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课堂的“动”于“静”

2022-02-22 20:18陈攀
学习与科普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求课堂气氛节奏

陈攀

在一次活动中,一位老师谈起上课,有次上一节数学课,因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开心,兴趣盎然,教室里很热闹。巧的是,隔壁上课是位领导,下课后,对他说了一句话:你是怎么上课的?言外之意是组织教学不好,这位老师听了,不由得哑然。

领导的这句话从另一方面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数学课堂究竟该是什么样子的?视安安静静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还是放开学生手脚,激活他的思维,鼓励他们交流“动”起来?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端坐的学生,主讲的老师,安静的课堂。认为这是由利于学生的良好的教学秩序,在课堂常规中还这么规定上课不许讲话,不许交头接耳等。那么,安静的课,就一定是好的吗“动”就不好了吗?

课堂气氛的“动”与“静”,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知识,重讲授,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记,练。这样,课堂气氛必然井然有序,静而不乱。而现代教育的理念重要内涵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课堂教学所关注的是人。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心里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使其动起来,展示自己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力,亲身参与学习实践,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与教师交流,研讨,大胆与学生交流,提出自己的构思。从人的发展出发,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能动性,这样的课堂必然是“动”甚至有些“乱”的。

课堂上激活思维,配合以各种器官协调运用,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发展学生能力。所以,传统的只要“静”而不要“动”是没有走出重知识而不重育人的圈子。

一从心理成因看,“动是学生的天性”。

小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没成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同时注意力易分散,兴趣难以持久,让他们长时间静静的去接受老师传授知识和技能,本身就违背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客观规律,那单一的刺激易使学生疲惫,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合理安排课堂组织形式,允许学生合理的交流,是一种很好的课堂调控。

动”与“静”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每一阶段的“动”与“静”都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目的明确的“动”“静”安排才是有效的“动”“静”搭配。其次“动”与“静”必须有严密性,两者的轮换交替必须是同步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科学的组织,每一环节紧密衔接,尽量避免全“动”或全“静”(考试课除外)。

动”与“静”有着相对的稳定性,他们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与教行动上的协调一致:

1、“动”“静”结合,张驰得当

就新课程标准而言,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更多是“动”,而这个“动”又是相对的,也需要“静”。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节奏密而不疏,学生就因长时间紧张造成疲劳,产生抑制。再加上数学学科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所以,教师要针对数学学科和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氛围的同时,还要注意复习旧知识,新课的导入,训练形式的转换,教学中的过渡和衔接时,教学活动的应力求“动”,使得简洁、明快、紧凑,让学生不感到拖沓,不感到厌烦,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但是如果盲目追求“动”,学生的各种感观难以对其充分感知。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的进程,思维无法拓展,造成“消化不良”,效果适得其反。如果全“静”,教学节奏势必疏而不密,学生就因过于松弛分散了注意力,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阻碍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效把握教学内容和目标,恰当分配时间。若教学目标难达成时宜“静”,且缓而不松,若教学目标易达成时宜“动”,快而不虚。“动”“静”结合,多层次、小台阶分步训练。“动”的时间要扣准,“静”的时间要适当,“动”“静”轮换时间要力求准确。这样的教学节奏,高低起伏,张驰得当,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请学生仔细观察一段录像,然后要求学生把经过的各种车辆记录下来。观看一遍之后,学生根本不能记录下来,教师趁势要求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学生马上提出建议:几人合作,每人记一种。这时学生立即组成四人小组马上就开始分配任务。

当教师放完第二遍后,所有小组都统计好了,每人都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舞台,作为学生,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融入角色,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展现出自己。

2、“动”中求“静”,“静”中求“动”

若教学目标偏重知识传授,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基础水平较低,则多“动”(讲授、谈话等);若教学目标偏重于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教學难度偏小,学生基础较好,则多“静”(讨论、直观教学、作业练习等)。什么是“动”中求“静”呢?从讲授到作业练习,教师活动范围递减,学生活动范围递增。所以在直接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人翁地位,从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地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自学,或者看书,或者操作,或者练习。在此期间以便直接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第一手材料的反馈信息,并且腾出手来到学习困难的同学进行“短动”,利用有限的直接教学时间轮流点拨指导,适时反馈回授。这就是“静”中求“动”。两者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可以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我们生活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创造力。如何面对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挑战,提高数学课教学的质量,是我们数学老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一点尝试和体会,如何以最佳的途径培养学生,有待于今后的实践中更加深入地去探索。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存在形式,都按一定的节奏变化发展着。课堂教学也具有自身变化发展的节奏。一味地动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机会,会导致课堂教学“虚假繁荣”;一味地静,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充分发挥,会使课堂死气沉沉,了无生气,当然也谈不上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将“动”与“静”有机统一,追求“动”与“静”节奏的和谐,才能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真、善、美的境界,共创课堂教学活动的“和谐共振”, 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艺术魅力,心随我“动”,“静”彩无限。

猜你喜欢
中求课堂气氛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轻快漫舞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浅谈课堂气氛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浅析高考题中求离心率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营造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研究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立体几何中求体积的若干方法(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