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入教与学的思考

2022-02-20 09:20陈庆梅胡静云
科技视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与学师生思政

陈庆梅 胡静云 邓 钰 付 昕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0 引言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教与学均产生了一系列变革与创新。 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包括中小学的教育,均进行了教与学的改革与创新,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杨九民教授的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包括教师的目光、手势对教学可能带来的影响与作用,均做了非常细致的研究[1-3]。 信息技术对于思政课程的影响及应用的研究[4-8]也逐步开展起来。 此外,顾小清[9]、李云星[10]、张丽莉[11]等还从教育理论方面探讨和研究了信息技术对其产生的作用及影响。 由此,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它给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对教学可能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来辅助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是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更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实际问题。 因此,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际,并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完善教学方案的设计、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注重育人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作用及可能的影响,并给出笔者的一点思考。

1 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考

教学不是将知识进行简单的传授、转达,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掌握学习和思考的方法。 学习不只是让学生“学到什么”,还需要让学生掌握“怎样学习”,教给学生学习探究的能力。 倘若学生只是为了考试取得高分而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点,即使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也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该课程就可能没有任何的印象和记忆了,知识全部还给了老师。 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和技巧,才能终身受用。 不管他们将来在什么时候在什么环境下都可以轻松自如地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 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对智能设备的使用和信息化资源的利用非常熟练,常常会带进课堂。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的资源与优势使学生能够主动、 有效地学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必须要探讨的问题。

提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都会想到进行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及表现力,这即是所谓的“主动式学习”或者“以学习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 叶青教学团队就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12]。 在此基础上,杜建强等又提出了教与学“同频共振”的理论[13]。 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怎样“强化学生学习地位”、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等都是教学中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岳宏等通过情景教学驱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14]。 黄磊等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到分享学习的高度,提出了分享教学模式[3]。

在分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分组是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合理的分组可以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不合理的分组很可能会导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失败。 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学生的资料,比如学生以往的成绩与表现、性格与特长等,然后以尽量均衡的组合的方式进行分组和确定小组组长。 由于课程的性质、难度不同,生源不同,教师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分组和组长选取的原则和方案可以不同,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要求。 虽然每一位老师的分组原则和方式不一定相同,但只要是符合课程特点的、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驱动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都是合理的、可取的。

2 信息化环境下师生关系剖析与改善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可能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对话较以前更加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教育现象。 所以说,在信息化社会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教学向好的方面发展。

改善师生关系的主要方式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提到师生互动的方式,最直接的就是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 实际上,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甚至于板书都能够实现师生互动,起到一种比较好的师生交流的效果。 教师的手势是教学中一种非常直观的、无声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和提示作用,研究发现可以改善学习效果。 皮忠玲[2]等还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研究、探讨了教师手势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的可能神经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反而越来越少。 杨九民教授团队通过研究发现,在视频教学中也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的眼神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1]。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课程与实践,认为板书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的方式, 尤其在传统的板书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板书一边讲解, 同时还可以加入提问,这样既便于师生互动,还可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无论是提问、讨论、板书,还是教师的眼神和手势都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互动的一种形式,在改善教学效果的同时, 还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以说, 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师生关系的融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信息化社会显得更为重要。

3 教师职责分析及信息技术下育人教育分析

教师的职责是做好教学、教育工作,坚持既教书又育人。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格与品质。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提到,教师的职责即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中传道是最首要的,由此可见教师的育人在教育中是多么重要!

信息化社会下, 由于网络信息的庞大与复杂,学生对这些信息可能表现出不知所措, 甚至会步入歧途,做一些错误的事情。 所以,在信息社会,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不变,而且育人的责任更加艰巨。 目前,国家对人才的道德意识培养越来越重视,要求在课程建设中融入思政元素。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被迅速融入教育领域的情况下,对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关于课程思政的建设与研究,目前的报道很多,然而关于信息化背景下课程思政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报道则很少,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类课程方面。 比如,马银花[4]、李睿扬[5]、田蜜等[7]都分析、讨论了信息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类课程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政课进行了改革与创新,表明这种融合对教学及育人具有一定的效果。

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究的课题,尤其是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不忘育人。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不能为了课程思政而思政,在专业课程中生硬地插入思政教育, 会让学生感到很突兀,甚至一头雾水。 为了担负起教育的重任需要在课程中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无形中起到教育的目的。

4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思考

在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及时地获取所需资源,甚至超出课堂内容,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可以说,传统的被动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更不要说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了。 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教与学,完善教学方案的设计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是教育教学中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首先, 应该结合课程内容及特点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进行详细解读与分析,然后设计适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案。 在信息化环境下,不仅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还有许多新技术和软件可供使用。 这些资源、技术的获取也许并不困难,但是否能够根据课程的需要去进行有效的运用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除此之外,“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改进传统的混合式学习”“如何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课堂互动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等都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比如,岳宏等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灵活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动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14]。

不管信息技术将来如何发展,它对教与学的作用及影响可以说完全掌控在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手中。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 结合自己所讲授课程的内容、性质及特点,灵活、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完善教学设计,并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这就是所谓的“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

猜你喜欢
教与学师生思政
楷书的教与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与学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麻辣师生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