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类运动对孤独症幼儿共享式注意力唤醒的个案研究

2022-02-19 13:27彭志斌李规斌庄海煌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同伴注意力康复

彭志斌,李规斌,庄海煌

1 提出问题

作为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孤独症的社交障碍始终备受关注,而人的社交问题不同程度受注意力的影响。Dawson et al(2004)[1]将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障碍分为三种,即:社会定向能力(Social Oienting)、共享式注意力(Joint Attention)以及对他人苦恼的注意力(Attentionto Dstress)。其中,共享式注意力(又称“协调性注意力”)是幼儿早期的沟通发展上,孩子的眼神能在你和物品之间来回移动,即幼儿、他人与幼儿三者的协调性注意力,同样也是早期孤独症鉴定的一种直观判断。[2]所谓“共享式注意力(joint attention)”[3-4]是一种幼儿早期沟通发展上用以协调社交伙伴以及他们共同感兴趣的对象间的注意力(coordinate attention)的能力。人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程度映射出人的共享式注意力的成熟程度。本质上,共享式注意力是感官系统对外界获取信息的关键前提,是视听时间整合[5]、情绪韵律[6-7]的必要前提。在近些年的孤独症研究中,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研究干预措施,普遍是针对情绪和刻板动作以及感统协调方面。然而,中国知网查阅近十年的研究发现关于球类运动的介入研究相对单薄,单纯以球类运动作为干预手段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仅仅停留于假设论证阶段。但是,作为集体性项目,球类运动对参与者的注意力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多人参与的球类运动。随着参与者人数的增加,参与者都必须高度集中,才可以将该项运动在规则约束下完成,如篮球、足球及排球等。

综上所述,鉴于学前幼儿可塑性强的特点,本研究试图通过以适应性球类运动作为干预手段,对学前孤独症幼儿进行行动研究,记录其行为变化和注意力延长情况,以自身对照的形式论证球类运动的干预效果。

2 研究准备

2.1 研究资料的准备

结合研究主题,研究者以“球类运动”、“孤独症幼儿”、“自闭症幼儿”、“学龄前特殊需要儿童”以及“共享式注意力”与“注意力”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交叉检索,时间跨度为10年,梳理出前人在该领域研究的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 调查对象的准备

本研究属于个案研究,是以现就读与厦门市心欣幼儿园的孤独症幼儿小洪(化名)为调查研究对象。研究前,对其家长告知本研究的目的以及需要家长参与的部分,并得到家长的同意。其次,鉴于小洪入学前的各项评估分析及其兴趣爱好,结合《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设计一系列适合该幼儿运动的球类运动,以此激发其共享式注意力的唤醒。以下是小洪(化名)的基本信息:

小洪(化名),男,8周岁,被确诊为孤独症患儿,精神残疾贰级。于2016年才进入厦门市心欣幼儿园进行康复干预,此前未接受过类似的康复干预。在日常生活中,行为刻板;生活自理能力差,认知能力低下且无指令意识,伴随有情绪行为问题;喜欢独自待在角落,眼神迷离,视觉注意力停留不到2秒,基本无同伴意识,偶然的共同注意力也只是转瞬即逝;日常表现中较为对圆形物体或反弹物偏好奇,但关键反应时长不足5秒。

3 干预步骤及效果

3.1 干预步骤

设置课程内容符合学龄前幼儿的动作感知和习得,以双人或多人为主的球类运动,本次教学干预为期1个学期,共计17周,总次数51次。

3.1.1 第一阶段:激活幼儿兴趣和信任感,唤醒触觉和手应用能力,培养视-动觉配合能力

适应教学环境、接纳教师和教学形式是孤独症幼儿早期干预最关键的环节:“如何构建彼此信任?”是孤独症幼儿早期干预的当务之急。基于动机理论的原理,以小洪的特别偏好为信任建立突破点,激发小洪对球和研究者建立概念,形成极短性互动。

一进感统室,始终有一人徘徊于感统室一角,时而静态矗立;时而来回无规律走动;时而异常兴奋且手舞足蹈;这就是小洪日常的表现。偶有圆形物体或反弹物出现于他视线中,便立即表现异常的反应,即视觉极短地扫过物体并伴随兴奋地手舞足蹈。如果反弹物能连续反弹,他就会迅速跑到跟前,用手抱住,可能是触感或者五指神经兴奋的薄弱等问题,常因球的滑落而所有行为消失,回归日常节奏。鉴于这个特点,在前几次上课时间,便故意在他视线摆弄篮球或足球,引发小洪的动机,激活他的兴趣。经过三四次的练习,小洪逐渐形成相对较长的视觉跟踪。教师会在小洪及时抓住球后,立马介入任务扩展,辅助其将球归置到滚筒内;如果完成,就给予及时性的鼓励,拥抱、击掌以及鼓励下言语。若干次以后,逐步改变球的大小、材质以及重量,加强小洪的触感和手部握持。在整个干预过程中,辅助遵循“双手辅助-单手辅助-摆脱辅助”的原则,辅助程度依据小洪是否能顺利将球抱住并送进滚筒内。随着小洪的兴趣与动机逐步激活,教学内容逐步融入必要的简易游戏及策略,建立与小洪之间的多频次连接,刷新在小洪视野的存在感,逐步产生彼此信任感。

干预初期的情感支持、环境支持以及教学策略支持对于孤独症幼儿的融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兴趣为突破口,延伸出的教学策略,给予小洪教学策略的适应性支持;构建稳定、安全且渐进性难易的习得性环境,给予小洪环境上的支持;及时性的鼓励和帮扶,给予小洪情感上的支持。三者支持构建出幼儿的三维良性课堂支持体系,为小洪第二阶段的融合性球类运动干预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和动作能力基础。

3.1.2 第二阶段:群体正向融合,构建同伴意识,唤醒共享式注意力

情感、环境和教学策略的支持,不仅在关系建立的第一阶段,更是第二阶段的关键核心。因而,研究者觉得采用正向融合,由少至多,由易至难地不断构建球类运动群体,真正实现支持的立体化,为唤醒共享式注意力奠定基础。

在第一阶段的干预评估后,教师仍采用第一阶段干预措施,但过程中故意制造麻烦,让小洪先接受过程中不按常理的变化。主要麻烦有将滚筒设置在人群中、运送过程中遭遇其他小朋友的冲撞以及无意间地被其他小朋友抢球等突发事件。每次突发事件的发生,教师会及时给予疏导和解围,甚至在过程中不断鼓励,建立变化中的安全感。经历2周以后,结合当下小洪的状态,试着介入唐氏综合征幼儿、轻度孤独症或是听障幼儿,让小洪和其他幼儿进行手递手传球,并让其他幼儿将球扔进制定滚筒。此时,教师主要承担着影子老师的角色,而介入幼儿的能力相对具备优势,指令行为明显且情绪稳定、热情等。随着幼儿之间的安全感的形成,球类运动也逐步升级为双人或多人球类运动,如持球接力,相互扔球捡球、面对面手递手传球以及相互推传地滚球等与球相关的双人或多人运动。教学实施难易程度取决于参与人数以及球类游戏本身的难易,而活动空间是建立在小洪能力和需求的变化。因此,小洪在逐步适应双人游戏后,教师就适时地扩大活动空间和参与人数。其中,多人游戏更要求教师做好影子老师角色或者给干预幼儿培养同伴,做好应急处理,解决突发的事件和缓解融入过程的不适,为保持小洪的兴趣做好保障。

正向融合中,双人或多人球类活动,不仅仅是对孤独症幼儿能力的挑战,更是对其情绪的挑战。如果没能做好良性的过度,贸然地强制融入,将对孤独症幼儿的安全感破坏是毁灭的,所有的工作将功亏一篑。因此,如何做到让孤独症幼儿接受是该阶段几个环节的重要环节。

3.1.3 第三阶段:群体正、反向融合相结合,强化同伴意识,泛化共享式注意力

经过8周的正向融合后,小洪较为适应环境和人群的玩耍。此时,研究者做了大胆尝试,试图让小洪介入其他群体,实现反向融合。群体反向融合是社会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换言之,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反向融合的过程。此阶段的目的是测试小洪是否能在陌生群体仍能保留同伴意识,实现共享式注意力泛化。

在前两个阶段的干预后,小洪较能适应群体活动,并在正向融合过程中都能保持至少30秒以上的视觉跟踪和同伴互动。第二阶段结束后,研究者则尝试突破小洪的固有节奏,将其带到陌生群体,看其反应。过程中,小洪极度的不适,并呈现不合群现象。为此,研究者立马将在前两阶段关系好的且熟悉的同伴介入,并要求其全程陪护小洪,且教师再次回归到影子老师的角色中。小洪的情绪得到缓解,但是仍然徘徊在人群边缘,即便是他喜欢的球类运动。在经历3~4次的失败,为保证干预效果,研究者决定回归第二阶段,但加大了球类运动的种类以及任务难度,鼓励小洪要多做视觉跟踪和延长视觉跟踪时间。

对于刚建立初级的共享式注意力的孤独症幼儿而言,正向融合起到环境支持的作用。如果要达到高阶的反向融合,这需要长时间的正向融合,并在融合过程中不断介入陌生群体,此时介入的群体人数应从少至多,最后才可以试着做反向融合。反向融合的关键是建立良性的过渡期。

3.2 干预效果

一个学期的球类运动的干预后,小洪能在教师或熟知同伴的陪伴,不排斥群体活动(3-4人)。能在间接辅助下,基本能完成2人或3-4人的球类游戏。偶然间,教师给予拥抱性指示动作,也能给予回应,不排斥对视与皮肤接触。课间自由活动中,他会跟随其他幼儿以及对移动的球有短暂的视觉对视、跟踪,可长达15秒以上。

4 球类运动对孤独症幼儿共享式注意力影响的教学干预反思

4.1 被关注式出现是教师与孤独症幼儿关系建立的关键第一步

对孤独症幼儿进行教育干预的过程中,如何让孤独症幼儿接纳则是教育干预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常情况下,对于残障人群的康复教育,康复教育者可以直接介入,甚至可以先入为主。然而,对于孤独症人群来说,则容易让教育干预陷入僵局,尤其是孤独症幼儿。如何让教师能合理且被接纳地出现在孤独症幼儿的生活圈内,则是教育康复师要思考的。在对小洪的干预过程中,教师往往出现在小洪获取动机满足的渠道上,则容易被小洪接纳,尤其是教师处于动机满足的关键位置上时。此时,教师的出现是因为孤独症幼儿主动关注而出现在其生活圈内,并且教师与他建立的必要的联系,极易被接纳,从而建立良性的关系,即这样的出现则可称之为“被关注式出现”。只有被关注式出现的产生,教育康复师才极易被孤独症幼儿接纳,也能给后面的教育康复干预奠定坚实的关系基础。

4.2 兴趣是康复教育干预的突破口

众所周知,兴趣是激起人类对外界好奇的重要动机,尤其是幼儿。在小洪的康复教学干预中,兴趣是整个干预过程的重要突破口。教育康复师准确地抓住了小洪对圆形物体的兴趣,选择了球类运动。本质上,球类运动又有集体项目,尤其是三大球。借助球类运动的特点和小洪的兴趣,构建出小洪融入群体的桥梁。明确了孤独症幼儿的兴趣所在,如何应用兴趣搭建出孤独症幼儿与外界的互动则是影响孤独症幼儿共享式注意力的突破口。本次康复教育干预中,在小洪的动机满足获取渠道制造矛盾,让小洪被迫要与外界产生互动,进而才让小洪向活动中心靠拢,最终实现小洪与群体短暂性融入。此时,小洪的融入则是因为自身兴趣激发的动作行为,而非强迫性融入的过程。因此,借助兴趣,在兴趣的层面上拓展活动,才能让孤独症幼儿相对自主介入群体。

4.3 同伴支持是孤独症幼儿融入社群活动的重要桥梁

基于ICF的理念,孤独症幼儿的障碍问题更多地是社会适应问题,需要必要的支持给予融入群体活动做桥梁。群体活动中,无时无刻都对孤独症幼儿发起不同且不一样的挑战,为此,同伴的协同则是至关重要。同伴支持是给孤独症幼儿在融入群体活动的过程中,随时随地提供必要支持。同时,也让孤独症幼儿能在陌生环境中取得安全感,不至于因为情绪异常而表现出异常反应,或是因为挫败感而终止融入群体活动的尝试。当然,虽然同伴支持是让孤独症幼儿融入群体活动的重要桥梁,但是“什么样的同伴”提供“什么样的支持”这是同伴支持的重要内容。“迁移”作用是教育研究的重大发现,普遍存在于同龄群体的社交互动。在同伴支持上,应更多地考虑彼此之前的安全感,行为迁移等因素。

5 小结

随着球类运动参与的频率不断增加,参与者的注意力方面能在不同程度被训练,并达到一定水平,尤其是特殊需要幼儿。由于学前期的幼儿脑发育还未成熟,球类运动的介入将对于各方面功能发展起到发展的作用。虽然现阶段,球类运动干预的效果仍然处在假设论证阶段,但本篇论文作为一线教学试验性研究,试图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个人思考。

猜你喜欢
同伴注意力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让注意力“飞”回来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寻找失散的同伴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落地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