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背景下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三维审视

2022-02-19 08:28林有德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居民社区

林有德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3)

2021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提到“十四五”期间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到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十四五”时期将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多渠道扩大终身教育资源。现今,社区教育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我国的社区教育从发端、发展,一直到现如今的蓬勃开展,经近四十年的发展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呈现许多问题。例如,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的教育资源短缺等。将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融入社区教育,除了能够解决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还可以对社区教育的发展起到正向作用。

一、 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创新创业创造实践的主体,绝大部分是进入到社会的个体

2021年7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大众创新创业,蓬勃发展,新增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微观主体活力增强。2020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数量为2502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2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4亿户。[1]据统计,2019、2020、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分别为834万、874万和909万,第三方专业机构麦可思公司跟踪撰写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6%,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4%。随着毕业时间的延长,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毕业三年内上升至8.1%。[2]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每年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仅占全国新登记企业数量的1%左右,创新创业创造实践的主体绝大部分是进入到社会的个体,而并非大学生。因此,将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融入社区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 创新创业创造过程是一个动态试错的过程,需要动态的培训指导

创业离不开试错,就创业活动而言,基于未来不确定因素,导致创业结果多样性,试错成为创业过程中的必然,[3]试错是创业企业越过“死亡谷”成为“瞪羚企业”的必由之路。创新创业创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试错的过程,无论是开发一辆汽车、发明一个电灯泡还是要创办一家企业都需要在试错中不断完善。在这种动态的试错过程中,急需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教授进行动态的培训指导,创业企业根据试错实践以及相关领域专家、教授的培训指导对商业模式进行不断的调整、修改和改进,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这样的创业公司才能成活,才有发展的前提。因此,将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引入社区教育对提高全民创业的成功率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既是全民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 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措施。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政策助力全民创新创业创造,创新创业创造逐渐成为众多年轻人实现人生价值和财富梦想的一种方式。只有全民创新创业创造,才能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创业活力、创富能力,才能助推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培养从学前教育到普通教育再到社会教育,囊括了整个人生历程。所以说,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既是全民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四)社区教育的全民化与终身化特点符合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需求

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基础,充分利用社区内外的一切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文化、精神素质及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全体成员的终身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形态。[4]

这一定义明确了社区教育的全民化与终身化特点。社区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它是面向全民的一种普及型教育模式,提倡学习者的个性自由和多元发展。社区教育是社区居民生涯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居民终生发展的谋生和乐生教育。社区人群相对复杂,他们的职业、居住条件、年龄、文化程度等都不相同,而且社区居民长期在社区生活的特性决定了社区教育的终身化特点。所以说,社区教育的全民化与终身化特点符合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条件和要求。

(五)社区教育中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优势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社区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社区教育的发展为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区教育具有教育目标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且社区教育不强调知识传授的全面性、系统性、连贯性,同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所具有的综合性、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相吻合,这些对在社区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可以将社区教育作为一个新的载体,将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引入社区教育体系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构建“文化自信”的时代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文化自信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之一, 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文化自信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使命,通过社区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中国精神等发扬光大。而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等在教育内容上有着天然的耦合。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培养人善于创新、敢于创造、勇于冒险的精神,同我国传统文化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精神相吻合。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引导人们在创业的过程中要培养诚实守信的好品质,同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无信不立”不谋而合。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强化了创业者建功立业的理想信念,激发了社会责任感,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持和继承的最好体现。以文化自信引领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不仅能培养社区居民的爱国情怀还能够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其与互联网、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联合,不断创造中国本土品牌。同时,社区教育给无法接受正规教育的人提供了再次学习的机会,社区居民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喜好投入到社区教育中, 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培养个人文化自信。

(二)培养“工匠精神”的人才需求

2021年4月,第二届“北京大工匠”获选名单揭晓,来自首都30个行业工种的30位技能人才获此殊荣。这30位工匠既有维修电工、快递员、园林绿化工还有中式面点师、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驾驶员等,他们大部分都来自社区。在社区教育弘扬工匠精神,不仅要精益求精、孜孜以求地对待工作,将事情做到极致,还应当用创新与超越的精神不断探索,激发社区发展的活力。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6]实质就是敬业精神,就是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需求不断提升。可以说“工匠精神”的精髓就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创业创造。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精神源泉,也是创新创业创造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高校青年人和社区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三)践行“中国梦”的时代使命

新时代,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可以为社区居民树立起在创新创业创造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决心,让社区居民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坚持个人与集体的统一,坚持个人理想同祖国前途的统一。社区中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可以大大促进社区居民爱国行为的养成,在创新创业创造过程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完成自我价值实现的“小我”与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大我”的统一,不断创造出不愧于时代的业绩。[7]在创新创业创造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既是新时代中国公民的神圣职责,更是践行中国梦的时代使命。

(四)适应国家老龄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根据联合国人口开发署预测,中国65岁以上人口 2050 年将达到 3.34 亿,将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8]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人口红利正进一步消失。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年龄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创新能力的变化,老龄化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一般来看,年轻人的创新创业创造能力高于老年人,老龄人口增加导致的劳动力质量降低必然对全民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提升提出更高的要求,创新驱动经济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社区作为国家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神经末梢”。目前,各高校已经开展了多年的创新创业创造课程,但高校的创新创业创造课程都是面向大学生的,与百姓日常生活有一定脱节,不够接地气。社区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正好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缺失。社区居民的成分较为复杂,不同社区定位不完全相同,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侧重点当然也要有所区别。创新多数都是渐进式创新,从0到1的石破天惊式创新毕竟是少数。将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渗透到社区教育中,融入全民教育中,适应国家老龄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五) 提升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推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多样化发展

社会服务是高校教育的三大功能之一,高校同社区开展合作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方式之一。高校具有学科、师资、设施、文化等优势,“高校资源进社区” 可以展现高校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影响力。高校可结合自身优势将创新创造教育、艺术教育、美育教育、体育教育、计算机教育等课程引入社区教育,为社区居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学习课程、场所和机会,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拓宽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渠道,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也能够更好地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高校教师进社区,为高校教师专业化、多样化发展提赋能。高校教师进社区可以参加宣传讲座、培训赋能、相关调研、文化生活、志愿服务等多种类型的社区教育活动。一是有利于高校教师对社区教育的了解,提升高校教师继续学习的能力;二是可以结合社区实际,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将社区文化同高校文化相结合,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三是可以拓展高校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加强高校教师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高校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高校教师专业的多样化、延展性、创新性发展。

三、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路径选择

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融入社区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从应然性上阐释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更应从实然性上深入探究推进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现实策略。

(一)构建具有社区特色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创造的主战场,有着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完备的创新创业创造课程体系。在社区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应借助高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优势,积极构建社区和高校协同的创新创业创造课程体系。将高校创新创业创造的课程体系引入社区创新创业创造的课程,结合实际提炼出覆盖社区青少年、下岗人员、退伍军人、家庭主妇、农民工等对象,以创业实践课为主,建立有社区特色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课程体系。[9]

(二)打造“社区+企业+高校”立体式创业生态圈创业导师团

高校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虽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存在创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而社区和企业的创新创业导师有着丰富的创业实践经历但欠缺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三者可以共同备课打造“社区+企业+高校”立体式创业生态圈创业导师团。导师团通过各类创新创业培训、创业讲座,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等,为社区居民和高校大学生提供辅导和分享。创业导师团用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创业者同行,为创业者提供导向性、专业性、实践性创业辅导的帮扶服务,为创业者营造一个敢创业、想创业、能创业的良好氛围。“社区+企业+高校”三者起到良好的中介调节作用,使社区居民和高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共同体中有“获得感”。

(三)校社联动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激发社区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社区应将创建文明社区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将社区作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基地。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和社区合作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社区+高校”合作新模式是社区专业人才需求和学生社会阅历提升的“双赢”。一方面将高校优势资源引入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既充实了社区基层组织工作队伍,也引导了大学生在基层的实践锻炼和成长成才;另一方面一群有理想、有追求、朝气蓬勃且思维活跃的大学生能够激发社区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共建双方可以依托“就业创业实践基地”,整合更新社区资源清单、人才队伍清单、就业创业实践清单,深耕文明实践特色品牌,不断激发社区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四)宣传社区创新创业创造典型人物,实现创业项目与社区居民共赢局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社区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工作中,可以充分树立先进典型,并对这些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榜样或者偶像一般离我们都很遥远,感觉不够真实。社区创新创业创造典型人物就必须是社区的住户,让社区居民深深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既然是创新创业创造的榜样,就必须有一定的创新或创业成果,在展示榜样人物的同时,对榜样的产品或者成果也同步进行展示,可以很好地扩大成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于榜样人物来说,一方面可以让自己的产品或者成果得到很好的宣传;另一方面也激发了自己要做得更好。社区居民通过社区宣传,也对榜样人物的产品或者成果有了进一步了解,这对社区居民和创新创业创造榜样来说是一种双赢。

(五) 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中

社区教育同普通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它需要社区居民拥有较强的自主性、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爱思考的学习习惯等。我们应当创造各种条件激发社区居民对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产生兴趣。首先,要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适应新时代社区教育教学新模式,引入创新创业创造的体验式、参与式教学,通过走访企业、与企业家面对面、创业家沙龙、线上直播体验等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的氛围,此举可以调动社区居民对创新创业创造的兴趣;其次,应当结合不同社区的实际情况,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批量化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服务,满足社区不同人群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需求;再次,通过当下流行的抖音、vlog、快手等新媒体开展社区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让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扩散到每一个社区居民。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高台居民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