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之音,香飘四海

2022-02-19 08:47徐诗颖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

摘 要: 为了更好地“留驻记忆、致敬历史、传承文化”,广州本土作家梁凤莲的最新长篇小说《赛龙夺锦》以何氏家族为创作载体,艺术化地再现这段历经不同时空造就的风云变幻的百年广东音乐史。《赛龙夺锦》尝试跳出本土,用海洋性眼光来审视本土,将广东音乐放置在“湾区—全球”的互动视角中进行重新定位,而沙湾也从一个音乐古镇跃升为联通海内外中华儿女情感认同的文化纽带。从跨越时空的追问和探寻中,《赛龙夺锦》呈现出何氏家族如何一代代地将广东音乐发扬、传承并响遍四方,进而夯实中华民族对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关键词:《赛龙夺锦》 广东音乐 沙湾水乡 海洋性 文化认同

作为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独特存在,被誉为“国乐”的广东音乐开一代新音乐之河,名扬四海,形成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众所周知,孕育广东音乐的起源地在番禺沙湾,而推动广东音乐发展的历史使命正落在沙湾何氏家族。经过逾百年的发展,广东音乐不仅使得沙湾变成联结湾区三地人心的文化原乡,更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枢纽。为了更好地“留驻记忆、致敬历史、传承文化”,广州本土作家梁鳳莲的最新长篇小说《赛龙夺锦》以何氏家族为创作载体,艺术化地再现这段历经不同时空造就的风云变幻的百年广东音乐史。

“为广府历史立传,为岭南文化立言”一直是梁凤莲秉持的创作信念,这可从此前的《西关小姐》《东山少爷》《巷娈》《羊城烟雨》等作品便可得知。《赛龙夺锦》延续其一贯家族史书写的脉络,但讲述历史的方法有所不同。如果说以前的作品更多采用的是陆地性视角,那么《赛龙夺锦》则尝试跳出本土,用海洋性眼光来审视本土,将广东音乐放置在“湾区—全球”的互动视角中进行重新定位,而沙湾也从一个音乐古镇跃升为联通海内外中华儿女情感认同的文化纽带。从跨越时空的追问和探寻中,《赛龙夺锦》呈现出何氏家族如何一代代地将广东音乐发扬、传承并响遍四方,进而夯实中华民族对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沙湾水乡与香飘四海的广东音乐

珠江三角洲河网相连、三江交汇、八口入海,沙湾正是身处其中的一个特色小镇。这片由西江出海口冲击而成的肥沃土地,因地处古海湾半月形的沙滩之畔而得其美名,地利的优势显而易见,从而也促成“人杰”的诞生,小说对此有一番美言:“沙湾是个好地方,樵蔗成林,桑基鱼塘,鱼虾潜游,去哪里寻这么适合居停生息的地方呢,古人的诗书世泽,耕读传家,到了我们的乡土沙湾,还多出一样,就是大圣人孔老夫子所说的,我们是礼乐之邦,自然就是礼乐传家。”a河流与海洋交汇的地理位置使得沙湾拥有独一无二的神韵,开埠向海,人来人往,面朝大海的沙湾人并不墨守成规,而是勇于改革开放、推陈出新。“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深刻影响着沙湾人的生活方式,在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复合互渗中形成独具水乡特色的音乐文化,并促使沙湾人持续思考如何将从自己手中诞生的广东音乐传播四方。

一方面,“天人合一”的思想启迪着梁凤莲更专注于如何展现沙湾人(尤其是何氏家族)与所生存的土地、与故乡、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沙湾面向海的湾区特性推动着梁凤莲用“海洋性”的开放眼光来审视这段独一无二的家族命运史,强化人物与家族之间血脉相连的使命传承。小说既重点讲述何博众与“何氏三杰”创作并改编广东音乐的故事,也借助虚构的何四方、何八月等人物赞扬他们为保护和传承广东音乐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何氏家族的足迹遍布省城(广州)、香港、上海、北京、苏联、多伦多和纽约等地,描画了独具特色的“环太平洋”文化圈,而沙湾正是处于这个文化圈内。首先,从何氏家族与沙湾的关系切入,沙湾“前踞虎门、后倚青萝嶂”的自然地理与八百年的绵长古韵孕育了广东音乐。其次,从何氏家族与湾区文化的关系切入,梁凤莲将广东音乐发展史置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架构进行思考,进而说明广东音乐已成为讲好岭南故事、推进粤港澳三地人心相通以及扩大整个湾区精神空间的重要载体。再次,从何氏家族与环太平洋的关系切入,探索广东音乐如何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文化的根和魂,并以海洋性的视角思考广东音乐何以推动环太平洋区域民众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互动,从而促进中外民众相互理解和支持。最后,从何氏家族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切入,将广东音乐作为代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锋示范场,探讨广东音乐在世界音乐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和价值,在改革创新中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二、文化融合背景下的家族寻根

广东音乐的发展离不开何氏家族的命运变迁。何氏家族的迁徙足迹是从沙湾出发,沿着环太平洋圈到达大洋彼岸的加拿大。小说中带出这种命运变迁的主要人物,正是通过毕业创作进而促发寻根问祖行动的何氏家族“90后”新生代何八月。何八月是何氏家族移居海外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但幸运之处在于他的父母没有干预他的兴趣爱好,并欣喜发现他的身上依旧蕴藏家族强大的音乐基因。何八月的毕业创作聚焦广东音乐,复活并传承家族文化以及家族气脉,以兑现对家族使命的承诺。小说的最大亮点莫过于此,用广东音乐作为纽带,以何八月寻根问祖的足迹为故事初衷,独特再现何氏家族与广东音乐不可分割的血肉关联,进而让海外何氏儿女沿着环太平洋圈的足迹回到自己的文化原乡,与故乡沙湾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系,以爱育情,以此巩固血肉相连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何八月既有西学的底子,又有中乐的基础,所以当他回乡寻根后,他的血脉基因得以重新复活,在中西文化共同作用下,完成了毕业创作《珠江组曲》。相较于此前的《羊城烟雨四重奏》系列,梁凤莲将家族寻根的主题置放于当下中西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背景中,使得小说格局变得既广又深,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广东音乐诞生在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期,从原生态的演绎逐渐演变成以绮丽精巧为主的音乐体裁,在精神上大大缓解了农业社会劳动人民的生存压力,所以它已超越时空延续至今,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传遍广大的海外华人圈,成为华人华侨的“第二语言”。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广东音乐作为其中重要的瑰宝,唤醒着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沙湾也由此成为众多海外华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文化原乡。

另一方面,广东音乐旺盛的生命力、对南方水乡独特神韵的描绘,以及对人的精神性能量的探索,也让国外的民众感同身受。这启发着何八月,音乐需要的是情感上的共鸣,是艺术神韵引发的心灵共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处:一处是何八月于纽约观摩中国当代音乐节时发现外国听众都聚精会神聆听《赛龙夺锦》,而且在演出后拜访乐团时得到来自中国的指挥手柴博士向西方乐手发出向广东音乐致敬号召的鼓励,希望更多有韵味的中国音乐能在西方世界传播,深受感动;第二处提到何八月与何七月于纽约时报广场共同演奏《赛龙夺锦》,而旁边来自智利的乐天派赛巴斯提安也悄悄加入其中,“他用排箫反复吹奏《赛龙夺锦》主旋律几个音符的长音,音乐没有国界,音符不需要翻译,在高胡、琵琶、排箫声中,时报广场这一刻,在这个小小角落里,是属于《赛龙夺锦》的”b。或者说,这一刻是属于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西文化的交融之意带给何八月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在国外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并且大力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使得更多的人能了解真实的中国,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上搭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恰恰印证了何八月的爷爷何四方的感言:“我想文化是什么?就是没有变的东西。在沙湾,我们姓何不会变,一千年后,我们的子孙到了天涯海角还是姓何。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变?在我看来,就是我们广东音乐的神韵不会变。”c同样地,何八月正困惑是否能找回来自东方的根时,导师桑德斯教授给予他最坚定的鼓励:“只有先飞回故乡的鸟,才可以飞得更远”d;“精神的东西,或者说神性的东西,都是祖先的遗传,是血脉基因里的秘密,就像灵魂那样,也许藏得很深,但只要你用心找,你肯定会找到的”e。何八月的前辈道出了广东音乐能薪火相传的秘密所在,那就是做有根基的事。这样才能传承好广东音乐,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并确证其在世界音乐史上的高度。

三、“湾区—全球”视角下的认同与传承

对何八月等新生代而言,如何才能真正传承广东音乐的薪火?何氏家族成员在每一章的最后都不约而同给出同样的答案:回归。这里的“回归”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回归祖宗创造的“天人合一”自然理念,实际上每一代何氏家族成员都在思考如何利用这一理念来改编或创作最贴近自然的音乐,如同小说所言:“所谓‘道法自然’,里外合一,恰如天人合一,是音乐之道,亦是安身立命之道。”f即使何家人身处天涯海角,只要心不变,这一来自天启的乐音总会如期而至。第二层是回归家乡,将这种源自沙湾又超越沙湾的情怀发扬光大。源自大自然的广东音乐成为每一代何氏家族成员坚守的文化命脉,如同何四方晚年回归故乡后深深感到:“无论命运如何难测,既能初衷不改保持一种用心,守护好祖先嘱托的使命,又能摆脱不同时段种种束缚,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能跟心灵相通的人与事相守,那就是最好的归途和福报了。”g与此同时,他们也深知要想葆有广东音乐的生命力,除了坚守外还需要推陈出新,何与年给何柳堂撰写的信中已道明此要义所在,他说:“吾苦苦思索的乃粤乐或者是国乐的前途,变则通、通则久,粤乐要长久发展下去,必然要走上一条常变常新的自我生长之路。”h只有这样,才能稳固发展传承的势头,才能一代接一代地传递下去。广东音乐之于沙湾与何氏家族的意义正在于此,永远相伴,不离不弃。何氏家族成员总会带着熟悉的乡音,一旦遇到某个契机,就会进行旧曲改编或创作新曲,心里对家乡的认同感更为强烈。

广东音乐百年史主要是由何氏家族创作或改编曲目的历史组成。为了让这段历史以更为厚重的方式呈现出来,梁凤莲在时间线索的安排上采用闭环式结构。小说选择故事发生的时间为2019年,以这一年作为进入历史的时间点,带出六个何氏家族主要成员的故事。其中,每一段折叠起伏的历史相互联结,如同六首代表作接连有序地演奏,轮唱共鸣,最后汇聚成具有磅礴力量的“何氏组曲”。故事结束在2019年10月1日,也是何八月回到沙湾的日子。何氏组曲与《我的祖国》共同响彻家乡的上空,小家与大家在这一天交汇,使得何八月更坚定承担推动广东音乐发展的使命和责任。何氏家族深知,即使不得不经历“离去—归来”的循环往复,有一个地方会永远等着他们,那就是故乡沙湾,因为他们知道:“成千上万的祖先从来未曾离去,在等候着他们归来,一代又一代,直到永远、永远。”i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守住的更多是精神的财富,“精神财富保存在人内心恒久的魅力,那是任何外力都拿不走的,能传承给子孙后代的,就是根植于乡土故园的音乐——广东音乐,这既是家族的使命,也是家族的荣耀”j,之后再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沙湾之音,香飘四海!历史赋予广东音乐走向世界的文化使命,也是大时代的见证和收获。梁凤莲将广东音乐放在“湾区—全球”的互动视角中进行定位和描述,从全新时代高度突显观照广东音乐在当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入世界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及如何从“海洋性”视角观照广东音乐作为联结海内外华人文化的重要纽带的现实意义。

梁凤莲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作家,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她坚守与书写岭南文化,为我们留下了第一部以广东音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賽龙夺锦》。她始终秉承“敬畏历史”之心,在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之间实现了对广州的精神守望,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广东音乐百年留芳图。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为沙湾何氏家族史和广东百年音乐史描绘了完整的图谱,也是她对自己故乡历史的寻根和致敬,再一次确证对故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abcdefghij梁凤莲:《赛龙夺锦》,花城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第68页,第64页,第27页,第27页,第152页,第284页,第226页,第337页,第357页。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香港文学中的‘香港书写’与岭南文化认同研究(1985—2017)”,项目批准号:21CZW047

作 者: 徐诗颖,文学博士、博士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粤港澳大湾区跨界文化创意。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
论社区档案参与社会记忆构建的作用及路径
在文化认同中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文化认同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