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2022-02-19 02:14曹镧心重庆师范大学401331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劳育劳动核心

曹镧心(重庆师范大学 401331)

一、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的发展演变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劳动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特征。

1.初期:以体力支出为主的劳动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各个领域都处于恢复期,需要大量劳动者参与到国家建设中。然而,当时的体力劳动并不被人们所重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多个文件,让人们从思想上重视劳动教育。在这一时期,我国劳育的重点主要放在学生的体力劳动上,开设了一系列劳动专业课程,并安排了学生去工厂工作。可这种形式下的劳动教育只是教育与劳动的简单相加,在本质上并未起到培养人的作用。

2.发展期: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的劳动教育

进入21世纪,我国劳动教育迈向了新的阶段。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独立的劳动课程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替代。2001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以及没有专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中,劳动教育失去了其本身的地位,

3.新时期:核心素养下的劳动教育

2014年我国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我国又把核心素养细化为十八个素养,劳动素养就是其中之一。在此背景下,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学者们认为它应以增强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以及劳动习惯。核心素养的提出,推动了劳动教育内容的整合。

二、我国小学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1.劳动教育的异化

学校劳育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1)劳动教育异化为惩罚手段。比如,一些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就会罚其打扫教室。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劳动”与“惩罚”联系在一起,劳动在他们眼中已经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反倒是变成了差生或者调皮学生的苦累活。(2)劳动教育异化成了简单的值日活动。有的学校并没有安排专门的劳动课程,学校认为每天放学后的值日就等同于劳动教育了,导致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得到重视。

2.劳动教育的弱化

目前,在我国小学教学实践中,部分学校将劳动教育视作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的存在。比如,有的学校没有劳动课,有的学校一周仅有一节,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

三、我国小学劳动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1.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学校、家长都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副科”课程日益被边缘化。这种“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观念也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普遍只关心自己的成绩,把考试放在第一位,劳动对于他们来说甚至成为浪费时间的事情。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出现劳动态度不端正、劳动习惯差、劳动技能缺乏等一系列问题。

2.对劳动教育的错误理解

一方面,许多小学教师误以为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某些具体的劳动技能。比如,有的小学会开展废品回收利用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选择正确的工具。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都放在了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劳动技能,而忽视了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另一方面,人们甚至把劳动教育误认为是一种惩罚手段,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就会要求他们打扫教室,而对于表现不错的学生,则可以免除他们的值日。如此一来,本是光荣的劳动却和耻辱、痛苦这些词语联系在了一起,学生自然也就更加抵触劳动,“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也正逐渐从学生的思想体系中淡化。

四、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劳育改进策略

1.劳育目标与核心素养相结合

劳育目标与核心素养的结合能够保证劳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开展。因此,在制定劳育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劳动教育中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教师可以将古今中外文学著作中描写、歌颂劳动人民的内容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2)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普遍重知识记忆而轻探究,我们要在劳育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3)在劳动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劳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在此过程中可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4)在劳动教育中促使学生健康生活。通过劳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且能让学生多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合作,有助于帮助其养成健全人格。(5)在劳动教育中帮助学生懂得责任担当。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及亲人的过分宠爱让他们变得自私。通过劳动能帮助学生形成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其逐渐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6)在劳动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劳动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

2.“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在课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实践中“做”不是独立的三件事。因此,在开展劳育课程时,教师不应仅仅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引领学生走进企业、社会、乡村,与广大的普通劳动者交流,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其积极的劳动观念,加深与普通劳动者的感情,丰富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在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中融入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

3.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劳动教育评价应该更加关注小学生的劳动素养,而不是单纯去关注学生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掌握。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教师可以将目光聚焦于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以及劳动习惯这三个维度。具体表现:学生是否能够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是否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否具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等等。其次,在评价方式上,应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传统的劳动评价是一种应试性的考核,教师通常以一件制作好的劳动作品或者一张劳动知识点试卷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只关注到了结果,而忽视了劳育过程,评价角度不全面。

五、结语

当今,人类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教育进行改革。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目前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小学劳育的改进措施,期望小学劳动教育能更新劳育观念,进而推动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猜你喜欢
劳育劳动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We reap what we sow校园农耕育英才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编劳育对话教学创新实践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魔法农学院:立德涵育 建构劳育魔力
新时代大学生劳育培育路径探究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