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俗与文化

2022-02-22 23:52彭志群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俗学民俗文化

彭志群

关键词: 民俗学  民俗事像  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3-

民俗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风尚和习俗等的总称。它包括民间风俗、习惯、信仰和各种口传文学,如神话、故事、谜语、谚语、歌谣,以及节日、典礼、传统游戏、艺术、手工艺等等。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近几年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在此之前,中国民俗学界或民间文化界一直在使用“民俗”、“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概念。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我们以往熟悉和研究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换的。民俗具有以下特性,传承性。某一类型的民俗在形态与性质方面自始至终都有着大致相同的形式或大致相同的内容。变异性,某一类型的民俗内容和形式,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到地理环境、时代或民族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一定的变异。民俗现象虽然千差萬别,种类繁多,但是他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会随着人事的更替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的演变而形成、发展与消失,民俗不仅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还是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因为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独其特色。且不可取代。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民俗旅游是属于较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可以参与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深深的体会到当地的民俗风景、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而成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标志。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生活与活动领域的一个方面,他从一个侧面映射着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就其内涵本质而言,除了民族气质、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一系列较为稳定的因素外,他还将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处于上升时期的社会,其民俗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激昂奋进,充满向上的朝气。处于停滞不前时期的社会,其民族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微澜不惊,少有生机。

研究民俗与文化是因为中国的民族文化是我国华夏民族文明的载体,它是中华文明传统传承的桥梁。有了它,华夏民族就有了根基,就有了自我,就有了底蕴,就有了传承。民族文化深深影响着民族的发展。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从民俗文化出发,把中华民族的优良带给世界,让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传。

参考文献

[1]海上明月玉杰.简书.

[2]陈建宪.论民俗与文化的关系

猜你喜欢
民俗学民俗文化
地域民俗文化类展览的实践与思考——以“客风古韵——河源客家民俗展”为例
中日民俗学的早期交流
——何思敬与《民俗学手册》的引进中国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论述类文本阅读
柳田国男民俗学形成过程的研究
试论民俗学对中国戏剧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