,从而使幼儿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

3.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在大班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准确清晰地与他人沟通,阐述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设计口语表达活动,引导幼儿多听多看,鼓励幼儿进行阐述,使幼儿掌握更多的词汇,并在应用词汇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语言表达技巧。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小话剧、看图说话、情景表演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以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师讲、幼儿听的模式,在讲解结束之后,引导幼儿提问或者总结,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其心理素质。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阅读儿童读物或者观看相应的动画片,在阅读结束之后,与幼儿共同探讨读物中的内容,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此外,教师应不断丰富游戏内容,转化游戏形式,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相应的语言表达任务,获得多方面发展。

4.阅读能力方面的培养。教师应积极推进阅读活动,如自主阅读、教师引导阅读等,引导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知识、提升能力。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引导,并制定针对性的阅读方案,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其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识字较少,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存在问题,基于此,教师应充分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有效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定期举办看图书、讲故事的活动,引导幼儿讲解图书中的故事内容。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幼儿可以针对故事内容进行探讨,并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阅读绘本,将绘本中的文字与图片有机结合,使其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此外,教师可以在幼儿园中开设“大带小”的活动,即由大班幼儿带领中班或者小班的幼儿开展阅读活动,以激发大班幼儿的责任心,使其在带领弟弟、妹妹阅读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汉字,总结相应的阅读经验。

(三)培养责任意识

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多观察、多引导,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布置任务,引导幼儿在坚持中养成良好习惯。例如,教师给幼儿布置给植物浇水的任务,在开始时,幼儿充满新鲜感,可以完成任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兴趣下降,可能忘记任务。基于此,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置“小老师”,由“小老师”负责督促,鼓励幼儿承担自身的责任。与此同时,针对学习用品、玩具等,也应交由幼儿整理,教师引导幼儿承担自身的责任,并在幼儿完成任务之后给予相应的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其责任感。除此之外,教师应与家长进行沟通,明确幼儿应完成的任务,引导家长做好生活中的引导和支持等工作,从而使幼儿将任务延伸至家庭中,使其形成责任意识。例如,可以将整理玩具任务延伸至家庭中,由父母督促幼儿整理玩具,并在整理结束之后给予相应的鼓励,使幼儿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增强责任意识。

幼儿园在幼儿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明确自身作用,积极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幼小衔接教育极为重要,教师应提高重视程度,将幼小衔接与日常活动有机结合,使幼儿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探索幼小衔接的实施路径,确保幼小衔接全面推进,以便幼儿掌握相应的学习经验,形成相应的能力,从而顺利地进入小学阶段。

猜你喜欢
幼小语言表达教师应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