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监管环境下资本市场投融资效率

2022-02-20 23:48郭集辉
时代商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监管措施资本市场投融资

郭集辉

摘要:投融资效率是衡量市场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经过调查发现,资本市场投融资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大量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导致各种问题产生。投融资效率不高的问题一天不解决,市场就一天无法回归正轨。为此,本文先分析资本市场投融资现状分析,再提出几点监管措施,旨在提高新环境适应力。

关键词:资本市场;投融资;监管措施

迄今为止,无数人投身于资本市场发展中。经过一系列努力,才让市场发展步入正轨。来到一个新环境,发展问题逐渐浮现。在这其中,投融资问题表现最为突出。当前,市场主体热衷的投融资方式是认购理财产品,虽然能取得不小收益,但也容易出现血本无归的情况。对于这一现象,如果不加以管制,情况只会愈发糟糕。一旦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股东的权益必将受损,为了挽回自身损失,必然会去公司讨说法。倘若公司领导不出面或是给不出合理的说法,冲突将进一步升级。要不想看到此等场景,需要国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与传统模式作比较,新型监管获得了一定成绩,但离预期目标仍有一段距离。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的自身学习和工作经验,谈谈如何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希望有助于资本市場永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新金融监管环境分析

(一)大力构建“双支柱”调控框架

在以前,监管依据有两个,一个是财政政策,一个是货币政策。通过实践得知,只是依靠这两类政策,经济条件很难得到大幅改善,而且货币政策本身就存在不足,很容易造成金融的不稳定。想要摆脱眼前困局,需要打造完全新的调控框架。宏观审慎政策从不同纬度分析金融风险,挖掘出真正的原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最终使金融市场更稳定。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稳定总体物价水平等方面有着突出表现。推动两者的深度融合,从而构建出“双支柱”框架,以便充分发挥监管职能,更好地引导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从分业监管向协调监管转变

目前,金融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混业经营,而金融监管坚持的是分业推进、分级组织。正是因为缺乏全局意识,才无法实现监管无死角的诺言。监管严重缺位,不好的社会现象就会产生。为防止歪风邪气蔓延,国务院明确宣布,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不再采取自主管理模式,而是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工作难度越来越高,迫使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改革。改革内容有很多,譬如进一步提高机宏观审慎职能,着力打造“三位一体”体系。随着功能不断增强、审慎监管逐步提升,监管行为日趋规范,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力越来越强。全面推动金融机构改革,促进银监会与保监会的融合,从而形成统一管理。与此同时,去除与之相关的地方法律法规,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组织,此举可显著提高金融风险防范等级。无需为金融风险而发愁,金融机构就能一心一意谋发展。

(三)功能监管逐渐替代机构监管

在实施监管机构改革前,“一行两会”是主流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中国人民银行占主导地位,负责制定及执行相关政策,为金融行业发展提供服务,最大程度维护金融稳定。不管是银监会,还是证监会,或者保监会,都需要在政策框架下开展工作。其中,银监会要紧盯理财、信托等业务的实施情况。证监会的监管内容相对多一些,不仅要对证券公司的资质、期货交易的资格进行把控,还要判断公募基金、资管产品是否合法合规。与保险相关的内容,保监会都要过问。在“三会”行使职责时,中国人民银行需要全程关注。对机构进行监管,这一举动虽取得一定效果,但远不及根据业务性质来划分对象,并分别制定策略。譬如,将所有资管产品汇聚到一起,按照功能和特性来归类。倘若产品牵扯两个及以上监管部门,就要共同制定规则,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其他产品同样如此,尽可能弥补金融漏洞,以此保证金融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二、资本市场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空转现象尚存

十九大重新调整了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效率与质量并存[1]。能否实现这一目标,深化改革开放进程是关键。要想少走一些弯路,需要明晰几点要求。第一,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万万不可动摇。第二,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并非对立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三,资本市场的构建基础是实体经济需求。第四,工作重心有两个,一个是想尽一切办法优化资源配置,二个是竭尽所能让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在中国,出类拔萃的公司才具有上市的资本,所以将其作为实体经济的指示器。

公司上市的好处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融资获取资金。在资金的支持下,上市公司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观察发现,很多上市公司将筹集到的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以至于资金利用率偏低,进而引发空转现象。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公司股东,没有选择直接购买产品,而是通过公司来完成。这种分享资本利得的市场运作方式,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只有如此,才能消除资金空转现象。

(二)产品的爆发式增长

对于理财,上市公司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它们去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利益和风险并存。如果过度购买产品,重大风险就会产生。面对如此境况,国家没有放之任之,而是积极出台遏制政策。从结果上来看,不良风气非但没有被遏制住,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据有关部门透露,2011年购买产品的虽只有两家,但规模着实不小,足足有25亿元。短短五年间,就发展到1216家,占总数的35%,规模更是高达1.33万亿元。经过国家控制,各项数据均有所下降。截止2019年年底,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司还剩下921家,规模有4238.76亿元。虽然说数量有所降低,但仍有不少,说明理财产品的吸引力依旧很大。

上市公司之所以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原因可以归咎于这几个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促使中国经济转型。在转型过程中,生存和发展变得愈发困难。为了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不得不“兵行险招”。国门的进一步打开,使得外来资本大量涌入。这类公司拥有先进的科技以及成熟的管理模式,抢夺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反观国内公司,技术更新迟缓,产品附加值低,必然会出现“产能过剩”。太多资金压在产品上,经营管理资金就会匮乏。投资实体经济,虽然保险,但回报率偏低,无法打破目前困境。明知道购买理财产品有风险,但为了获得高额利息,只能不断追加投资。

上市要满足诸多条件,如股本总额不低于三千万或债券发行额超过五千万,最近3年连续盈利,拥有较高核心技术以及加强的研发能力。只有各方面均符合要求,才允许挂牌上市。在新金融环境下,上市公司尚且需要依靠购买理财产品来获取效益,说明实体经济转型并没有想象中顺利。要想实现“中国创造”,仍需更多的

努力。

(三)资金使用效率偏低

按照全球行业分类标准对上市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分析,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占比超过一半的有四个,分别是电信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医疗保健产业、消费品产业。其中,六成电信公司认购理财产品,55.7%的信息公司加入队伍,56.25%的医疗保健公司付诸行动,54.84%的日销公司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

证监会曾发布一组数据,认购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大多集中在四个行业中。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七成左右的公司涉足此行业。文化娱乐行业,近六成的公司从事这方面业务。近五成的公司,或修建水利,改善环境,或建设公共设施,并代为管理。不管探讨什么,制造业从不

缺席。

摆在制造公司面前的一大难关是,如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只依靠自身难以完成任务,这时就需要政府介入,提供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即便如此,问题依然解决的不彻底,不得已,制造公司只能将目光聚焦在理财产品上。相较于转型升级,认购理财产品能更快地产生效益。所以说,制造业认购产品还有情可原,至于其他三个行业为何也如此,着实让人费解。经过进一步研究,找到了诱导因素,即市场资源配置失效。

(四)结构性失衡日渐显著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东强西弱的特点,在认购理财产品方面同样如此。具体来说,在东部沿海地区,超过半数的上市公司都认购过产品。到了中部地区,这一比例降低至43%。来到西部地区,认购比例进一步缩小,只有41.52%的上市公司采取行动。西部地区的上市公司,并未将融到的资金用于支持地区发展,反而去购买理财产品,从而导致实体经济发展不好,进而造成东西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可以看出,在資源配置这件事上,不仅仅是产业结构失衡,区域结构失衡也极为严重[2]。

(五)融资需求逆向选择

据财梯网披露,目前上市公司有3869家。而国内公司数量早已超过三千万家,可以看出上市门槛非常高。对于这种做法,大家表示理解。倘若说上市公司的质量参差不齐,管理起来就会变得不容易。但这也会引发一个问题,那就是融资需求逆向选择。在不同地方上市,要求有所不同。在主板上市,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以近三年为限,净利润超过三千万,现金流量净额不低于五千万,营业收入高于三亿元。在创业板上市,考核时间不同,需满足的条件也有所不同。以两年为期,确保每年都盈利,并且数额超过一千万元。以一年为期,营业收入不低于五千万,并且净利润超过五百万。正是由于盈利门槛的存在,才会导致两极分化局面的形成。经济雄厚的公司上市后,被赋予股权融资的权利。通过发行股票,不断使资本壮大。经济条件一般的公司,不具备上市的条件,但其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倘若无法及时摆脱资金困境,轻则运转不畅,重则宣告破产。正常来讲,两类公司的经济差距应该越拉越大。实际上,变化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上市公司将募集到的资金认购大量产品。当理财产品投资失败后,前期注入的资金就全打了水漂。就算是没有发生此类事情,资金空转现象也会产生,成为上市公司发展的一大

阻碍。

近年来,国家并未放弃对上市制度的研究。在集思广益中,找到了“独角兽”公司回归A股之路。允许这类公司发行存托凭证,让投资者变向拥有股票。这一举措史无前例,不得不防范。监管局颁布指导意见,对发行存托凭证进行了限制。两类公司允许发行,一是年收入不少于三十亿元,并且公司估值超过二百亿元,二是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且能快速增加收入。相较于传统上市制度,这一要求更加宽松,无疑给想要在主板上市的公司提供了便利。当然,新的制度还不完善,只有不断完善,才能培养更多的优秀创新公司,进一步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三、资本市场金融监管措施研究

(一)完善“双支柱”调控框架

时至今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依然发挥主要作用。经过实践证明,这种调控方法并不妥当,还容易导致资本市场陷入两点境地。不仅如此,货币政策不准确,还会诱发金融的不稳定性。既然找到症结,就要对症下药。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进行比较,后者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分析能够发现隐藏在深处的金融风险,这是货币政策所不具备的。在建立“双支柱”调控框架时,央行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其余部门积极配合。待新模式形成后,中国金融迈入大监管时代。

(二)构建协调监管体系

金融业发展的显著特点是混业经营,而金融监管采取的是分业监管体制,两者并不匹配,无法实现监管全覆盖。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需要构建协调监管体系[3]。具体操作是,将三会整合统一,由央行统一管理。要想消除管理障碍,需要对现行法律制度进行修缮。当扫清障碍后,还需进一步强化央行的宏观审慎管理,推动监管模式的升级。在央行的领导下,对潜在风险展开激烈辩论,最终商讨出对策。严格落实措施,将尚未发生的风险扼杀在萌芽中。

(三)树立功能监管理念

“一行三会”模式已实行许久,一行是指央行,其负责制定及执行政策,并提供一系列服务,以保障金融业发展平稳,三会是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各司其职,分头监管。其中,银监会负责理财、信托等业务的管理,证监会管理的内容较多,如期货、公募基金等,保监会负责管理与保险相关的业务。可以看出,机构监管色彩比较浓重,无法适应新形势要求,所以要树立功能监管的理念。对资管产品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其特性,明确其功能。结合这两方面要素,确定监管主体。当涉及多个主体时,要协同作业,实现金融监管不留死角。

(四)全面推动信息化建设

這些年,国家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一切的努力都没有白费,各行各业均获得长足的发展。在新环境下,金融业迎来重大挑战。要想顺利渡过难关,需要打造监管信息系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下足功夫。首要工作是明确建设目标,全面搜集资料,开展深入研判。接下来,要确定建设内容。深入基层一线,倾听最真实的声音。赋予基层员工发言权利,共同完善建设框架。找齐内容后,就要考虑应用何种技术。大数据技术必不可少,对提升分析能力大有益处。需注意的是,分析结果是否准确,还要看搜集技术是否先进。除此之外,还要建立预警模型。对金融业发展进行实时监控,如发现异常数据,立刻进行分析,确定风险类型及等级。根据以往经验,给出相应对策。监管人员只需按照要求去做,就能降低风险影响。

(五)大力倡导行业自律

投融资管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央行不一定能照顾全面,这时就需要行业协会发挥作用。定期召集各公司负责人,围绕近期发展问题展开探讨,并编纂成册,呈交给相关部门,最终汇总到央行。不管在哪个行业,都有发展好的和发展不好的。行业巨头要发挥榜样作用,并主动帮助中小公司。当然,上市公司只能提供建议,至于如何选择还需中小公司自己决定。为确保决策的准确性,需要公司负责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认真落实决策后,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抵御风险的能力显著提高。大公司也好,小公司也罢,都要诚信经营,建立行业自律。

四、总结

资本市场是由一个个公司构成,相比之下,上市公司的投融资能力更强。虽然获得充足的资金,但上市公司并未用于自身发展及地区建设,而是购买大量理财产品。此举不仅导致资金空转现象的产生,还会使资金利用率大幅下降。知其然还不够,还要知其所以然。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不少,如结构性失衡、融资需求逆向选择等。要想打破眼前局面,需要推动金融监管的进一步改革。为确保改革有成效,需要多措并举,如完善“双支柱”调控框架、构建协调监管体系、树立功能监管理念、推动信息化建设、倡导行业自律。待投融资效率大幅提高后,资本市场的发展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徐业坤,安素霞.购买理财产品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增益还是损害[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1 (04):18-36.

[2]张博.资本市场发展是否改善企业的投融资效率?[J].上海经济,2019 (06):104-117.

[3]张跃文.开创资本市场发展新格局[J].中国金融,2021 (11):74-75.

猜你喜欢
监管措施资本市场投融资
投融资关注榜(2019.6.16-2019.7.15)
6月投融资关注榜(5.16-6.15)
4月投融资关注榜(3.16-4.15)
3月投融资关注榜(2.16-3.15)
浅谈“九小场所”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及监管措施
从“魏则西事件”看“细胞免疫疗法”行业发展状况
基于内部控制角度的利润操纵行为探究
资本市场对证券分析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