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2022-02-22 06:35林湘如林昌宁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温州市节水水库

林湘如 ,林昌宁,徐 乐

(1.温州市珊溪水利枢纽管理中心,浙江 温州 325000;2.温州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 温州 325000;3.温州市水旱灾害防御中心,浙江 温州 325000)

1 温州市水资源概况

1.1 自然情况

温州市是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拥有大小河道共1104条,总长5652km,全省八大河流中的“三大江”瓯江、飞云江、鳌江流经温州,由西向东注入东海。瓯江是温州市第一大河,浙江省的第二大河,干流长388km,流域面积17958km2。飞云江是温州市第二大河,干流长185km,流域面积3731km2,飞云江干流中游建成的珊溪水利枢纽为温州市最重要的供水水源。鳌江干流长82km,流域面积1542km2。三大江自西向东贯穿温州,孕育了温州文明,其河口自北而南主要分布有乐清市乐虹平原河网,温州市区、瑞安市的温瑞平原河网,瑞安、平阳的瑞平平原河网,平阳鳌江的平鳌平原河网以及苍南的江西垟、江南垟等滨海平原河网,水系发达,是温州市人口及产业的主要集聚区[1]。

1.2 温州市水资源基本情况

温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多雨湿润区域,雨量较为充沛,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较少。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43.3mm,折合水量217.21亿m3,主要集中在梅汛期和台汛期,汛期降水量一般约占全年的2/3;山区大,平原小,海岛最小。2018年,温州市平均降水量1912.3mm,折合水量225.35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3.7%,比上年增加19.2%,属平水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28.47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26.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2.08亿m3),产水系数为0.57,产水模数为109.02万m3/km2。全市平均水资源利用率为13.9%,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1391.5m3。全市建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9座。2018年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12.26亿m3,比上年增加了0.96亿m3,其中珊溪水库比上年蓄水量增加了0.32亿m3。2015年以来各县(市、区)水资源总量对比图,见图1。

图1 2015年以来各县(市、区)水资源总量对比图

1.3 温州市用水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市用水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工业用水比例不断上升。2018年,全市总用水量为17.81亿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5.59亿m3,占31.4%;林牧渔畜用水量为0.13亿m3,占0.7%;工业用水量为4.35亿m3,占24.4%;城镇公共用水2.39亿m3,占13.5%;居民生活用水量为4.21亿m3,占23.6%;生态与环境用水1.14亿m3,占6.4%。2015年以来各县(市、区)用水情况对比,见图2。

图2 2015年以来各县(市、区)用水情况对比

2 温州市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资源保障能力较低

1)城市供水水源单一。县城以上城市现状多为单水源供水,备用水源建设较为滞后。其中,珊溪水库作为温州“大水缸”,年供水量约占温州市区、瑞安主城区供水总量的80%,均通过赵山渡输水干渠输水方式难以满足输水渠定期维护检修的要求。

2)城区东片原水管网供水能力偏低。随着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温州大湾区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等的实施,龙湾、经开区等东部沿海区域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由于该片区域本身缺少水源地,目前主要靠陈岙泵站供原水至状元水厂,设计流量42.9×104m3/d,与未来发展规模不匹配。

3)水源统筹调度机制不完善。全市各个主要水源单独运行管理,例如温州市区当前三个主要水源分别属于不同单位管理,珊溪水库由浙江珊溪水利水电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管理,泽雅水库由温州市泽雅水库管理站,瓯江翻水站由温州市温瑞平水系管理局负责管理,各单位相互间缺少协作,造成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上存在职权交叉、管理不到位、管理效果差等问题。

4)农村供水工程标准不高。温州市山区多、平原少,农村人口占60%以上,目前全市单村农村供水工程约2520处,由于此类工程规模小,大部分都存在净水工艺简单、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农村饮水安全仍是目前重点难点工作。

2.2 水生态环境质量较低

1)水功能区水质标准低。温州市近年来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开展剿劣专项行动,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全市平原河网水体流动性普遍较差,自净能力弱,仍有较多断面未达到水功能区区划的标准要求,黑臭河道仍有反弹现象,其中温州市列入监测的24个平原河网断面有机污染综合指数在2.1-12.8之间,平均值为6.0,水体有机污染程度依然较重。

2)饮用水水源保护不够规范。除珊溪水库、泽雅水库、楠溪江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有规范的保护体制机制,全市地下水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监督、巡查等保护工作未全面开展。地下水的监测不全面、管理有欠缺,污染研究不深入。

3)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仍需提升。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工作滞后,农药、化肥的施用等农业面源污染源引起的水资源污染仍然是农村污染治理的主要问题,2018年全市耕地面积24.2万hm2,全年农药使用量约为3632t,化肥使用量约23.99万t。同时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转不规范,污水收集率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4)河道生态化的程度偏低。近些年,尤其是生态河道的理念提出后,新建护岸注重实现生态化的要求,但早期建设的护岸主要考虑河道防洪排涝,主要以直立式挡墙为主,缺少生态因素,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民对生态河道的需求,同时与周边整体环境不协调,急需进行生态化改造[2]。

2.3 全市节约用水工作滞后

1)节水观念意识不强。温州市人均水资源量1495m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21m3),城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428.73m3,由于赵山渡引水、瓯江翻水站等引水工程建成较早,城区百姓对水资源紧张隐患没有充分认识,节水意识不强。

2)节水建设工作滞后。相比全省其它10个地市,温州是仅剩一个未创成国家级节水型城市的地级市。2018年万元GDP用水量(30.14m3/万元)等指标虽然优于全省平均(30.9m3/万元),但相较于舟山(12.3m3/万元)、宁波(19.3m3/万元)、杭州(24.0m3/万元)等高效率地区有较大差距;管网漏损率、污水再生水利用率、节水型载体建设等指标在全省居后。

3)节水协调机制不完善。节约用水工作主要包括城镇节水、工业节水、农业节水等三个方面,涉及发改、财政、农业、经信、住建、执法、水利等多个部门,各职能部门有零散的节水相关制度,但是未形成统一节约用水制度,包括投资、监督、奖励、惩罚等,同时缺少协调机构统筹推进节水工作。

2.4 水资源保护法制化水平较低

1)执法力量偏弱。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涉及到的执法范围包括:河道采砂、占用水域、取水许可、水土保持等。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近几年水利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基础工程建设方面,在行政管理和执法方面投入的力量偏少,形成重建轻管现象。同时,监督管理手段仍然比较传统,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建设工作滞后。

2)综合执法职责未理顺。目前涉水执法职责基本已转移给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由于正处于机构改革职权交接阶段,行业监管、违法调查、行政处罚等职责存在交叉,监察、执法和处罚未协调统一,造成整个执法过程效率不高。

3)地方法规不完善。目前仅温瑞塘河已经出台有《温瑞塘河保护条例》,“三大江”流域及乐柳虹平原、江南平原等平原河网还未形成完整水资源保护地方性法律法规体系。近年来温州市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多次开展大型专项整治活动,取得较好效果,但未能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经常需要重复开展专项活动,未能形成从法律层面规范水资源管理。

3 加快推进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供水保障

1)加强备用水源建设。大力推进瓯江引水工程建设,2019年实现全面开工,力争2023年底前正式投入使用。工程初选渡船头、瓯江翻水站双取水口方案,上游渡船头取水枢纽设计流量50m3/s,下游瓯江翻水站取水枢纽设计流量15m3/s。开展丽水滩坑水库长期战略备用水源研究,提升城市水资源保障能力。

2)全力推进农村饮水达标提标。围绕平原管网延伸和山区饮水提升两条主线提升水质,整合单村农村供水工程,向“全面达标提标”3.0版本迈进,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县级统管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同质饮水。

3)加强水源联合调度。建立全市主要水源调度统筹机制,以珊溪水库为中心,协调泽雅水库、楠溪江、桥墩水库、顺溪水库等主要饮用水水源地的调度管理,充分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手段,提高水源利用率,提升保障水平。

4)推进洪水资源化研究。推进三大江流域和温瑞平原、瑞平平原、江南平原等区域洪水风暴潮研究,加深对洪水的认识,提升洪水风险预测预报能力,充分、合理利用水库、河网、湖泊等水体拦、蓄水功能,增加区域可利用优质水资源,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3.2 加强生态保护

1)全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以“河长制”“美丽河湖”“五水共治”为主要抓手,以实现全域美丽河湖为目标,全力实施“百江千河万溪水美”工程,重点推进美丽河湖建设,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形成“一村一溪一风景、一镇一河一风情、一城一江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

2)全力推进饮用水源保护。深入推进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推广珊溪水源地保护经验。强化地下水保护力度,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实现地下水动态监测。梳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名录,落实具体保护单位和职责,完善保护措施。

3)全力推进河道生态化改造。按照生态优先的目标开展河道生态化改造,营造良好的河湖生态环境。重点针对平原河网中高挡墙、高护岸、渠化河道等进行生态化改造,开展直立改斜坡、垂直绿化等多种手段,提升河道的自然协调性。

4)全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制定化肥、农药等产品的质量标准和使用标准,应当适应水环境保护要求;禁止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向农田灌溉渠道排放;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高效低毒农药;明确在散养密集区所在地的县、乡级政府对畜禽粪便污水进行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3]。

3.3 加强节水建设

1)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倡导全社会重视节约用水,推进节水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全面提升节水型城市各项指标水平。

2)强化协调组织管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节约用水工作例会和专题例会制度,定期商讨,统筹推进各行业节水工作。

3)加快推进节水工程建设。推进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加快推进市、县两级城镇污水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提高污水重复利用率。加强企业节水工艺改造,提高重复利用率。积极推进农村农业节水,推行农业和农村水价综合改革。四是健全节水制度。明确相关部门节水工作职责,完善管理标准、节水激励机制、节水评估制度等,健全水价形成机制,全面客观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和供水成本。

3.4 加强法制保障

1)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扭转“重建轻管”观念,健全监管力量配置,适当引进第三方监管力量,形成全社会参与、全民监管制度。加强执法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建设。

2)理顺部门管理职责。贯彻“横向到边、竖向到底”原则,明确职责边界,理清监督管理、调查取证、行政执法、处罚执行权力和责任归属,清除执法程序死角。

3)完善法规体系。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的原则,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做好《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后续工作。探索制定三大流域保护、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河湖管理等地方法规,形成完善的法规体系。

3.5 加强技术保障

1)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综合经济、生态、社会的因素,确保水利工程管理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2)加强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全市水利工程基础数据,加强工程的数字化建设,构建标准数据库,全面实现水利管理“可看、可算、可调、可查”,形成“信息全面掌握、运行实时监控、维护全程跟踪、调度智能优化”的水利现代化管理体系。

3)着力提升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继续探索水利智慧化、信息化管理手段,积极打造水利工程综合管理平台,全面推广“智慧化工地”建设,不断提升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温州市节水水库
漳河有一水库群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中型水库的工程建设与管理探讨
节水公益广告
出山店水库
温州市瓯三垟灯具厂
温州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