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育背景下《〈红楼梦〉欣赏》课程设计研究

2022-02-19 08:47李全星王伟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欣赏高职高专课程设计

李全星 王伟

摘 要: 现今各级各类学校美育现状不容乐观,给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课题组以高职高专院校为对象,论述《〈红楼梦〉欣赏》课程设置依据,并从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对该课程展开设计研究,并结合课程教学实践,从师资水平和保障措施两方面提出本课程设计在实施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 《红楼梦》欣赏 课程设计 体会和思考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和谐发展。所谓“人文素质”,即人之为人所具有的基本品格,与科学素质、身体素质等相对称,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人们在自身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将人文知识经过环境、教育、实践等途径内化于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之物”,其外显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等。人文素质包括哲学、文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视阈。可见,美学属于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一环,而美育则是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什么是美育?美育是以人对事物的审美判断与情感体验为基础,借助于各种事物之美对人进行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人格塑造的一种教育。美育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领域,其中学校美育在整个美育系统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系统性、连贯性是其他教育领域无法与之媲美的。学校美育按照其实现形式分为显性美育和隐性美育:显性美育指以显性课程形式出现的美育;隐性美育指在美育教育观念指导下,以活动和环境为载体的美育。本文所谓“大美育”,即指突破显性美育的限制,而将显性美育和隐性美育有机结合起来的美育。

自1999年起,美育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常与德、智、体三育并列,被视为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美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小学迫于升学压力,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智育,美育则遭到不同程度的忽视;高等学校(尤其是职业教育)迫于学生的就业压力,不得不强化专业教育,选择性忽视美育,导致美育又一次遭到忽视。为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美育工作,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文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教育工作的意见》,但是收效并不明显。如何加强高等学校美育工作呢?众所周知,学校教育应立足课程教学,美育也不例外。实际上,在高等学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要开齐开足《美学原理》《音乐欣赏》《影视美学》等美学课程显然不现实,倒不如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重点开设某些美育课程。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小说内容涉及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文字美、辞章美等美学诸多方面,为我们加强学生美育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也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及文化熏陶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因此,本研究拟以大美育为背景,针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开展《〈红楼梦〉欣赏》课程设计研究,以期为同层次同类型院校的美育教育献言献策。

一、课程设计的依据

(一)对医学生进行知识普及、能力训练、文化熏陶、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的医务人才

各级各类学校为充分发挥各门课程应有的作用,共同支撑起系统的专业教育,通常会对拟开设的课程展开反复论证,找出该课程开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红楼梦〉欣赏》作为一门人文素质课程,又是一门美育课程,其开设有内在的理论依据:一是开设本课程有利于普及有关文学、美学知识;二是《红楼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奉为“四大古典名著”之首,而且其语言优美、生动、个性化,富含表达技巧,因此开设《〈红楼梦〉欣赏》课程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学欣赏能力,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三是“《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a,以课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是美育与德育、智育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因此依托《〈红楼梦〉欣赏》课程开展审美教育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五是医学是人学,其本身即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本课程为载体,加强学生美学、文学、文化等方面的人文教育和语言能力的训练,能推动医学向好的、积极的方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的医务人才。

(二)立足现有条件,尤其是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红楼梦〉欣赏》课程

一门课程的开设还必须立足现有条件,如现有师资水平、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学生情况等,尤其是学生情况。针对学生情况,我们认为本课程的开设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对《红楼梦》小说的阅读情况如何;二是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学鉴赏、审美能力等处于什么水平。关于第一个问题,笔者长时间讲授《大学语文》课程时发现,在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一个行政班最多只有三到四名学生完整阅读过《红楼梦》的小说文本,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量仅限于课堂教学。b就这一点看,《〈红楼梦〉欣赏》课程开设首先必须正视这一现状。针对第二个问题,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在知识掌握、语言表达、文学鉴赏、文化感知、审美能力等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基于这两个现状,《〈红楼梦〉欣赏》课程的设计就必须:一要加强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对《红楼梦》的熟悉程度;二是因人制宜,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知识掌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

二、课程设计

(一)基于大美育背景,依托小说文本,确立课程“四目标”,并据此设计本课程

课程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一门课程的开设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前,首先要制定恰当的课程目标。所谓“课程目标”是指一门课程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总体上所要达到的结果。现今,“知识、能力、素质”成为课程教学目标的“三要素”。基于大美育的背景,依托小说文本,本课程增加“审美”目标,合称《〈红楼梦〉欣赏》课程“四目标”:(1)知识目标,以知识普及为目的,通过《红楼梦》作家、作品的解读,使学生了解曹雪芹的生平及其小说《红楼梦》成书过程、价值(包括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等)、人物故事、人物关系、语言艺术等,并了解人物故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小说、课堂聆听教师讲解、参与课堂内外的训练和实践,提升学生语言表达、文学鉴赏等能力;(3)素质目标,以文化熏陶为方向,通過学生阅读作品、媒体欣赏、文化解读和实践,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4)审美目标,以美学知识普及和审美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阅读作品、媒体欣赏、美学知识讲解、美学现象解读和美学实践,了解美学相关知识,初步具有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此“四目标”,概言之即:知识普及、能力提升、文化熏陶、审美教育。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本课程的设计思路为:围绕课程目标,选取合适的课程内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获取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以此为依据再一次依据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完成课程教学过程循环,达到提高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当然,课程目标还为课程内容选取等环节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评价标准,同时这些环节的实践又可以“反哺”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因之做出相应调整。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各环节的关系见下图。

(二)以《红楼梦》之美为经,以《红楼梦》文化、文学故事为纬,由内而外设计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开设以大美育为背景,因之課程内容的设计首先应立足于美育方向,充分挖掘小说《红楼梦》中的美育资源,然后以《红楼梦》之美为经,以《红楼梦》文化、文学故事为纬设计课程内容,即采取由内到外的逻辑顺序设计本课程的内容:《红楼梦》之美—《红楼梦》文化、《红楼梦》故事。根据黄高才《大学美育》关于美的分类c,结合《红楼梦》小说的内容,我们将《〈红楼梦〉欣赏》课程分为绪论、剧情美(悲剧美)、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汉字美、辞章美七个模块:“绪论”指有关作者及《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和价值、人物关系、美学基础知识和《红楼梦》之美概述;其余模块的内容为《红楼梦》之美,其中“剧情美”指《红楼梦》的悲剧之美;“自然美”指《红楼梦》中人物(肖像)、花草(个体)、自然景物(群体)之美;“生活美”指《红楼梦》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饮食、服饰、园林、交通、陈设、器皿)和人情(亲情、友情、爱情、世情)之美;“艺术美”指音乐、雕塑、绘画、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形态之美;“汉字美”指汉字结构(汉字拆分游戏、字谜)、书法呈现出来的美;“辞章美”指《红楼梦》的语言(音韵、句式)、文学意境、思想内涵、文学形态(诗词曲、对联)之美。审美是一种文化现象,因而接下来针对每一个审美模块,落实对应的文化要素。再按“文化”搜索“故事”,即以某一文化形态为对象,在《红楼梦》小说中搜寻相关的文学故事。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例,在设计剧情美模块内容时,教师首先明确这种剧情美其实是一种凄厉、空蒙的悲剧之美,然后将其相关的文化——中国传统乐感文化相联系——曹雪芹的《红楼梦》创作其实是对中国传统乐感文化“大团圆”这一结构模式的超越,最后将这种非乐感文化落脚到悲剧情节上:“木石前盟”“金玉姻缘”“宝黛吵架”“黛玉焚稿”“宝玉出家”。由此可见,课程内容的设计与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刚好相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课程教学“四目标”融入其中(见表1)。下面,笔者将本课程内容模块与课程“四目标”的模糊对应关系列表如下。

以上对《〈红楼梦〉欣赏》课程内容模块与课程“四目标”的模糊对应关系做了列表说明。这些内容模块除了与“四目标”关系密切外,它们还与学校的育人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关联。为便于说明课程内容与它们的关系,课程组特创建了一个“亭式”课程模型,见图2。

从图2可知,本课程内容设计以“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育人理念为基础(亭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最终目标(檐顶),又结合《〈红楼梦〉欣赏》课程的实际,将这个目标分解为四个课程目标:知识普及、能力提升、文化熏陶、审美教育(亭脊),这些目标最终落脚到基本知识和理论(绪论)、剧情美(悲剧美)、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汉字美、辞章美七个模块的课程内容之上(亭柱),这些构件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课程内容(亭柱)为实现知识普及、能力提升、文化普及、审美教育四个课程目标(亭脊)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最终服务于学校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三)依据课程教学策略,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目标要求,同时为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红楼梦〉欣赏》课程主要采用“课前阅读+艺术欣赏+讲授介绍+课堂讨论+成果展示+课外实践”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1)与课程内容设计的思路相反,课程教学则采取“文学故事—《红楼梦》文化—《红楼梦》之美”的顺序进行,因此课前阅读成为课程教学活动的开端。在课程阅读计划指导下,学生跨章回自主阅读相关内容——文学故事,了解相关人物故事,初步感受中国文化和领略《红楼梦》之美;(2)为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形象展示《红楼梦》故事情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欣赏《红楼梦》之美,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引入经典影音作品供学生欣赏,如在课堂讲授“《红楼梦》的悲剧美”之“宝黛吵架”时,教师会指导学生观看87版《红楼梦》第十三、十四集相关内容,用以辅助教学;(3)讲授介绍,则以普及《红楼梦》相关文学知识、美学理论知识,厘清作品中人物关系,揭示文学故事背后蕴含的文化,并结合相关文化开展审美教育目的;(4)课堂讨论,以分析作品的语言艺术、人物形象为重点,并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化和美学内涵;(5)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朗诵、演讲、辩论、课本剧表演、《红楼梦》歌曲演唱等形式,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6)在大美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以参与《红楼梦》读书会、《红楼梦》社团活动和《红楼梦》文化实地参观体验活动等,开拓和扩展学生学习《红楼梦》的途径和领域,增强《〈红楼梦〉欣赏》课程学习的直观性、真切感。当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利用学校附近丰富的《红楼梦》教学资源开展现场教学。

教学方法是指具体运用手段和方式组织教学,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完成,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以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最终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依据以上教学策略,本课程的教学会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学生自学、音视频欣赏、讲授法、讨论法、朗诵、演讲、辩论、课本剧表演、歌曲演唱、实地参观法、现场教学。在诸多教学方法中,我们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前自学。因为学生在本课程开设前其《红楼梦》阅读量非常有限,而此环节实施效果的好坏又直接关乎本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绝不可等闲视之。为有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红楼梦〉欣赏》课程相关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向学生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告知此环节关乎本课程教学的成败;(2)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和检查,教师可指导学生为各自建立一个“《〈红楼梦〉欣赏》阅读档案袋”,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阅读进度,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3)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其中线下以学生自主阅读《红楼梦》文本中相关文学故事为主,线上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可利用雨课堂、学习通、蓝墨云班课、QQ群、微信群等课程教学平台向学生推送课程相关学习资料,包括《红楼梦》有关的慕课、微课、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教师还可开展线上讨论。其他教学方法,也将在后续教学进程中依次展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虽然本课程设计为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见表2),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又不能拘泥于某种教学方法或某几种教学方法,需根据实际加以灵活运用,以便更好地执行教学策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四)课程评价

1.实施闭合循环策略,追求课程教学效果最大化

課程评价指运用科学方法搜集课程教育教学现象的数据资料,分析所得结果并作出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它以课程目标为依据,针对课程设计的实际运用——教学活动进行价值评价,对课程教学具有监督作用和整改提高作用,因此它成为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过,今天学校的课程教学大多注重监督,同时也基本能做到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但是缺乏后续整改提高的落实,因此为了使课程设计更有实效,在教学管理中可引入闭合循环策略,见下图3。

《〈红楼梦〉欣赏》课程运用“闭合循环策略”的具体操作如下:(1)课程设计阶段,课程组经过共同研讨,从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对本课程进行顶层设计;(2)教学活动阶段,课程组教师按照“设计”开展教学实践,以检验“设计”的可行性;(3)课程评价阶段, 课程组依据本课程有关评价方案或评价标准,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并做好信息的分析、总结、反馈工作。然后,课程组针对课程评价所得到的结果进行课程再设计、再实践和再评价,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课程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接近课程目标。

2.多主体、多客体开展课程评价,力求课程评价客观、公正

课程评价的对象包括对课程本身、教师、学生的评价。其中课程本身的评价主要针对课程设计(含课程评价)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及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效果进行评价;学生评价指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此项工作专业性较强,充满主观性;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如此;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经过学界的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较为可行的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针对专业性强和主观性强的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本课程采用多主体评价的方式进行;而学生学业评价则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是教育教学最终的“产品”,是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为此,对于课程评价结构的构成,课题组将其中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总共占比确定为30%,而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的占比确定为70%。

学生学业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本课程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审美目标,根据目标的实现过程采用相应的课程评价方式:针对知识目标,课程评价可以采取终结性评价的形式,重点考查学生有关文学知识、语言艺术、传统文化知识等的掌握情况;而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是通过训练积累、文化熏陶等逐渐达成,因此课程评价应注重过程性,同时兼顾终结性;审美目标,其中包括美学知识目标,还包括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目标,针对前者可以采取终结性评价,而后者则可侧重过程性评价,同时兼顾终结性评价。即本课程的评价可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于知识考核的内容较多,因此二者在学业成绩的比例中各占50%。其中过程性评价,教师开课前即需全面规划,给予学生的自主阅读、课堂考勤、课堂讨论、成果展示、参与课外实践等分别赋以一定的权重分,采取积分制管理,计算得出学生的平时成绩;终结性评价,由于大多与知识记忆有关,可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将两项分数相加即得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而计算出全班的平均成绩,课程组将其作为课程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由于学生学业评价中闭卷考试存在试题难易程度的问题,一定程度会导致课程平均分的上下波动,因此为了获得较为客观的课程评价信息,课题组引入多个评价主体的机制,一方面弥补学生学业评价的不足,另一方面对专业性强、主观性强的项目进行评价,从而获得对课程较为全面的评价。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表现在:(1)学生评价,学生通过现场座谈、网上评课、问卷调查等形式对课程教学实施情况和效果做出评价;(2)教师评价,课题组或课程组教师通过相互教学观摩,对课程教学中各任课教师有关课程设计的执行情况及其效果进行评价,然后形成关于该课程的总体评价;(3)课程专家评价,由学校教学督导的领导和系部教学督导组成立课程评价专家组,以教学资料检查、督导听课、问卷调查、组织任课教师座谈、学生座谈等形式,对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教案、教学课件、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等进行系统性检查、评估。根据评价主体的专业性差异,其中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专家评价的比率可分别设置为10%、30%、60%,借此获得较为客观、公正的课程评价。

课程教学结束,课程组或教研室应迅速完成对本课程的评价,形成关于本课程的评价报告。报告中既有对课程的定量分析,又有对课程的定性分析,其中前者包括学生学业评分、各评价主体的评分及其总分等;后者包括本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中各环节的执行情况,分析其中的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向。评价报告完成后,组织方应及时反馈课程评价的结果,以利于教师们及时了解课程开设情况,拟定相应的整改措施,为下一阶段的“调试”做准备,以期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教的目的。

三、课程教学实践的体会和思考

《〈红楼梦〉欣赏》课程在我校开设已经三年了,从教学反馈看,效果很不错。笔者2019年到2021年连续四个学期开设本课程,每个学期均开设两个班,每个班的选课人数都达到150人(限额150人)。以2021年上学期为例,偏文科的护理、助产、中医专业选课人数达165人(占55%),而偏理科的临床、检验、影像等专业选课人数达135人(占45%)。这至少说明了以下两点:一是在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红楼梦〉欣赏》课程是有“市场”的,不会遭到医学生们“冷遇”的;二是对以理科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红楼梦〉欣赏》课程也是可行的。

以大美育为背景,开设《〈红楼梦〉欣赏》这门课程,教师将面临强有力的挑战:一是教师必须具备课程体系的观念和视野,能深刻认识本课程在学生专业培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只有具备这一观念和视野,才能真正懂得本课程承担的任务和责任,从而设计好本课程,并将其付诸实践,让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二是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其中包括文学史知识和对专书《红楼梦》小说的熟悉情况,尤其是后者,教师必须对小说的内容烂熟于心,否则无法以《红楼梦》小说文本为基础高屋建瓴地开展课程设计,也不能通俗易懂、左右逢源地开展本课程的教学。三是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对教师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本课程涉及的教学方法达十多种,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讨论教学法为例,教师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做到收放自如其难度非常大。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如学习通、云班课、雨课堂)等必须熟练掌握,使其有效地辅助教学。四是教师作为课程的“导演”,还是活动的领导者,因此需要教师拥有超强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策划组织、协调沟通、即时演讲、引吭高歌等能力。只有拥有这些能力,教师才能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运用自如,为课程教学增光添彩。五是以美育为背景开设《〈红楼梦〉欣赏》课程,对教师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教师的教学要给予学生美感,仅靠教学语言这一媒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托相关的载体,包括形象、直观的图片和影音资料,为此教师需要不断收集相关图片、影音资料,创建并不断更新本课程的资源库;教师还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让教学语言充满美感,进一步,教师还需为课程美育创造美的环境,即开课前需将教室布置得整洁、优雅而给人舒适感和美感。

对学校而言,应提供以下四项保障:一是完善学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以《〈红楼梦〉欣赏》课程建设为契机,着手建立美育课程群,使美育目标落实到相关课程上;二是为本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配备足够的师资和多媒体教室;三是协助课题组开拓校内外课程教学资源,如在校内举办《红楼梦》学术讲座、创建《红楼梦》社团并定期开展活动等,如条件允许,学校可与曹雪芹纪念馆、江宁织造府、大观园等取得联系,或建立校外“《红楼梦》美育基地”,以便开展实地参观和现场教学;四是加强《〈红楼梦〉欣赏》等美育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建设,注重评价信息的反馈和后续的教学整改提高,以评促改、以评促教,提高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a 周汝昌:《红楼十二层:周汝昌妙解红楼》,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版。

b主要指贵州籍学生,其他省籍学生情况稍好。

c 黄高才:《大學美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8—10页。

参考文献:

[1] 石亚军,赵伶俐. 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于路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黄高才. 大学美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3] 阎立欣.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 高媛.基于趣味性原则的摩尔多瓦零基础儿童汉语教学设计[D].兰州大学,2019.

[5] 张琬佳.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为例[D].长春师范大学,2020.

基金项目: 本文系贵州省理论创新课题(招标课题):新时代大美育下《〈红楼梦〉欣赏》教学实践研究(GZLCLH-2021-6)之阶段性成果

作 者: 李全星,硕士,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王伟,博士,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元明清小说、戏曲。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欣赏高职高专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