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院制改革路径探索

2022-02-20 11:30林小叶闫真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管理模式

林小叶 闫真

摘  要:书院制改革是我国高等院校探索现代大学育人模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有效尝试。河南科技大学跟随河南省书院制改革的步伐,于2020年在校内试点推行书院制改革,力求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但书院制育人模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推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现实困难,文章希望通过探析高校书院制改革的路径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书院制改革;管理模式;素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1-0022-04

自2005年开始,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国内高校开始在探索中实行书院制改革。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国内进行书院制改革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多,书院制培养模式也日益多样。但是,书院制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2020年,河南科技大学开始探索并推行书院制改革,作为河南省内书院制改革试点高校之一,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试点成立了丽正书院和河洛书院,开启了高校书院制育人模式。2021年4月,河南省召开了全省高等学校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现场交流会,此次交流会对于推动河南省书院制改革育人模式的创新,持续深化“三全育人”有着重要的意义[1]。但经过一年多的改革,河南科技大学也遇到了国内其他高校书院制改革中的共性问题,如何因地制宜、因校施策是河南科技大学当前推行书院制改革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科技大学书院制改革过程中的困境,提出书院制改革的路径构想。

一、河南科技大学书院制改革面临的困境

(一)双院对书院制改革的思想认识尚未统一

在育人理念方面,书院力图打造一个宽松的“社区”环境,将人才培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相结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不同专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学生住在一起,为其提供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尊重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重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学院关注的是学生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具备某个职业的专业能力。学院认为书院教育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学院将专业培养和“第二课堂”培养列为从属关系。但书院认为书院制并不是传统意义的“第二课堂”,大学教育要有课内培养之形式教育,也要有课外培养之非形式教育,应该将书院培养与专业培养列为并列关系。这种思想认识的不统一体现了部分高校习惯于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二分式的思维模式[2]。

(二)双院职责尚未从制度层面进行合理划分

河南科技大学书院制改革实行的是“双院并轨”,理想中的运行模式是学院、书院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协同育人。书院和学院目前的工作划分是书院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学院则负责日常教学和学科建设。实际上,很多工作都无法做到形式上的分离,学生教育和能力培养是一个有机整体,学生的学习具有连续性,即便教育主体一分为二,但是对于学生的系统化教育还是无法做到真正的分离。再加上双方都是独立的二级单位,没有隶属关系,学校也没有明确的制度文件对双院工作进行权责划分。不仅学院和书院的工作权责尚未明确界定,书院与个别职能部门也存在着权责划分的问题。书院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但制度设计的不健全让双院并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管理真空的情况。

(三)协同育人理念尚未“求同存异”

学院重视学科和专业建设,崇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给学生传授的是“读大学就是学好专业,只有学好专业才能更好地就业和发展”的观念。而书院重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引导学生探索自然规律,遵循社会规律,实现全面发展。

两种育人理念的目的都是希望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问题在于学院和书院只关注各自的育人理念,出现了“两张皮”现象,并轨运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对双重身份认识的混乱,无法协调专业学习和书院教育的时间。书院制改革后,双院不可避免地会在时间安排、资源配置上出现冲突。如学院认为书院教育挤占了专业教育的时间,担心专业教育会弱化,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下降。书院则认为学院只关心学生专业教育,不关心书院建设,学院与书院沟通协调不够,学业导师很少主动到书院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导师作用发挥不明显。书院制改革使得学院与学生、辅导员在空间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产生了形式上的分离。虽然双院育人在并轨运行,但双方教师的沟通交流却很少。所以,学院和书院的协同育人合力还未形成。

(四)导师作用尚未真正发挥

导师是书院制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每一名导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学识,还应具备高尚的品德、良好的文化修养及一定程度的影响力,用丰富的人生阅历去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用设计出的实践活动去启发学生发现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书院制改革的真正目的。目前,河南科技大学推行导师制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导师短缺,师生比过高。河洛书院的在校学生有2000人左右,常驻导师8人,特聘导师6人,其中常驻导师有4人为专职辅导员,还要肩负学生日常事务性管理工作。一般教师由于科研压力大,教学任务繁重,很少会主动指导学生,加上学生人数较多,导师指导效果不够明显。第二,导师专业性有待提高。书院导师团队主要由驻院导师、特聘导师、学业导师组合而成。聘请的导师大多以校内教师为主,河南科技大學由于2020年才开始进行书院制改革,受专业背景、工作经历、知识结构等局限,导师对如何通过书院制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尚处于摸索阶段,除此之外,驻院导师还要分出精力去处理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导师作用发挥不明显,导师制专业化建设有待加强。第三,学业导师积极性较低。学业导师主要来自各个学院的任课教师,在现有的大学考评体系下,教师将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上,但指导学生是个长期过程,无法量化指导成果,书院制改革未制定与学业导师配套的激励机制,教师很难有足够时间指导学生。

(五)书院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书院教育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规划,澳门大学设计了书院教育的五项软实力能力指标,分别是健康生活、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领导与服务、文化参与、具有全球视野和国家情怀。举办的所有活动也是围绕着这五项指标进行策划,如散打工作坊对应的是健康生活指标,支教和筹款对应的是领导和服务指标,维也纳音乐文化之旅对应的是文化参与指标,敦煌文化交流之旅对应的是具有全球视野和国家情怀指标。目前,河南科技大学书院教育内容呈现出分散化、单一化的特征,举办的活动质量较低,与学生需求匹配度不高,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动参与面较窄。

二、书院制改革路径构想

(一)树立书院制改革的正确认识

首先,应认识到书院教育是对传统学院教育内容的扩充与丰富。书院教育是为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是学院教育的扩展平台,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载体。其次,应认识到书院教育不可能取代学院教育,应消除“去学院化”的思想。学生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无论是书院还是学院,对学生的教育认识不能简单地割裂为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提升,两者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对学生的培养应看作是一体化的系统教育。第三,应该认识到书院制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和教育引导学生,建立书院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具有支持性的社区交流环境。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应该成为书院制改革成效的重要评判标准,只有提升学生对书院的认可度,才能让书院实现更长远的发展,才能实现书院的现实价值。

(二)书院运行管理模式设计

目前,河南科技大学书院管理模式是垂直型的运行架构,设置书院党委书记、院长、副书记、副院长以及3—5名专职辅导员。这种运行模式与一般学院组织架构无异,书院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还要进行日常事务性的管理工作,虽然学校给予书院制改革较大的支持力度,但对于一个2000多人的书院而言,人力和教育精力都非常有限,育人效果很难得到保证。根据河南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本文对河南科技大学书院的运行管理模式提出图1的组织架构构想[3]。

导师委员会。导师委员会是书院的领导层,日常工作由驻院导师决定,但是书院的一切重大发展事宜应由导师委员会讨论决定。委员会由驻院导师、非驻院导师代表(学业导师)、校外荣誉导师、朋辈导师组成,其中朋辈导师可聘用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或者研究生。

导师育人部。导师育人部主要职责是围绕育人目标开展书院所有育人活动。可下设育才办公室、团委办公室、学生自治委员会等。导师和学生面对面对接,导师设计和带领学生策划育人活动,学生负责开展活动。书院制要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同时激发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潜质,从而实现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目的。

学生管理部。学生管理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该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书院辅导员及专任辅导教师,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是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发展、评优评先、奖助贷补等基本学生事务性工作,除此之外,学生管理部的工作应更多地朝着“专而精”的方向发展,可招募专业性较强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学业指导、就业指导等,该部门只负责学生身心管理,不负责书院育人活动的开展。可下设学生管理办公室、心理咨询室等。

综合事务部。综合事务部可下设党务办公室、书院办公室等。该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书院党组织建设工作,并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对接。

(三)书院素质育人能力指标选择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书院制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育人的各项工作应紧紧围绕育人目标组织开展。陈巧巧等提出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2.0体系,将培养学生的目标细化为12项能力,分别是职业道德、目标与计划管理、时间管理、有效沟通、情绪与压力管理、团队协作、执行力、领导力、职场写作、通用技能、生涯规划以及创意创新能力[4];张燕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由思想道德素质、知识学习、能力素质、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组成;范纯琍则将学生素质的培养分成了基础性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个层面,提出了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文化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发展性素质5项培养指标;郭锴基于OBE理念提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4个体系,分别是价值观与公民素养、终身学习与科学精神、职业能力与个人发展、人文修养与身心健康。综合以上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思想道德、专业学习、个人能力、人文修养、身心发展等几项指标内容。

以丽正书院为例,河南科技大學丽正书院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探索自然规律,遵循社会规律,实现全面发展,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靠学院的教育,而书院则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能力,根据以上目标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培养学生的目标细化为多个软实力素质指标,如思想与伦理、合作与交际、全球化与文化意识、领导与责任、服务与创新、健康生活等等。可以效仿澳门大学,围绕制订的软实力能力指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5]。

(四)书院制度性保障机制建立

书院制改革离不开制度性保障机制的支持,应制订相应的评价制度、奖励制度、导师聘用制度等等。首先,建议学校对书院制改革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给予书院一定的自主权,鼓励书院根据自身情况制订相应制度来探索改革路径,学校学生管理相关部门可以对书院制改革提供便利,尽量减少校级层面的学生管理任务与活动,让书院能够有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来探索自身的改革出路。其次,应设计书院内部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可分为书院和学生两套评价系统。每年导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书院评价系统对本年度的书院教育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学生评价系统进行个人评价、导师评价、同学评价,让学生本人了解到自身发展问题,书院通过借助评价系统来判断改革与教育的真实效果。第三,应制订具有吸引力的导师激励制度,让更多导师主动参与到书院建设中来。激励机制应与书院发展理念协调一致,让导师能与书院产生共鸣,也能让导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体会到教育工作的乐趣;激励制度不仅对导师的行为规范要有明确规定,而且能激发导师的创造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导师承担的额外工作量应给予相应的奖励与补贴,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结语

不能笼统刻板地把书院制改革理解为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沟通壁垒,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集中在同一区域生活学习,通过开展通识性的育人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书院制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涉及学生培养教育方面的改革,也是对传统高校高度分化的专业院系组织架构的改革,更是对学校传统行政体制的改革。如果不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只是以不同学科学院的整合来进行推动,必然会直接影响书院教育的效果。

书院制改革应转变改革思路。首先,书院自身应树立服务育人的管理理念,将传统的科层制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扁平化的服务管理模式,让导师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人与引路人。其次,积极拓展与学院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加强双院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同达到双院育人的目的。再次,应清楚地认识到书院制改革是长期的探索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停滞不前。最后,应重视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开发,鼓励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他们是书院的一分子,他们也承担着书院建设与发展的责任与义务,以此推动书院制改革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 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17(11):43- 48+59.

[2] 李慧中,张俏婷. “大鱼”与“小鱼”的互动——以澳门大学蔡继有书院的师生关系为例[J]. 世界教育信息,2020,33(06):58-63.

[3] 路姜男,唐金楠. 类型化视角下对学生事务发展的思考——澳门大学住宿书院模式的启示[J]. 北京教育,2016(04):77-80.

[4] 刘佳,时南. 书院制模式下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路径探索[J].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28(01):68-72.

[5] 宋雯雯. 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书院制改革探析[D]. 济南:山东大学,2016.

(荐稿人:王红云,河南科技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管理模式
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与管理模式探究
现代企业经济的管理模式的规范化解析
新时期流动党员管理的难题与对策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浅谈水资源的区划与管理
残疾人高等教育外聘教师管理模式初探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基于承包商管理的系统化基建安全管理模式的分析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