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教育焦虑,自我调节很关键

2022-02-21 00:50刘波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书展补习班培训班

刘波

为期3天的第七届浙江书展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我带了孩子去逛了书展,并买了她选中的《血战长津湖》《故宫六百年》等书。在书展现场,我看到不少父母带着孩子在逛书展买好书。或许,这就是“双减”政策落地带给孩子们的福利。浙江书展是永久落户宁波的书展,以往几届我也去过,但没看到过像这次这样的父母带孩子逛的盛况。

以前在节假日,这些孩子不是在上培训班,就是在去培训班的路上。央视春晚的那个关于补习班的相声《如此家长》,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双减”前,孩子上培训班是多么无奈,家长送孩子上培训班是多么疯狂的情况。

其实,原先疯狂的课外补习就是家长教育焦虑的体现,家长的教育焦虑又被培训机构放大,甚至演变成为“教育恐慌”。于是乎,课外补习也从原先的补差变成了补差和培优并存。而培优是无止境的,于是被父母安排参加各类培训班就成了不少孩子的标配,而且年龄也日益提前。

教育焦虑主要表现在学生家长身上,教育管理人员、教师,一般也同时具有家长身份,作为家长,他们同样被教育焦虑影响,于是教育焦虑也就成了全民焦虑。我在网上查了关于教育焦虑的文章,这些文章也主要把教育焦虑的主体指向家长。

所谓焦虑,就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教育焦虑,主要源于人们对孩子未来的担忧,最突出的表现是就业的问题。当然,有些焦虑是客观存在的,有些焦虑是被家长主观上进一步放大了。因此,缓解教育焦虑,需要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考虑。

家长的有些焦虑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从孩子未来的就业来说,名牌大学毕业就有优势,重点高中考上名牌大学的可能性更大,而现在学业竞争压力下移,孩子要考上重点高中并不容易。因此,尽管现在“双减”政策出台了,但对很多父母而言,教育焦虑丝毫未减,反而有了更多的担忧。

目前我家的孩子在上小學六年级,前不久我参与他们班的一个亲子活动,听到有些家长在私下交流孩子上补习班的事,有的家长还在每天晚上给孩子安排了两次学科培训。有时下午下班后,我去学校门口接孩子放学,也会听到有些家长焦急地说,晚上还要去上课呢,怎么还不出来。即便在“双减”的大背景下,有些家长还见缝插针地给孩子补课,这是家长教育焦虑的具体体现。

尽管客观上的教育焦虑依然存在,但仔细想一想,客观上的教育焦虑已在无形中缓解了很多。

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开始实行“公民同招”,民办中小学招生时不能采用任何形式的测试或面试,而是采用摇号的方式。这样,为了小升初而拼命学奥数就不是刚需了。事实上,很多学生并不适合学奥数。有些数学成绩并不差的学生,在奥数面前完全找不着北。公民同招的实施,客观上解放了很多的小学生和小学生家长。

现在,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节假日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上课,这样也把孩子和家长解放出来。这次,相关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明显严格了很多。从各地的报道来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执法部门节假日期间都在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突击检查。这样,培训机构的“你不来培训,就培训你的竞争对手”的口号也就仅仅是口号了。

另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在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尽量减少家长的“学区房”焦虑。从很多报道来看,各地优质高中的指标“分配到校”的比例在进一步提高。

当然,从减轻客观上的焦虑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可以进一步有所作为。比如进一步推动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体系等。

但是,在客观上的教育焦虑有所缓解之后,家长自身主观上的焦虑如何进一步缓解,依然是一个很关键的现实问题。我自己也是家长,我觉得家长要缓解自己主观上的教育焦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对孩子确立符合实际的目标]

很多调查显示,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接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值是过高的。以前曾有这么一个调查数据,60%左右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大学本科学历,而当时实际的本科率不到20%,这也就意味着有40%左右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历要求是过高的,其中有部分家长必然会很焦虑。现在,本科率自然不那么低了,但家长对名牌大学则更加青睐了。有些家长嘴上说不要求自己的孩子上清华北大等顶级的“双一流”高校,但心里还是希望孩子能上第一方阵的名牌大学。不过,这也要根据自己孩子实际的学业水平而定。即便父母双方都是“双一流”大学毕业的,自己的孩子也未必在学业上能占优。因此,父母不妨关注一下每年的高考录取情况,为自己的孩子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期望目标。事实上,如果更多的父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那么对自己孩子的成长就不会过于焦虑了。

这一点,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我孩子现在上小学六年级,但从来没上过补习班。这样,她的考试成绩与以往那些整天泡在补习班里的孩子相比,的确不怎么样。但我也没有因为她学习成绩的暂时落后而病急乱投医,给她安排各类补习班。我不仅不“鸡娃”,反而能接受她学业上的普通甚至暂时落后的事实,这就是因为我内心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

[二、正确认识补习的作用]

“双减”后,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没办法进行学科的补习了,这对本来已经形成“课外补习依赖”的家长来说,完全没有心理准备。那么,孩子不补习了,学习成绩是否会受影响?这让很多家长有点不淡定。事实上,课外补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作用是有限的。一般而言,培训班更倾向于应试,他们的目标就是让参加补习的学生提高考试分数,以显示他们培训的有效性。现实中,学生在学校考试时的题目,不少都是在补习班里刷过的,这样自然是熟能生巧了。另外,补习班所谓的成绩提高,是建立在学校学习的基础上的,没有学校学习的基础,光靠补习班的那点时间,究竟能起多大作用,谁也说不清楚,这也成了一笔糊涂账。

另外,有研究显示,课外补习并非多多益善,效果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2021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坚、刘红云项目组团队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校外补习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作用有限,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双减”背景下,大家都不补习,学生未必学不好。另外,如果在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安排自己的孩子去补习,这样导致孩子晚饭吃不好,学校教学的内容也不能及时消化,未必有多大的效果。

因此,如果有了对补习的客观认识,家长对孩子不上补习班,也不会那么焦虑了。

[三、培养孩子终身需要的核心素养]

现在,很多自媒体文章在讨论,“双减”后,什么样的孩子以后最有出息。的确,这个问题是值得家长们思考的。

今天的孩子,以后将面对更加不确定的社会。等今天的小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现在的很多职业或许将不复存在。我们需要着眼培养孩子终身需要的核心素养,而不是一味地盯在考试分数上。

比如,自主学习是一种核心素养。如果一个孩子形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那么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还需要父母来操心吗?但现实中能这样想、这样做的父母还是太少。

因此,在“双减”背景下,父母不妨化焦虑为责任,多陪伴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孩子来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和水平。

父母不妨也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多带自己的孩子出去,让孩子多见见世面,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当然,有了时间,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来补一些短板,比如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表达能力,这些是今后孩子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通用素养。

在现实的大环境下,客观上的教育焦虑正在进一步缓解,对于家长主观的教育焦虑,则需要家长自己进行心态的调整,努力走出教育焦虑的泥潭!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教科所)

猜你喜欢
书展补习班培训班
“空场”书展
充实的双休日
培训班组图
打好基础有必要
补习班,你上吗?
2016上海书展,女性阅读书单
第67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圆满落幕
德国法兰克福书展
画画培训班
荒岛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