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兰州太平鼓舞与群众文化的融合

2022-02-22 01:03厚萍
参花(上) 2022年2期
关键词:太平兰州群众

兰州太平鼓舞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历经数百年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化瑰宝,在我国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背景下,兰州太平鼓舞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大众的视野,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同时,对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以及打造属于甘肃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具有一定意义。因此,应逐步提高对兰州太平鼓舞保护传承的关注度,将其与群众文化进行结合,实现共同发展。本文对兰州太平鼓舞和群众文化的融合进行概述,对兰州太平鼓舞保護传承的现状、兰州太平鼓舞与群众文化的关系以及融合策略进行分析,提出要注重推动兰州太平鼓舞的发展,充分发挥兰州太平鼓舞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一、兰州太平鼓舞概述

现如今,兰州太平鼓舞以专业鼓队为表演主体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工作之余也参与其中,成为兰州太平鼓舞的表演主体之一,这对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兰州太平鼓舞的保护与传承,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兰州太平鼓舞发展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兰州、酒泉、永登、靖远、张掖等地,是一种通常在大型庆典活动、社火以及新年花会上进行演出的汉族民间锣鼓舞蹈,主要形式是以广场表演为主。又因其名字中被赋予了歌舞太平、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向来享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誉,与开封盘鼓、凤阳花鼓、威风锣鼓、安塞腰鼓并称为“中华五鼓”。程先甲的《游陇丛记》卷二中有记载:“正月初,兰州城内有人腰系鼓遍行街巷,且行且击,其声震人,谓之‘羊角鼓’。据地方人云:‘甘地寒气闭塞,春初非击此鼓则地气不融合,岁必不熟。’”因此,太平鼓在当地也被称为“羊角鼓”。兰州太平鼓舞历经几百年文化历史的流变,发展出了多种舞蹈表演方式,现今仍旧活跃于群众视野的有男子低鼓、男子高鼓、女子太平鼓等表演种类,这得益于数代的艺术大师和民间艺人对其不断地完善与编排,使得兰州太平鼓舞在表演中逐渐形成了“低鼓”“中鼓”“高鼓”的三种基本打法,其中低鼓打深沉,中鼓打技巧,高鼓打花样。

兰州太平鼓舞表演时阵容庞大,一般由24至48人组成表演队伍,多则达到108人。鼓队一般以牙旗作指挥,铙钹击节,鼓身飞舞,三者起落有序,鼓声阵阵、热闹非凡,场面十分壮观。太平鼓响,气势磅礴,响彻黄河两岸,有着祝愿太平的象征意义,展示了陇原人的力和美,具有独特的西北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生动地体现了西北黄河儿女的广阔胸怀与豪情壮志,是植根于群众,并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表演活动之一。

二、群众文化概述

(一)群众文化的定义

“群众文化是社会实践主体按美的规律、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在社会化满足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是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在文化方面得到彻底解放的体现。它以文艺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也包括群众文化事业的各种必备要素。”这是成都市群众文化专家郑时雍先生在他所创作的《<群众文化学原理>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有关群众文化的论述,他认为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中的必然产物。由此可知,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发的,为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围绕文学、艺术等内容进行群体性活动的社会历史现象,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其最基本的内涵。

第一,群众文化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是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以及对知识的需求。

第三,群众文化的内容多见于舞蹈、美术、音乐、书法等文艺方面。

(二)群众文化的特征

群众文化的重要特征,一般包括非职业性、普遍性、自主性三个方面。

非职业性。群众文化是人们自发在业余时间丰富生活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以职业为目的,以自我娱乐、自我创造、自我参与、自我享受为主。

普遍性。由于国家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大力支持,群众文化的普及无时、无处不在。从文化主体上讲,群众文化包括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等文化主体;文化性质上包括校园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等;活动场地上常见于广场、社区、家庭等,除此之外,还涉及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等方面,与群众的衣食住行紧密相连,植根于群众的方方面面,在群众中间发挥着广泛的影响,由此可见,群众文化具有明显的普遍性特征。

自主性。文化通常被分为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两种,而群众文化能够区别于专业文化或其他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具有鲜明的自主性。群众在以往的各类文化实践中,一直扮演观众的角色,而文化内容、文化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群众审美的影响,这是人民群众与文化之间最常见的互动模式。而群众文化的直接参与者就是群众本身,群众既成为文化接受者,又实现了向文化创造者的转变,从被动变为主动,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

三、兰州太平鼓舞保护传承的现状

兰州太平鼓舞在数百年的流传中,不断地发展、创新,使得其无论在制式形式还是表演形式上都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地区“太平鼓”的独特风格,但在其保持传统民间舞蹈表演特色的情况下,仍然受到了现代流行文化的影响。好在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推动了各地区民族传统舞蹈形式的发掘、继承和推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兰州太平鼓舞仍旧拥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一)关注度逐渐下降

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群众的审美要求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面对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性思维的碰撞与磨合,民间舞蹈表演的内容、形式与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以兰州太平鼓舞为例,它是一种具有民间性、传承性的鼓舞,通常在甘肃省部分地区的大街小巷穿梭表演。表演时,男性太平鼓队头戴英雄巾,腰系红丝带,手持20至70厘米长的粗麻绳鼓鞭敲击鼓面,完成腾、飞、跃、蹲击、骑击、跳击等舞蹈动作,在男子太平鼓舞表演的基础上,根据女性自身的特点,通过将翻、举、舞、挪、蹲等一系列动作进行编排,形成了带有女性力量的“英姿飒爽”“黄河飞渡”“巾帼豪气”“凤凰点头”等舞蹈动作,使得兰州太平鼓舞形成了兼具刚健与柔美的风格,深受群众的喜爱,并吸引其乐于参与其中。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化的逐步普及,人们对民间舞蹈的关注度逐渐下降,也很少有兴趣再参与到鼓队中去表演,兰州太平鼓舞的传承与推广受到阻碍。本是民间艺术的兰州太平鼓舞,却逐渐商业化,多见于商场开业、旅游景点中进行表演,而独具特色的表演内容,如鼓手沐浴、祈福吃素、村庙祭祀等活动正在逐渐弱化,这说明兰州太平鼓舞的传统文化内涵也在逐渐被人们遗忘。

(二)传承人日渐减少

兰州太平鼓舞以往由师徒传承、企业传承、社会传承三种传承方式构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承方式发生了改变。

现代家长注重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同時,也在逐渐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如音乐、拉丁、主持等,对民间传统舞蹈的学习没有过多的兴趣。因此,能够培养孩子系统学习民间传统舞蹈的机会少之又少,师徒传承的方式逐渐消失;而企业传承因经济效益等问题也逐渐退出大众视野;社会传承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这些都直接导致作为民间传统舞蹈的兰州太平鼓舞的传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传承人的日渐减少。

(三)仍拥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兰州太平鼓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等相关部门提供了相应的保护政策以及措施,正如兰州永宏太平鼓艺术团团长魏怀东所说,在皋兰县黑石川乡建设的兰州太平鼓传承保护基地使得兰州太平鼓队可以到全国各地进行演出,每年可以达到上百次,并且在河南、宁夏、新疆等地还成立了11支太平鼓表演队,兰州太平鼓舞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宣传、推广。为更好地发展兰州太平鼓舞,皋兰县黑石川乡建设的兰州太平鼓传承保护基地还建设了太平鼓表演广场、陈列馆、多媒体展示厅、销售大厅等多种配套设施。

在皋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兰州太平鼓舞训练基地项目已正式立项批复,该项目致力于将太平鼓舞打造成甘肃省乃至全国的“精品文化”,为太平鼓舞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个集太平鼓舞的创作、训练、保护和研发为一体的平台,使更多人看到兰州太平鼓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

据了解,甘肃省各文艺演出单位对兰州太平鼓舞的改编和创新日益增多,因其铿锵有力的鼓声,热闹不已的场面,带有武术性质的舞蹈动作,表现了西北人民豪迈、热情、洒脱的性格特征,吸引了大批观众,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参与者范围大大增加,逐渐扩大了兰州太平鼓舞的知名度,使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四、兰州太平鼓舞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群众文化的建设应以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并从中汲取养分,以此打开群众文化活动的新视野。兰州太平鼓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间并流传于民间,是依靠基层群众、民间艺人世代传承、积累、创造而来,面对传承人日渐减少的现状,传承人一旦流失,兰州太平鼓舞的传承与保护将受到极大影响。因此,须将兰州太平鼓舞与群众文化相融合,以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其搭建平台,而群众文化也同样需要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基础。

总而言之,兰州太平鼓舞的表演内容、表演形式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二者存在一定的互通性。兰州太平鼓舞对群众文化活动起重要铺垫作用的同时,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也为兰州太平鼓舞的宣传、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兰州太平鼓舞与群众文化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关系。

五、兰州太平鼓舞与群众文化的融合策略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民间传统舞蹈、民间艺术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但是其自古以来对群众内在心理的引导以及审美导向的正向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将兰州太平鼓舞与群众文化相融合,是对兰州太平鼓舞的传承,也是对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丰富。

(一)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促进兰州太平鼓舞的保护与传承

在时代快速进步与发展的同时,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开始逐渐注重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开发、自我娱乐以及自我培养,因此,应关注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和谐共处、与时俱进的文化氛围。

对于兰州太平鼓舞的保护传承,群众文化活动是最合适、便捷的渠道,将其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去,可以使其逐步成为群众日常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并进一步得到发展与传承。进入现代社会,兰州太平鼓舞在传播大众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上的作用明显增加,应不断推广和丰富这种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形式,让其与群众文化相融合,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价值,让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民间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世代传承下去。

(二)以兰州太平鼓舞表演活动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

开展不同的群众文化活动,要以搭建相应的活动平台为基础。通过相关调研得知,在甘肃省兰州市等地,仍旧保留着在春节期间进行兰州太平鼓舞表演的传统。兰州太平鼓舞不论是表演内容还是表演形式,均脱离不开群众的影响,因此,其能够为群体性文化活动搭建良好的平台。

兰州太平鼓舞不仅蕴含着传统的文化内涵、民族性特征,还具有凝聚群众参与其中的功能,使群众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元。由于兰州太平鼓舞的舞步、情节、表演形式等与民间生活、习俗相贴近,常在城乡街区、广场等地以集体舞的形式进行边敲边跳的表演,而集体舞是最符合当今发展潮流,体现当代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形式。因此,无论是在兰州市中心地带还是偏远一些的乡镇,兰州太平鼓舞都深受老幼妇孺的欢迎和喜爱,他们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大都能够掌握基本的动作和舞步,又因其敲、跃、击、跳等可以舒展身体的舞蹈动作,对群众参与者也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六、结语

兰州太平鼓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已经逐渐成为甘肃省部分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具有象征意义的舞蹈表演形式。传承至今,兰州太平鼓舞不仅对丰富和创新中国鼓舞文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对研究中国传统民间舞蹈、音乐等表演活动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此同时,它更成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载体。群众文化活动以兰州太平鼓舞为基础进行开展,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还拓宽了群众文化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发展路径,而兰州太平鼓舞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同时,也得到了有力的传播与发展、保护与传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共同发展、进步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薛麦喜,主编.黄河文化丛书·民俗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561.

[2]曹燕柳.太平鼓正源[J].文艺研究,1995(3):66-70.

[3]潘芊如.兰州地区太平鼓舞的溯源初探[J].文艺生活,2012(3):118-119.

[4]牛睿斌.兰州太平鼓舞的生存现状分析[J].北方音乐,2018(2):247.

[5]雷慧.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兰州太平鼓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6):89-91.

[6]沈娟.群众文化基本特征浅论[J].文艺生活,2017(4):196.

[7]王国伍.浅谈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J].戏剧之家,2011(1):84.

[8]余小倩.浅析群众文化[J].魅力中国,2016(3

2):96-97.

[9]翟湘雨.太平鼓舞研究——以兰州地区为例[D].西北民族大学,2020.

[10]王晓雄.兰州太平鼓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厚萍,女,本科,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象话)

猜你喜欢
太平兰州群众
我的兰州梦
兰州石化推进改革正当时
多让群众咧嘴笑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兰州琐记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