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创作教学研究

2022-02-21 01:02王晓瑜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美育教学创新能力

王晓瑜

[摘 要] 随着国家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儿童画创作对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不可替代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三不教”“三引导”可以有效地改变儿童画教学中的问题。在保持儿童原创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儿童积极观察体验,激发创作热情,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及审美素养,体现儿童创作的价值,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 儿童画创作;美育教学;创新能力

随着国家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儿童画创作变得非常重要。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以往儿童画创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核心素养时代”儿童画创作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本着尊重儿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既要引导儿童保持儿童画的原创性,又要使儿童的观察、想象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最终达到美育的目的。

一、儿童画创作“三不教”

(一)简笔画

简笔画,是指用简单的笔画描绘对象。它大多是用简单的线条表现所要描绘对象的轮廓,因造型简单,辨识度强,很容易被进入图式阶段的儿童所接受。这种固定符号创作出的作品,根本不是儿童的内心表达,剥夺了儿童观察、体验的权利,是对儿童观察力、想象力的扼杀。

(二)临摹式教育

临摹式教育,是指儿童机械模仿成人画法,模仿教师范画,求同求像。画面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创新性。它对于儿童创造性地表现生活、表达美感毫无帮助,甚至会让儿童丧失创作欲望、丧失绘画自信。

(三)成人创作思维

成人创作思维,是指成人的创作方式、观察方法、表现技法等。一些成人为了儿童“进步快”,过度灌输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法,混淆儿童绘画与成人绘画的概念。这种教育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甚至会造成揠苗助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儿童画创作“三引导”

“不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儿童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的责任在于“授人以渔”,在保持原创的前提下,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创作热情,从而提高其艺术表现力和审美素养。

(一)引导儿童体验生活,表达情感

生活是儿童画创作的源泉,情感教育是审美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体验生活、表达情感,是儿童画创作的根本。教师通过与儿童平等对话,可走进儿童的内心,倾听他们讲述生活中感兴趣和难忘的事,引导他们回忆更多可以融入绘画的信息,捕捉脑海中的灵光乍现,选取最能突出情感的镜头去创作。

如笔者学生的儿童画《畅游大草原》,记录了假期到草原旅行时的所见所闻。小作者巧妙地采用散点构图的形式,把自己游玩的各个活动场景汇集到一个画面中:草原策马扬鞭,骑车、喂马、嬉戏,甚至摔倒大哭的情景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一个个生动的小镜头,可以看出创作时小作者完全沉浸在愉悦的、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这种不受约束的表达,正是他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体验,是情感参与下儿童视角的稚拙认知,是儿童纯真而美好的奇妙世界。

(二)引导儿童观察世界,促进创造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创造是儿童观察世界的综合体现。学会观察,促进创造,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普遍的就是无从下手,或用概念化的物象符号去表达。而学会观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策。

1.通过写生培养观察能力。写生能够促使儿童细致观察物象结构特征,根据理解加以再现。由于儿童在造型方面显露出的类型不同,所处的分期阶段不同,写生时并不能完全追求写实,往往是从感兴趣的地方入手,通过夸张、变形表达对物体特征的看法。教师既要尊重儿童的多样状态,又要和他们一起观察、分析。这不仅有利于儿童观察力、表现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

2.观察教师提供的视频、图片。在创作的过程中,儿童绘画的主题或关注点往往是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可能会偏离主题。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地为儿童提供相应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如活动场景、自然风光、动植物形态等,引导儿童结合自己的创作主题,观察、阅读、识图,有针对性地选取需要的素材。这一过程也可提升儿童选择、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与其他学科整合。比如可与语文学科整合,画日记画,长期坚持可以养成儿童观察生活的习惯,为儿童画创作积累素材,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观察力和表现力的增强,甚至对儿童意志力的锻炼和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引导儿童不断创新,提高审美

“绘画的本质在于审美。”一幅好的儿童作品除了表现内容有新意,表现形式、材料使用也要有创新、富有美感。儿童作画向来我行我素,不会像成人那样去思考是否符合各种形式美的法则。正因如此,儿童画才让我们感觉轻松、充满意趣。如果按照成人的标准要求儿童考虑“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等,一方面儿童受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局限,很难理解这些专业词语;另一方面,过度的规则也会束缚儿童创作的积极性,影响儿童情感的发挥。但并不是说儿童不懂形式美的法则,画面就不需要形式美。在儿童画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儿童将自己的思维和语言用绘画表现出来。

1.线条。线条是儿童在绘画创作中常用的绘画语言,其中的形式美感体现有利于表达儿童的内在情感。如《公主与王子》是一幅在黑卡紙上创作的线描作品,展现了身穿盛装的公主和王子冲破重重阻力,走出黑暗,幸福地结合在一起的情景。主人公头饰与面部、长裙与短衫线条疏密、曲直的变化,黑白灰关系的处理,使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有韵律的节奏美感。小作者把王子的马甲和公主的长裙采用白纸粘贴的方法,让作品变得活泼。人物手臂、华丽服饰上的花纹装饰,无不体现出小作者的爱美之心。

2.色彩。色彩是儿童最先识别的外界事物,儿童对颜色有着先天的敏锐性。在画面设计上,他们更愿意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比较法,通过两幅或多幅作品的比较,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不是颜色多就越好看。主体色彩简洁、色调统一,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更能突出主体。认识到这一点后,自然能够感受色彩对比与和谐之美。

3.构图。构图是儿童把表现形象组织成画面的重要环节。儿童在构图时不会考虑各种形式美的法则,往往是把画纸画满才罢休。教师可以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帮助儿童理解如何构图,如花的秩序排列、蝴蝶的对称花纹等,还可以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如数学中“比例和对称”知识,音乐、诗歌中“节奏和韵律知识”等,帮助儿童理解构图的形式美。这种融合性学习,一方面可以拓宽儿童的思维空间,改变其单一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对于儿童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养的形成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4.材料。在现代生活中,各类材料层出不穷,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个善于创新的大脑,身边可以利用的创作材料随处可见。综合运用材料进行创作对于提高儿童加工材料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我下蛋了》这幅作品,展现了大乌龟下蛋之后兴奋地手舞足蹈的情景。废旧报纸搓成的粗壮枝条使乌龟形象立刻从画面中凸显出来,折卷的四肢好像正在舞动,乌龟蛋直接用蛋壳粘贴制成,水粉添画眼睛、嘴巴、身体花纹的细节,金色勾线笔点画疏密变化的沙砾。整个画面凹凸有致,主题突出,表现形式多样有趣。但并不是说综合材料运用得越多越好,“恰当”才是妙之所在。

总之,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开展儿童画创作教学,都要体现儿童美术的真正价值——促进儿童发展,让儿童画创作丰富儿童情感,提高儿童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杨景芝.绘画给予孩子的爱(上):做个懂艺术的妈妈[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3]杨景芝.儿童原创艺术引导[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美育教学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一首湘西人性美的田园牧歌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中专学校音乐教育中进行美育教学有效方法
试论小学美术中的美育教学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能力
论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