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从“读”开始

2022-02-22 00:33王素云
学习与科普 2022年3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现状教学方法

王素云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那么朗读是一种再创造,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完全忽略了朗读这一重要的环节,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当反思,给予朗读充分的重视。

关键词:朗读;教学现状;教学方法

读,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培养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朗读,是读的典型形态,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阅读教学不能没有朗读,就像画画离不开眼睛,听音乐离不开耳朵一样,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至关重要,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一个动人的故事更富有魅力;使一篇雄辩的议论文更具有说服力。

一、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地把美的事物给予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如果在教学中能成功地进行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激起学生与文章作者之间的感情共鸣,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含义,使学生在字、词、句、段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培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辨析,从而提高自身辨别美丑的基本能力。

朗读是一篇课文入门的基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讲析课文之前的范读,特别是声情并茂地抑杨顿挫的范读,能激起学生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兴趣,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字蕴含的感情,为上好这篇课文打下基础。

如教学初中五册语文《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教师首先怀着无限深情范读这篇课文,给学生创设出寻找人民好总理的具体情景,让学生的思绪,回到对周总理的深切同学念之中,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仿佛看到周总理在祖国的千山万水、大江南北视察,在工厂、农村、军营辛勤奔忙,在北京、中南海日理万机。没有片言只语的讲析,学生被教师的范读感染,从而领悟到诗歌表达的对总理的深切怀念和热情赞颂之情。如果没有朗读的感染,只是教师繁琐的分析讲解,学生恐怕很难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那种深厚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的作用

(一)朗读能够训练学生的即语感(语言感受能力)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能力,是一种语言直觉力。当代许多语言学家都把语感和语感教学看作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的核心,看作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而朗读正是语感获得的主要途径。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杜甫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正说明了读,特别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更能积累知识,充实自我。

在教学中让学生不断反复地朗读,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文章语言的隐含意义。朗读过程中,各式各样的语言方式在学生头脑中反复出现,反复刺激学生的语言器官,逐步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语感。朗读的作品越多,次数越多,形成的语感也就越强。

(二)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知识,储存记忆

俗话说:“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这是人人深知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能够认真训练学生的读,让学生多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进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如在初中语文第五册《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要深刻领会理解孔乙己的形象并不容易,特别是他那种自傲与自欺,死要面子却又穷困潦倒的性格特征该如何理解,完全在于对文章语言的感性与理性的领悟。而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反复朗读相关语言,特别是文中对孔乙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只有认真朗读、细加体味,才会触摸到作品语言的真情味、真滋味。如能在阅读中细加体味孔乙己二次到店的语言,孔乙己与“我”的对话,比较分析其语气语调的异同,结合孔乙己的凄凉处境,不难理解其性格的特点,领悟孔乙己为代表的读书人受到封建科举制度毒戕害的悲惨命运。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更有助于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

初中语文课本有不少要求背诵甚至默写的篇段,背诵是朗读更进一步的的形式,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更高一级的要求。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视或不重视朗读,就会造成学生背诵时机械记忆,因而感到困难。纵观初中要求背诵篇目,大多是一些经典诗文和现代散文中的名篇。这些内容文辞优美,意境美妙,甚至有些是很难用语言在课堂上描述和表达出来的,只有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体验的唯一路径就是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去理解体验,会激起学生的联想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如初中语文第四册中辛弃疾的《西江月》上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哇声一片。”写了词人在醉人的晴朗月夜,蝺蝺独行在黄沙道中,耳听蝉鸣鹊叫,鼻闻稻花香,再加上水国骄子青蛙的合唱声,词人仿佛已听到了丰收的消息。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听到、看到、闻到、嗅到、触觉到的,全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而这一切,不能靠教师的讲述和分析,只有靠学生在反复的朗读或者诵读中去理解,去体验。又如其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构思奇特,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只有反复朗读,在头脑中不断重现词的意境,仔细揣摩,才会让学生领会到词的雄浑豪迈。

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更有助于学生储存知识。特别是诵读,更有助于学生储存知识。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初中生正处在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多读多背的结果是使他们构筑一个终生也取之不尽的信息库、知识库。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制而后识器。”学生多读,多背诵一些优美的经典诗文,就会在头脑中积累大量的优美语句、语段,读得多了,记得也多了,就会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时,心有所思,意从笔出,准确地表情达意,就像古人论断那样“作文时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涌,滔滔不绝。”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要求熟读背诵的文段,各种考试也有所涉及,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多加重视,不要使精美的诗文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应該使学生多加朗诵,反复体味,有深刻的印象和不菲的收益。

(三)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会读文章,领会文章字句、谋篇布局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培养其听、说、读、写的能力,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培养他们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富有激情的语言文字是优美的,通过范读和学生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达到感染、激发学生激情的目的。

如初中语文第四册《理想的阶梯》一文,围绕“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一中心论点,用大量的事例充分论证,用富有激情的语句议论评析,“让我们在向四化进军的伟大征途上谱写自己的‘奋斗之歌’吧”,充满激励和鼓舞,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成功靠勤奋,只有不懈地奋斗,迎难而上,才能走向成功的殿堂。学生也会从中感悟到生命的价值的人生追求的意义,从而激励自己奋发向上,创造明天的辉煌!

可见,朗读不只是书 面语言的有声化,而是在融入读者对文章的剖析、理解、评价后赋予文章新的艺术生命的再创造。因此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是语文教学的必备手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通过语文教学中认认真真的朗读教学,乃至诵读,增加对文章内容、语言文字、主题意境的理解,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积蛙步以致千里,积细流以致江海,一定会提高初中语文成绩,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三、朗读教学的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材这三者之间复杂的互作用中展开的统一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媒介。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教学呢?

(一)遵循教学规律,逐步实施朗读教学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因此,在朗读教学中绝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1.初读课文,把握基调

一篇课文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即感情基调,朗读一篇课文的主要语就是朗读基调。要朗读好一篇课文,领会中心,首先就要把握好基调。所以开始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课文大意及朗读基调,为理解课文作基础。如现行初一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的第一部分写童年时的想往和困惑,表达了对理想的渴望,但最终落在问号上。因此,指导学生朗读时,就应是沮丧、失落的语气。而诗的第二部分则是对信念的肯定,这时朗读的语调应该是饱满激昂的。适当的语调的指导,让学生正确把握基调,激起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到理解文章。

2. 用情朗读,理解课文

米作仁先生在谈朗读时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在理解课文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用情的读,深入的理解。依然如《在山的那边》,当学生用情的朗读“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时,沮丧、失落之即自然要问“妈妈,那个海呢?”理想的渴望流露无遗。在指导下,理解山象征困难,大海象征理想后,学生再读“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心中也就想到人生旅途中,会有重重困难,惟有不怕困难,自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诗的主旨即已掌握。在学生融入其中,用情去朗读后,相信他们也理解如何攀过大山到大海的彼岸。

3. 反复朗读,积累运用

语文学习需要积累,自不待说;理解后的反复朗读,记忆背诵也就必不可少。学生通过朗读进而成诵,积累优美文章、精彩语句、古文诗词,再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语文教学目标也就不难实现了。真正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

(二)创设情境,激发朗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滕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及人的精神世界”。以情动情,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与课文内含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也只有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情趣,才能使学生乐读、好读、善读。如冰心的小诗《纸船》,先播放《沉思曲》,让学生自由读,渲染感情氛围,再配乐范读,最后让学生试着配乐朗读,并进行朗读比赛,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無需教者多言,在和谐、低沉;使人略有所思的钢琴曲中,学生已能读出冰心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又如《安塞腰鼓》一课,如果没有亲眼见过,亲耳听过,是无法体会那“原始生命”的厚重的。教者首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忘情的狂舞,亲耳感受沸腾的鼓声,学生被带到了那时、那地,感受了“那么一股劲”,激起朗读的热情,再配以朗读指导,学生在自己激情荡漾的朗朗读声中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热烈与激荡,透过文字,感情到生命和力量的喷薄.

(三) 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朗读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模仿心理,通过教师的优秀的示范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的范读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语言因素的范读,目的是使学生注意朗读材料的语言因素。这种范读,一般要采用介绍性的语气(不能角色化),重要词前要有启示性停顿。朗读的速度要稍慢一些,甚至还可以适时的做些精当的评点。第二,建立在第一层次上的范读,即内容上的范读,表情性的范读。这种范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朗读材料内在的思想、感情和韵律,这对语文教师是一个基本要求。

总之,我们一定要充分的重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切实把朗读教学落到实处。吕叔湘先生说:“语言之妙,妙不可言。”此话恐怕已把朗读这种有声语言的表现形式包含在其中了吧? “朗读之妙,妙不可言”。所以,语文教师如果都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把朗读这一教学手段运用得很得体,处理得有水平,那么,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必能收到 “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红秀.诗意语文,从文本开始[J].新课程(上),2017(03):92.

[2]陆丽娟.爱语文,从读书开始[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14(06):96.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现状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