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文化地位与中国味觉审美特征

2022-02-23 11:40樊红莲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

樊红莲

摘要:茶与道家、佛教、儒学思想有机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标志物。茶的味觉属性与中国文化的审美取向高度一致,在审美理想、审美思辨、审美体验等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味觉审美的特征。

关键词:中国文化,味觉属性,味觉审美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饮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我国在茶树栽培、茶叶采制、茶品冲泡等方面有了丰富的经验积累,形成了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茶文化。在民间,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开门七件事之说;于文人雅士而言,也有“琴棋书画诗酒茶”的七大雅事之称。可见,茶是中国雅俗文化交融共赏的独特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独具特色的标志物之一。

一、茶的文化地位

我国关于茶的最早文字记录见于汉代药典《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可见,最早对茶的发现和利用是从茶的药用价值开始的。东汉华佗的《食论》中也有:“苦荼久食,益意思”的论述。在西南巴蜀和东南福建地区至今都有茶食疗病的民间习俗。之后,随着茶食用、礼用的流传,茶叶离开原产地,逐步具备了更广泛的日常性和普遍性,并通过与道家、佛教和儒学的融合,承载起越来越多的文化性。

(一)茶与道家文化

在道家文化系统中,茶是天地灵物,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绝佳媒介。壶居士的《食忌》中也记录了“苦茶久食羽化”;陶弘景在《茶录》中说“茗茶,轻身换骨,昔丹丘生、黄山君服之”。明朝罗《茶解》更是认为“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可见,茶是被看作养生修身的仙药,不仅是祛除体内浊气,采集万物静气的必需之物,更是与天地自然对话、返璞归真的途径。借由此,茶的文化品格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有机融合。如庄子所言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精神也正是中国茶文化审美追求的境界。

(二)茶与佛教文化

佛教的传播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也是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大事件。茶具有提神醒脑、帮助消化的功能,同时又是可以清心寡欲的不发之药,由此得到佛教修行者的青睐。“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名刹往往建在高山大川附近。环境清幽,云雾缭绕,有利于茶树生长。寺院旁开辟有茶园。种茶、制茶、品茶的过程就成为佛教修行参悟的方式之一。唐代许多名僧,像智积、法钦等都是制茶品茶的高手。而茶味偏苦,与佛教中人生六苦、苦海无边等教义相合;苦修又是祛除杂念、精进修行的法门,因此“茶禅一味”的理念逐渐成型,茶的文化地位也随之提升。“径山茶”更是将茶事推向程式化、宗教化的极致,影响深远。

(三)茶与儒学文化

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的文化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开启了茶进入中国文化核心位置的机缘。《茶经》不仅全面梳理了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等知识,而且开创性地把饮茶行为向审美领域拓展,使茶的艺术性、精神性内涵得到丰富。《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论述,更是将饮茶归与人的品德修养相联系。由此,茶在中国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扩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际礼仪中,与儒学中的礼教、修身等内容相交融,沉淀、凝练成“和、敬、静、俭”的核心理念,成为文人阶层精神需求的象征和人际礼仪的载体。

二、茶的味觉属性与中国文化的味觉审美

茶之所以能够与中国文化中道家、佛教、儒学思想交互融合,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标志物,与自身的味觉属性密不可分。

饮食文化本身是一种调动、综合了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艺术体验,其中是以味觉审美为核心。而茶则是最能体现中国味觉文化审美特征的载体。

茶的味觉属性以苦涩为主。所谓不苦不涩不是茶。这与茶叶中主要成分茶多酚和咖啡碱直接相关。但是只有苦涩也不是好茶。苦涩的味觉体验提供了茶的味觉体验中厚重的质感,而茶叶中氨基酸及可溶性糖分等物质形成的甜、鲜、酸等味觉体验则使茶的味觉属性有了更丰富的风味特色。这种以苦涩为主,调和了鲜、甜、酸等味觉类型,再加上制作工艺的变化带来的多样化因素,为茶的味觉审美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一)茶味与中国文化的审美理想

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传承的文化系统,中国的古典美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样化的审美思想,其中的许多审美思想与“味”密切相关性。

“五味调和”的味觉审美一向备受推崇。“味”与“和”紧密结合,食物的味美不是单一味道,更是各种味觉體验的和谐并存,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同样,艺术之“味”也在于调和。单一,直接,从来都不是中国审美的追求;不同而和,才是中国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与“五味调和”相辅相成的是对“本味至上”的推崇。本味不是简单直接的原味,而是摒弃了杂芜之气的“真味”,追求的至高之境是“无味”。“无味”并非寡淡无味,而是指多种味型的协调与融合。“无味”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样,是中国文化审美的最完美的状态,可以引起审美主体的无限遐想,在中国文化的审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茶味与中国文化的审美思辨

中国文化审美具有很强的理性思辨特性。克制、隐忍一直是一种中国独具魅力的审美风格,也是中国文人文化品格中一个重要的维度。而茶的“苦涩”本味则与这种克己、修身的文化心理相契合。“苦涩”的味觉体验带来生而多难、沧桑伤感的情绪联想,但是又并不完全将人带入消极沉沦之中。因为茶的“苦涩”之后提供不是麻木和癫狂,而是清醒和冷静。在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被视为是通往成功的路径,是上天对有志者的奖赏。在中国谚语中也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说法。更妙的是茶的味觉有典型的“回甘”,与“苦尽甘来”人生观念可谓天衣无缝。而“良药苦口”更是将味觉体验的辩证性与人生哲理完美结合。

(三)茶味与中国文化的审美体验

中国文化审美也非常注重感性体验。正如“味觉”是非常私人的感官体验一样,对“回味”、“韵味”等审美方式的推崇显示了中国审美强调主体内心的澄明,用审美的心态面对万物,在此之上才能获得幽深恬淡的美感。而茶的品饮,不仅带来理性的思辨,也不断训练人的感性认知能力,通过对茶的“辨味”,不断接受熏陶,发现和领悟生活美感,形成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增强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文献

1.陆羽,茶经,中华书局,2020.6

2. 吴觉农,茶经述评,中国农业出版社,1970.1

3. 贡华南,味与味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9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
中国江南音乐风格二胡作品演奏特点述要
浅议在印度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水天一色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