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史料视角下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路径初探
——以《鸦片战争》教学为例

2022-02-19 02:14杨兵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266108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图志鸦片战争微观

杨兵(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 266108)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历史学科育人的方向和落脚点。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然而学生的家国情怀不能凭空形成,更不能依靠说教和灌输,而应通过蕴含着众多家国情怀的史料细节实现。而微观史料独特的叙事视角,使其表现出微视角、微容量等特点,能带给学生鲜活感,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细节,引领学生从历史细节中洞悉历史发展的整体特征,进而把握历史事实,洞察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成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任务。

一、精选微观史料,挖掘家国情怀

微观史料是家国情怀培育的媒介和载体。如何选择有价值的微观史料,则需要教师基于学生家国情怀孕育需要,精选微观史料,有效撷取、提炼与课程整合的家国情怀。从史料实证的过程中深化家国情怀素养。

家国情怀内涵的解读需要立足于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对家国情怀的阐述,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国家,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应该学会正确处理两大关系,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个人和家乡之间的关系。学生在了解历史进程的过程中,应主动关注民族兴衰和国家荣辱。第二个层面是人文情怀,从解读历史人物的过程中,认识到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的关系,并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历史人物升华到人类自身的高度,探究人类自身的存在价值,培育学生人文情怀,提高人文理解能力。第三个层面是现实生活,基于以史为鉴的理念,深入分析现实和历史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历史知识、经验等,更好地指导现实生活。

从课程标准对家国情怀内涵的解读分析,家国情怀素养属于顶层设计,体现出宏观特质。如何在平常课堂中达成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任务,教师应善于选择微观史料,让微观史料和平常课堂的育人场景相符合,借助富有生活气息、细节化的微观史料,让宏观素养细节化、生活化,以提高历史课堂的感召力,使历史课堂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鸦片战争》一课,首先需要引领学生触摸历史,从了解两个国家“截然不同”处入手,从而对“鸦片战争”的背景获得深刻认识。

材料一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

材料二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马戛尔尼,刘半农《乾隆英使觐见记》

两份礼单聚焦微观,并没有选择宏大的史料,而是从平常细节中引导学生探究两国礼品的特点。学生通过对两份礼单进行研读,不难发现英国的礼品都烙上工业经济的“印记”;相比之下,中国礼品具有明显的“农业社会”的特征。

通过两国礼品的微观细节,不仅使史料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也聚焦平常细节,让学生于细微处洞察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正是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造成了“鸦片战争”的必然性。后续教学活动中,再引导学生探究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命运之间的关系,解读历史人物为振兴国家而做出的努力,就显得自然而然。微观史料的运用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懂得发展才是硬道理,唯有不断振兴国家经济实力,才能使民族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让国人赢得尊严。

二、创设微观情境,孕育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不是依靠单纯说教就能够达成教学任务,需要建立在学生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基础之上,让学生从心底自发地产生家国情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微观情境,给家国情怀的产生提供土壤,让家国情怀获得有效的内力支持。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感染,得到感化,从而调动学生情感,激活思维,加深知识记忆,增进对历史的理解,孕育家国情怀素养。

《鸦片战争》一课的家国情怀培育,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在了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从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事迹中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更在于引导学生对那一段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在深度反思中让家国情怀油然而生。基于这一思考,利用《海国图志》一本书,创设以下几种微观情境。

情境一:一本书,一个人

《海国图志》是魏源的创作,在书中,作者介绍了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世界地理历史知识。在书中,作者以高度的前瞻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在“天朝上国”的特定时代背景下体现出划时代的意义。

材料三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材料四《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通过这本书的命运,你对魏源以及鸦片战争获得怎样的看法?借助微观史料,让学生从一本书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认识到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天朝上国”的思想不仅拉大了中国和工业国家的距离,也制约了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路径。而魏源正是认识到中英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对称性,一是传统的农业经济,一是现代工业经济,认识到两国巨大落差,认识到“师夷长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感受到魏源对国之命运的理性思考。

情境二:一个人,一群人

历史事件中,一个个个体形成了历史人物群体,他们具有显著的代表性,也对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很多,在微观史料视角下,适宜从个体历史人物视角,从历史个体人物的分析向历史人物群体提升。如何实现这一升级,抓住合适的载体非常必要。通过一个人,将历史人物管理起来,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目的。

材料五中国军队总人数80万人,英国远征军18000人。

鸦片战争,清军伤亡4600人(死3300人);英军伤亡401人(死59人)。清军牺牲了高级将领11人,正一品到正三品。英军无一高级将领死亡。

——田秉锷《大国无兵》

材料六中国人对其敌人一方的一些错误观念令人瞠目:林则徐相信,英国人没有茶叶和大黄就活不下去,且认为英国士兵的双腿因打了绷带而不能伸展;一位御史则提出,只要击中他们的脚就能致其死命,而耆英则报称这些夷人在夜里视力极差。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结合魏源的《海国图志》内容和上述材料,比较魏源和上述材料中的人物,多角度思考为什么“挨打”?

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分析,学生对人物进行高度的抽象,认识到中国除了经济、军事上的落差外,还存在一个致命的落差:思想。在《海国图志》中,作者以一个人的远见也难以较好地唤醒民族思想上的觉醒。在鸦片战争中,正是由于思想上的短见,以及“夜郎自大”心理,使得民族反侵略战争显得近乎“愚昧”,导致了中国政府的节节败退。

情境三:一群人,一国运

历史在不断发展中向前推进,历史人物的思想观念也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转变。微观史料视角下,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细节向历史整体宏观建构的过程。完成鸦片战争背景解读、了解鸦片战争史实和民族反侵略最终走向失败的基础上,需要引导学生从民族的高度对鸦片战争进行深度思考和反思。

材料七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结合《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结合上述史料,对民族反侵略屡屡失败的原因进行思考的思考,民族的出路在哪里?通过高度提炼,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从本质上是两种文明的对决,改变民族命运的出路在于民族觉醒。如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与后续洋务运动内容有机关联起来。联系改革开放,学生不难体会到民族觉醒的重要性,从而主动肩负时代使命。

三、优化活动序列,培育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立足于学生主体性,借助微观情境和微观史料,开展结构化、丰富的历史活动,学生的家国情怀才能真正在心中萌芽并获得生长的机会。教师应基于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关联性历史学习活动,让家国情怀真正内化为学生历史素养。

1.在探究中唤醒

微观史料视角下,学生主体性显现需要给学生创造自主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通过微观史料的表象,拉近历史事实,从而唤醒学生家国情怀,让学生受到强烈震撼。为此,设计了如下教学片段。

材料八“清帝国好比是一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结合田秉锷《大国无兵》中英两国人数以及伤亡数据,说说如何理解“大国无兵”,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2.在辩论中升华

辩论是深化学生历史认知的一种有效途径,历史活动应重视辩论活动设计,在辩论活动中升华家国情怀。结合鸦片战争,组织学生围绕当前社会“读书无用论”展开辩论,以“读书与治国”为辩论主题。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读书”,将自己培养成符合时代需要的合格接班人是最大的家国情怀。

总之,微观史料是适合学生历史认知的有效视角,它借助小容量、小视角的历史细节,引导学生从历史小细节中寻找解构历史的有效切入点。不仅如此,微观史料可操作性很强,主题集中,价值不因视角之微而削弱,发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图志鸦片战争微观
图志
THE DRUG WAR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微观的山水
微观中国
微观中国
图志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及其对国防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